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區市政交通項目旅客自動輸送系統土建3標工程赤崗塔站施工監測技術方案(3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424427
2022-06-29
36頁
813.50KB
1、赤崗塔站施工監測技術方案工程名稱:廣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區市政交通項目旅客自動輸送系統土建3標工程地鐵里程:YDK0+065.774YDK1+005.653編 制 人:編制日期:年月日 審批日期: 年 月 日 目錄第一章工程概況11.1 概況11.2 結構型式21.3 車站基坑地質情況2第二章編制依據4第三章監測儀器和人員配置53.1 主要測量儀器配置53.2 人員配置5第四章車站施工監測技術方案74.1概述74.2 監測設計84.2.1 監測項目及測試元件84.2.2 監測流程94.2.3 監測點布置圖94.3 監測實施方法13連續墻頂水平位移13墻體變形及土體側向變形監測14支撐軸力監測17地2、下水位監測18地面沉降19立柱沉降20周圍建筑物的沉降、傾斜位移監測20建筑物裂縫監測224.4 監測項目的設計允許值及警戒值224.5 監測項目的質量管理措施23各種監測儀器的準確性及測量人員的質量保證。23原始數據采集的質量保證措施。23數據的處理。264.6監測成果整理284.7突發情況下的監測應急措施284.8基坑支護結構及周邊建筑物變形坍塌搶險措施29應急準備29應急物資、機械設備儲備29通訊方式30搶險措施32搶險注意事項34第一章 工程概況1.1 概況廣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區市政交通項目旅客自動輸送系統土建3標段由赤崗塔站及赤崗塔站廣州歌劇院盾構區間(隧道里程為:YDK0+194.43、74YDK1+005.518,雙線全長1624.319m)組成;本工程包括1個車站、1個盾構區間、2個泵房、4個洞門。根據業主及投標設計要求,赤崗塔站采用明挖法施工,區間隧道主要采用盾構法施工,泵房采用礦山法施工。本標段主要工程內容及里程見下表。 工程內容及里程表工 程 名 稱 里 程長 度(m)施工方法備 注赤崗塔站YDK0+65.774YDK0+194.474128.7明挖法車站23.732.9m赤崗塔站廣州歌劇院區間YDK0+193.674YDK1+016.0751645.156工程內容1盾構段右線YDK0+193.674YDK1+016.075822.401盾構法左線ZDK0+193.4、674ZDK1+016.260822.7552聯絡通道YDK0+424.475,YDK0+9277m/個礦山法2個3洞門YDK0+193.674,YDK1+016.075ZDK1+016.2604個本工程分赤崗塔站及赤崗塔廣州歌劇院盾構區間隧道二大部分組成。赤崗塔站位于赤崗塔北側,三號線赤崗塔站東側,電視觀光塔西側,與三號線赤崗塔站換乘;廣州歌劇院吊出井位于珠江新城核心區域,于廣州市第二少年宮東側及廣州圖書館西側。1.2結構型式(1)赤崗塔站車站采用明挖法施工,車站結構為二層箱形框架結構,包括站廳層及站臺層。車站外包長度128.7m,內包長度125.5m,外包總高度15.19m;圍護結構為805、0mm厚地下連續墻,支護為1道鋼筋砼支撐、2道鋼支撐及1道鋼管換撐。(2)盾構隧道盾構區間圓形隧道外徑為6000mm,內徑5400mm,管片厚度300mm,管片寬度1500mm,分塊數為6塊。管片由一塊封頂塊、兩塊鄰接塊、三塊標準塊構成,環間采用錯縫拼裝。管片混凝土等級為C50,抗滲等級S12。(3)泵房聯絡通道尺寸21002500mm的半圓拱直墻斷面,采用礦山法開挖,復合式襯砌。