城市軌道交通3號線預留工程車站施工測量方案(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422555
2022-06-28
14頁
142.50KB
1、目 錄1、編制依據12、工程測量概況12.1、工程概況12.2、交通概況12.3、交樁概況1 2.3.1、平面與高程系統1 2.3.2、控制點概況13、 測量人員配備情況24、測量儀器25、工程測量方案35.1、控制測量3 5.1.1、交樁復測3 5.1.2、施工控制點測量55.2、地鐵車站施工放樣75.3、沉降觀測115.4、車站竣工測量116、確保測量工作準確的措施12xx城市軌道交通3號線預留工程(二中站)車站施工測量方案1、編制依據 1、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范GB50308-20082、全球定位系統城市測量技術規范CJJ73-20013、xx城市軌道交通三號線土建一標樁位交接表(平面2、高程)2、工程測量概況2.1、工程概況 車站主體位于xx市中華北大街與寧安路交口處,沿中華北大街布置,車站所在地周邊以居民區、休閑健身場所、施工工地及政府部門為主。車站東側有xx市二中、規劃綠化帶、二中(交通局)公交站,西側有高層辦建筑、單位宿舍、木蘭苑綠地等。車站區域內建筑物繁多、管線密集復雜、道路交通流量大,測量工作的開展難度較大。2.2、交通概況 中華北大街是xx市南北向主干道,現狀交通較繁忙,車流人流量非常大,現狀道路寬度約為42米,機動車道為雙向八車道,兩側設非機動車道,寬度約6米。 2.3、交樁概況2.3.1、平面與高程系統 三號線土建一標平面坐標系統采用基于2000橢球的xx城3、市坐標系,中央子午線為東經11425。控制點均布置在車站附近,相鄰控制點均能通視,滿足用全站儀直接測量的條件。 高程系統為1985年國家基準。 施工時將平面和高程控制點引入施工現場,并根據施工需要進行控制點加密。2.3.2、控制點概況 1、平面控制點概況 本工程提供控制樁共10個,分別為GPS3101GPS3110。其中控制點GPS3101、GPS3102、GPS3103、GPS3104、GPS3105、GPS3107、GPS3108、GPS3110位于高層建筑物樓頂,控制點GPS3106位于馬路輔道綠化帶內,控制點GPS3109位于新客站股道中央。平均邊長641米,最長邊長896米,最短邊長4、431米,相鄰控制點之間滿足通視要求。2、水準控制點概況xx城市軌道交通三號線首開段水準路線沿地鐵線路布設,形成附合水準路線并組成結點網,水準點間距平均800m。首級控制點KJBM05為基巖點,二等加密水準控制點從IIBM349IIBM363共15個,全部為墻腳水準點。水準控制點路線起點位于中華綠園小區內,終點位于xx市勝利南街河北郵電職工培訓中心門房南墻。3、 測量人員配備情況 為做好施工測量工作,保證工程順利進行,確保施工萬無一失,選派有經驗的測量專業人員組成本次項目的測量技術班子,依據本次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成員配備如下:序號職務姓名性別職稱職責1測量班長宋洋男助理工程師負責測量具體工作5、的組織實施2測量員陳輝男助理工程師對測量班長負責3測量員呂貽坤男助理工程師對測量班長負責4、測量儀器控制及施工測量主要儀器設備儀器名稱數量單位規格型號測量精度檢定日期徠卡全站儀1套TS300.5 0.6+1ppm2013.2徠卡精密水準儀1套NA20.3mm2013.21、導線測量使用儀器:萊卡 Ts30全站型電子速測儀,附帶三棱鏡及腳架兩套,測角精度0.5,精密測距精度0.6mm+1ppm。2、水準測量使用儀器:徠卡NA2自動安平水準儀,外置測微輪,測量精度:0.3mm,銦瓦鋼尺2根。3、所用儀器均經國家計量局授權的測量儀器鑒定單位檢定,出具檢定報告,并每三個月對儀器進行自檢一次,并做好檢校6、記錄。4、建立儀器使用臺帳,做好儀器使用記錄,安排專人負責儀器的管理及保養,確保儀器精度。5、工程測量方案5.1、控制測量5.1.1、交樁復測開工前,公司組織精測隊采用南方GPS (水平精度為 5mm+1ppm),徠卡NA2自動安平水準儀,外置測微輪(測量精度0.3mm)對業主交樁導線點、水準點進行復測(作業前,所用儀器均已鑒定合格、性能穩定),復測無誤后,提交正式復測報告,審批通過后方可使用。控制點復測頻率:每一年對全線水準和導線控制點進行一次聯測,并形成正式書面成果報告提交監理單位審核。1、 衛星定位控制網復測GPS平面控制網復測采用廣州南方GPS-S86T兩臺、南方GPS-9600兩臺共7、四臺儀器進行測量,儀器標稱精度:5mm+1ppm;所有GPS接收機均已檢定,檢定證書見附件。采用 GPS 同步靜態觀測模式,4臺接收機同步測量,具體觀測采用大地四邊形同步圖形擴展方式進行,相鄰同步環之間采用邊連接,每個同步環由 4 個測站組成,每時段觀測120分鐘。作業技術要求見下表5-1。表5-1 衛星定位控制網GPS測量作業基本技術要求項目衛星定位控制網接收機類型雙頻接收機標稱精度(5mm+110D)觀測量載波相位衛星高度角()15有效觀測衛星顆數(顆)4平均重復設站數(次)2觀測時段長度(min)60數據采用間隔(s)10點位幾何圖形強度因子(PDOP)6GPS觀測數據觀測數據采用儀器內8、置儲存器記錄并導出,采用南方隨機數據處理軟件統一進行基線解算平差和輸出基線向量文件。 2、水準控制點復測采用NA2自動安平水準儀,外置測微輪進行觀測,前后視線長小于60 m,前后視距差小于2m,前后視距累積差小于4 m,高差閉合差8L。往測奇數站讀數順序為;后-前-前-后,偶數站為:前-后-后-前。返測奇數站讀數為:前-后-后-前,偶數站為:后-前-前-后。每測站基輔分劃讀數差小于.5mm,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小于0.7mm,上下絲讀數平均值與中絲讀數之差小于3。表5-2 精密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每千米高差中數中誤差(mm)附和水準線路平均長度(KM)水準儀等級水準尺觀測次數往返較差、附和或9、環閉合差(mm)偶然中誤差全中誤差與已知點聯測附和或環線平坦地123545DS1銦 瓦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4LN備注:L為往返測段、附和或環線的路線長度(以km計),N為單程的測站數。3、在聯測過程中如發現復測較差超限或者交樁控制點被破壞,應立即形成正式報告上報監理單位。5.1.2、施工控制點加密測量 1、施工控制點引測原因 交樁控制點在布設時本著“結構性穩定、利于保存、觀測條件好、利于到達”的原則,離施工區域都比較遠,不能滿足直接利用交樁控制點進行施工測量的條件。因此,施工場地內必須進行控制點加密。引測點的布設應滿足車站施工要求,并應考慮各施工階段的影響。各引測點需經監理、第三方測量復核合格10、后投入使用,并定期對其進行復測。 2、施工導線點測量方法及技術要求在城市軌道交通3號線預留工程平面控制點復測結果報監理、第三方測量隊核查無誤后,以交樁控制點為基準,在施工場地內以強制歸心點的形式布設臨時導線加密控制點,并以此作為各施工階段施工放樣的依據。加密控制點選擇通視效果好,易于保護且方便施工放線的位置,每個施工圍檔內最少設置兩個點,最后附合至業主測量隊所交控制樁位。導線點引測時采用LeicaTS30儀器,測量前應對儀器做常規檢查和校正,同時記錄檢查結果。由于受施工場地的影響,每個加密導線點上只有兩個方向,因此其水平角觀測應符合以下要求:采用左、右角進行觀測,左右角平均值之和與360之差小11、于4;前后視邊長相差較大,觀測需要調焦時,宜采用同一方向正倒鏡同時觀測法;測角中誤差2.5,相鄰點相對中誤差為8mm,邊長往返各觀測兩個測回,符合距離測量限差要求后取平均值,觀測時溫度氣壓直接輸入儀器中進行氣壓改正。