初襯采用網噴C25混凝土、格柵鋼架聯合支護;二襯采用模筑C30、S10的防水混凝土襯砌;在初支與二襯之間設置防水層,采用400g/m2的無紡布保護層與1.5mm厚的PVC防水板。(4)洞門洞門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強度等6、級為C40、S12。通過部分結構配筋將二襯預埋鋼環與管片上的預埋鋼板焊接起來,使車站結構和隧道結構連為一體,以增加洞門結構的整體性。1.3車站基坑地質情況本車站基坑面高程為-11.48-9.05m,從上至下依次為人工填土層、淤泥質粉、細砂、淤泥質中砂、粉砂質泥巖、粉砂質泥巖,底板高程以下大部分為地層,部分為地層。詳見下圖:車站基坑地質剖面圖其中、地層是對基坑開挖構成危險性比較大的地層,砂層加上地下水比較豐富急易發生水土流失。在監測實施的過程中要加強地表沉降監測和維護結構的滲水檢查。本車站的地下水主要以潛水型孔隙水賦存于海陸交互相淤泥質砂層和陸相沖洪積砂層中,該兩層厚度較大,分布廣泛,孔隙度大,7、處于飽水狀態,屬于富水地層?;鶐r裂隙水與基巖的裂隙發育及其連通性有關。全風化巖帶中地下水主要以孔隙水形式存在,該帶屬于弱富水地層,弱透水性;強中風化巖帶地下水以承壓裂隙水形式存在,為弱富水地層,弱透水性。地下水水位埋藏較淺,穩定水位埋深為1.13.4m,標高為4.236.24m。由于北臨珠江,并且海陸交互相淤泥質砂層和沖洪積砂層普遍分布,且厚度較大,地下水與地表水有一定的水力聯系,水文地質條件較為復雜。由于本工程分兩部施工:赤崗塔車站土建工程和盾構區間土建工程。根據施工進度安排,本施工測量和監測技術方案是以赤崗塔車站施工為對象。第二章 編制依據1. 項目招標文件及設計施工圖;2. 地下鐵道、輕8、軌交通工程測量規范(GB503081999);3. 廣州市軌道交通施工測量管理細則(第二版);4. 城市測量規范(CJJ899);5. 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6. 新建鐵路工程測量規范(CH2001-92);7. 建筑物變形測量規程(JGJ/T8-97);8.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9. 廣州地區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定(GJB 02-98);10. 地下鐵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99-1999)。第三章監測儀器和人員配置3.1 主要測量儀器配置(1)萊卡TC-1800及其配套測量工具一套;(2)NA 2水準儀、GPM 3測微器及2米銦鋼尺一對;(9、3)5米鋼卷尺1把;(4)臺式計算機一臺;(5)南方平差易平差軟件一套;(6)PC-E500微機一臺套及CASIO-4800p計算器臺。(7)ZXY-2型巡檢儀1臺;(8)CX-03測斜儀1臺;(9)鋼尺水位儀1臺;(10)振弦式頻率接收儀1臺;(11)拓普康GTS-332N/OP及其配套測量工具一套。3.2人員配置根據廣州市軌道交通施工測量管理細則(第二版)相關規定要求,并結合我公司實際情況,擬建立項目部、公司兩級為主體的測量復(審)核制度,項目部內又成立不少于二級的測量復核制度,所有測量工作從外業采集到內業資料整理,要求不少于兩名測量工程師進行復(審)核簽名后,方可進入下一道測量工序。所有10、監測項目由項目部測量隊負責,當監測項目達到預警值、可能對施工安全造成影響及時上報項目部,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或改進施工方案,確保工程施工安全;如果達到報警值時立即報告項目部和駐地監理,由技術部門采取技術補救措施,同時加強監測范圍和頻率,確保正確指導安全施工。本項目監測組擬設組長一名、副組長一名、測量技師四名(屬于公司測量組)。