詳細技術參數見下表5-3 精密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表5-3 精密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平均邊長(m)導線總長度(km)每邊測距中誤差(mm)測距相對中誤差測角中誤差測回數角度閉合差全長相對閉合差相鄰點點位中誤差(mm)3503561/600002.565N1/350008備注:N為導線的角度個數由于本工程未開工,車站場地內控制加密導線點暫未布設,施工場地內加密導線點平面布置圖及12、數據待開工引測后及時報監理、業主測量隊復核。 3、施工水準點測量方法及技術要求 根據實際情況將高程控制點引入施工現場,并沿線路走向加密高程控制點。加密水準點(高程控制點)必須布設在沉降影響區域外且保證穩定。加密水準點測量的視線長度、視距差、視線高按二等水準測量作業技術要求進行施測。使用儀器,標尺及操作方法精度指標均按等水準測量要求。詳細技術參數見表5-4 。表5-4 水準測量視線長度、視距差、視線高度的要求等 級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前后視距累積差視線高度附和路線或環路線閉合差儀器視距視距在20m以上視距在20m以下二等DS160m2.0m4.0m0.4m0.3m8L往測奇數站讀數順序為;后-前-13、前-后,偶數站為:前-后-后-前。返測奇數站讀數為:前-后-后-前,偶數站為:后-前-前-后。每測站觀測的視線長度不大于60m,前后視距差不大于2.0m,往測和返測的前后視距累積差不大于4m。基輔分劃讀數差小于.5mm,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小于0.7mm,上下絲讀數平均值與中絲讀數之差小于3。詳細技術參數如下:表5-5和表5-6。表5-5 水準測量的測站觀測限差等級上下絲讀數平均值與中絲讀數差基、輔分劃讀數之差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檢測間歇點高差之差二等3.00.50.72.0表5-6 水準測量數據取位要求等級往(返)測距離總和往(返)測距離中數各測站高 差往(返)測高差總和往(返)測高差中數14、高 程二等0.001 km0.001 km0.1 mm0.1 mm0.1 mm1mm由于本工程未開工,車站場地內控制加密水準點暫未布設,施工場地內加密水準點平面布置圖及高程數據待開工引測后及時報監理、業主測量隊復核。4、加密控制點復測頻率:每月對因工程需要加密的導線點和水準點進行一次復測,每兩月提交一份正式書面成果報告給監理單位進行審核。5.2、地鐵車站施工放樣1、每次施工單位(包括總包方和分包方)測量定位完成后,做好測量成果和資料的整理工作,并填寫“施工測量報驗單”,報請監理單位進行復核,需第三方測量單位檢測的項目及時報請第三方測量單位復核。關鍵部位工程,施工單位放樣、復核后報監理、第三方測15、量單位進行復核,復核通過后施工單位按現場放樣施工。2、車站結構放樣復核車站施工放樣前,先對加密的控制點進行檢測,在點位準確的情況下,進行施工放樣,控制點的檢測結果及放樣過程記錄在測量手薄中。車站結構施工時,以車站中心線、軌道軸線坐標為放樣、復核的依據,車站控制軸線經監理和第三方測量單位檢查復核無誤后,在離基坑邊打設若干軸線控制樁作為半永久性軸線控制標記。控制軸線放樣、復核采用測回法,控制軸線要充分利用永久性標志,定期進行復測,軸線控制點作為今后結構放線的依據,放樣時要與基坑邊導線加密點互相校核。 (1)鉆孔灌注樁施工放樣圍護結構施工放線根據圍護結構平面圖及相關線路、建筑圖相互核對無誤后進行施工16、,綜合考慮測量誤差、施工誤差、垂直精度、局部凹凸等因素,鉆孔灌注樁施工放線選擇適當外放,以保證界限和結構邊墻厚度。二中站主體圍護結構均采用鉆孔灌注樁圍護,端頭井鉆孔灌注樁設計深度24.3m,標準段設計深度22.1m。施工放樣時嚴格按照圍護結構平面圖進行量測定位,綜合考慮樁體的垂直精度、施工誤差及樁體位移等因素,二中站鉆孔灌注圍護樁外放100mm。為保證鉆孔樁樁頂標高滿足設計要求,鋼筋籠在下放過程中,采用水準儀控制籠頂主筋的標高,超過規范和設計要求的情況,馬上調整到設計標高。鉆孔灌注樁施工測量技術要求如下:精確測量樁位附近場地標高,并在測量點位上做出標示,以便控制鋼筋籠吊筋長度。鉆孔灌注樁的地面17、中心線依據線路中線控制點進行放樣,放樣誤差在5mm之內。由于鉆孔灌注樁樁位較多,施工時又是采取跳樁施工法,所以在進行鉆孔樁點位放樣時,先放樣出一段距離范圍內鉆孔灌注樁的中心線,如下圖5-1所示。然后從兩端向中間量測出每根樁位中心,如圖5-2所示。監理復核無誤后開始施工。 圖5-1 圖5-2鉆孔灌注樁準確標高的主要是通過控制地面標高和吊筋長度來實現,因此,必須準確測出擱置吊筋點位的標高。在成樁機就位時、成孔過程中,用兩臺儀器同時從兩個方向(互成90度角)觀測樁機的垂直度,如有傾斜,立即停止施工,待樁機調整垂直之后繼續施工,以便保證成樁垂直。 (2)開挖與支撐放樣 二中站主體基坑標準段開挖深度1818、.18m,寬21.1m,端頭井開挖深度19.78m,凈寬23.5m。共設四道支撐,第一道支撐為鋼筋混凝土撐,截面800900mm;第二第四道撐為60016mm鋼支撐。開挖前,在圈梁上引測標高點,并采用紅三角標示出支撐位置。開挖過程中將水準點引測在圍護樁上。隨時跟蹤開挖深度,達到鋼支撐安裝深度時,立即停止開挖,安裝支撐,支撐實際作用點與設計誤差限差:垂直方向偏差不大于50mm,水平方向偏差不大于100mm。見底前將標高布設在圍護樁上,標明下挖高度。如有下翻梁,將下翻梁位置用紅油漆標明在支撐上。在進行人工收底時,重新從控制點引測標高至基坑邊,通過垂尺法將標高引測至坑底,確認收底標高。車站開挖至底板19、,及時在線路中心線埋設底板施工控制點,點位穩定后進行自檢后,報測量監理檢查合格后,上報業主測量隊復檢合格后進行下一步施工。 (3)結構各層標高控制測量。 地下高程與坐標傳遞同步進行,先做趨近水準,再做豎井高程傳遞,或直接從地面洞口向下傳遞高程。 地面趨近水準測量按等水準測量方法和儀器施測,限差不大于8mm,明挖段經斜坡通道亦用等水準作出直接引測至底板上的水準點。標高放樣直接采用引測的水準點,注意與其他引測水準點進行復核。結合各層高程懸殊較大,高程放樣采用懸吊鋼尺法,每次錯動鋼尺3-5cm共測三次,高差較差不大于3mm,取平均值使用。見下圖5-3高程豎向傳遞示意圖。 圖5-3 高程豎向傳遞示意圖20、(4)結構梁、板、柱、墻尺寸放樣、復核結構施工放樣采用全站儀,坐標定出梁、板、柱等的中心線或軸線點,采用鋼板尺,三角板,墨汁定出結構的外輪廓。為避免測量誤差、施工誤差、模板誤差等誤差導致結構凈空達不到設計要求,所以,內襯墻外放2cm,底板標高不變,中板標高升高2cm。每根結構柱主要放出柱中心和互成90夾角的柱邊中心三個點,如果柱子鋼筋太密擋住柱中心點位,則放四個柱角點,同時鋼尺測量每兩個相鄰柱子邊或中心點之間間距,誤差不得大于2cm。在中板模板鋪設時,不僅完成內襯墻、柱、梁的定位,同時需要定位風道中心位置。做風道時,再次從底板定位風道中心軸線,并用投線儀投射到中板,與第一次中心軸線相互復核。結21、構放樣時,每一個點位與其他點位進行距離校核,換手復核,無誤后并及時報監。 (5)車站端頭盾構門洞中心放樣控制車站內襯施工時在門洞位置預埋鋼環板,為保證精度,測量定位確保安裝誤差為10mm,測量定位采用徠卡Ts30全站型電子速測儀精確定位環心坐標,采用徠卡NA2自動安平水準儀,配合銦瓦尺精確定位標高,并與相鄰水準點校核。鋼環安裝時要先在圍護樁的相應位置彈出十字控制線和具體位置線,鋼環要用電焊與圍護樁和內襯墻鋼筋固定,確保其位置準確和牢固。鋼環安裝以前要報請監理、業主測量隊對中心坐標線進行復核認可,安裝完成后要請監理、業主測量隊驗收簽證。5.3、沉降觀測1、沉降點位置按設計圖紙要求,沉降觀測點布設22、在底板、中板的誘導縫、出入口兩側和承重柱上。L型沉降觀測釘埋好后,埋設人員應及時填寫埋設記錄,對所有沉降觀測釘的實際位置應做精確記錄,并在其附近做出醒目標志。同時加強與有關施工人員的聯系,做好對監測點的保護和配合工作。(沉降觀測釘埋設好后,補充沉降觀測點位布置圖和點位編號說明。)2、初始值讀取沉降觀測采用儀器徠卡NA2水準儀+外置測微器(精度0.3mm)、銦瓦尺進行實測。底板上滿堂支架拆除后即可進行沉降觀測釘的埋設,同時開始初始值的測量。每個觀測點初始讀數讀取三次,高程中誤差0.5mm,相鄰點高差中誤差0.3mm,往返較差0.3n mm,取其平均值做為該觀測點的初始值。3、沉降觀測頻率初始值讀23、取后各觀測點每兩周觀測、記錄一次,沉降觀測記錄及原始高程資料,提交監理備案。雨后、凍融、地震等對變形體產生顯著影響時應增加觀測頻率。根據變形體的變形趨勢,變形體趨于穩定期間可延長觀測頻率,急劇變動期間應縮短觀測頻率。具體調整依據為:變形速度10mm/d,測量頻率2次/d;1mm/d變形速度10mm/d,1次/d;變形速度1mm/d,2周一次。5.4、車站竣工測量1、竣工測量采用的坐標系統、高程系統、圖式等與原施工測量相同。2、竣工測量的主要內容包括:淺埋車站出入口、通道及其車站主體結構等結構中心軸線的位置和凈空。3、按照規范要求對車站結構凈空進行測量,平面與高程凈空均按照直線段每20米作為一個24、測量斷面進行施測,允許誤差應控制在10mm以內。4、車站站臺大廳地面、立柱、站臺沿、兩端站臺角、站臺上部吊裝飾物、邊墻燈光廣告和飾物等,以鋪軌基標為準,測量它們的相對位置、高程,測量允許誤差為10mm,實測站臺沿、兩端站臺角與線路中線的距離與設計值較差應在10mm之內。5、向監理提交實測實量報驗單和實測實量點位圖。6、竣工測量成果超過設計限差時,在現場明顯標示出并及時專題上報。6、確保測量工作準確的措施1、配備高精度,高穩定性的測量儀器,并定期送國家認可的檢測單位進行檢測。經常進行儀器的自檢工作,并做好自檢記錄。2、 配備有經驗責任心強并能吃苦耐勞的技術人員,執證上崗,并有專人復核,建立多級復25、核制度。3、 施工放樣前將施工測量方案報告監理審批。內容包括施測方法、觀測儀器設備的配置和測量專業人員的配備等。4、積極和測量監理工程師進行聯系、溝通和配合,滿足測量監理工程師提出的合理測量技術要求及意見,并把測量結果和資料及時上報監理,測量監理工程師經過內業資料復核和外業實測確定無誤后,方可進行下步工序的施工。5、用于測量的圖紙資料,測量技術人員必須認真核對,必要時應到現場核對,確認無誤無疑后,方可使用。如發現疑問作好記錄并及時上報,待得到答復后,才能按圖進行測量放樣。6、建立完善的儀器日常使用及管理制度。7、施工測量中遵循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即遵循主軸線軸線細部放線的放26、線原則,達到整體控制局部的目的。8、遵守先復測、后利用的原則,確保控制點準確無誤后放樣。做好過程中測量手簿記錄,放樣完成后做好技術復核記錄,并請現場監理、第三方測量單位驗收。9、施工測量過程中,應遵循步步有校核的原則,即:在軸線投測前應先校測軸線控制樁準確無誤后,再進行投測,投測后再進行復核;施工放線時,先校核軸線投測是否準確,再進行細部放線,細部放線完畢后,復核檢查,做到步步有校核。10、為保證高程傳遞的準確性,鋼尺必須經過檢定,且測量過程中要進行尺長改正和溫度改正。每個施工面的高程點至少應傳遞三個,誤差控制在3mm以內。11、對定位標準樁、軸線控制樁等,均用砼筑墩保護,并用鋼管圍護刷紅白漆作明顯標志,以防施工中碰撞導致移位或損壞等。每月進行一次全面復核,如有變動立即采取補樁。12、使用儀器時在陽光下觀測應用雨傘遮蓋,防止氣泡偏離造成誤差。每個測角、丈量、測水準點都應施測兩遍以上,以便校準。每次測角都應采用正倒鏡取中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