姓名職稱工作年限學歷備注夏楊玲工程師8年大學本科組長蔣昌盛助理工程師3年大學本科副組長朱改成助理工程師3年大學本科黃小利航道測量工3年大學??茰y工黃小亮航道測量工3年大學專科測工陳星敏航道測量工3年中專測工項目部的監測制度框架圖:原始數據的采集原始數據的現場復核、抽檢內業數11、據處理黃小利、黃小亮、陳星敏內業數據復核監測報告上報朱改成、夏楊玲黃小利、朱改成、夏楊玲、蔣昌盛具體監測工作流程圖如下:施工測量施工施工監測繼續施工正常施工工藝改進采取安全技術措施達到預警值第四章 車站施工監測技術方案4.1概述本工程赤崗塔站北鄰珠江,距珠江僅95米而且基坑底板高程低于江面;西鄰已運營的三號線赤崗塔車站,而且是零距離的接觸,本工程利用三號線赤崗塔車站老的圍護結構;東鄰廣州市重點在建工程“廣州市新電視塔”。由于本工程的地理位置的復雜性,施工過程的監測就顯得尤為重要。各類監測點的布置參照設計單位出的監測圖紙和以往工程經驗進行合理的布置,確保工程安全。在基坑的開挖、降水、支護和結構施12、工的過程中,基坑內外地基應力的重分布會引起圍護結構及周圍土體的變形,從而有可能危及基坑、主體結構的穩定和周圍建(構)筑物、地下管線的安全。因此在基坑和結構施工過程中,必須進行施工監控量測,對圍護結構的水平位移及變形和維護結構周圍地表沉降、支撐、周圍建(構)筑物的變形、地下水位等進行跟蹤監測,其中重點是如何保證對原三號線赤崗塔站的監測項目順利正確的實施,使施工對赤崗塔站的影響及時反映出來,保證施工的安全。根據各項監測成果,及時進行分析,反饋信息,進一步掌握施工過程中基坑及周圍環境的實際工作狀態,以便修改設計參數,調整施工工藝,確保結構安全、經濟、可靠和施工的順利進行。根據本司多年的深基坑施工經驗13、及結合廣州地鐵其它線路各車站的施工監測項目,經設計、業主、監理一致同意,本工程取消對孔隙水壓力、土壓力及連續墻內力的監測。4.2 監測設計監測項目及測試元件監測項目及測試元件計劃表監測項目測試元件監測最小精度測點布置備注連續墻頂水平位移監測全站儀1mm基坑邊間距1015米TCA1800GTS-332N/OP墻體變形及土體側向變形監測測斜管、測斜儀1mm墻體:孔間距1520米;土體:2孔,同孔測點間距0.5米CX-03支撐軸力監測軸力計1/100(Fs)軸力較大處地下水位監測水位管1mm孔間距1525米地面沉降監測精密水準儀1mm孔間距1520米NA2+GMP3立柱沉降監測精密水準儀1mm見監測14、圖同上周圍建筑物的沉降、 傾斜位移監測精密水準儀、全站儀1mm間距1520米NA2+GMP3TCA1800建筑物裂縫監測千分尺0.2mm容易產生裂縫、已有裂縫處注:具體詳細測點布置圖見監測布置圖4.2.2監測流程監測工作流程見下圖: 調查地質資料設計制定監測方案施工分析原因并采取技術措施監測實施減緩施工速度、停工數據分析報警監理業主 正常監測工作流程圖4.2.3監測點布置圖監測布點剖面圖如下示:赤崗塔站主體圍護結構施工圖圍護結構監測平面布置圖(一)JY201-S-JG-01-026赤崗塔站主體圍護結構施工圖圍護結構監測平面布置圖(二)JY201-S-JG-01-0274.3 監測實施方法連續墻15、頂水平位移(1)監測點的布設在冠梁頂每隔15m左右布設一個觀測點,點位盡量設在同一直線上,以方便施工時觀測。點位平面布置如圖監測點布置平面示意圖。監測點的制作用200200鋼板上加強制歸心銅制螺絲,鋼板另一面焊接3條0.3長及一條1米長連接鋼筋,在澆筑冠梁砼時,將鐵板固定在冠梁上表面,待砼達到一定強度后,將所有布設的測點清理干凈,作為監測點。(2)基準點布設基準點制作同樣采用強制歸心的觀測臺,由于測角的精度高于測距的精度,點位布設盡量使基準點和監測點位于一條直線上,以加強監測點的監測精度。如果條件允許使基準點稍許遠離基坑,減少基坑對基準點的影響,但不能太遠以免影響測角精度,盡量保證每個基準點對16、監測點的觀測距離不要大于300m。每月對基準點進行定期檢測,特別是開挖或卸撐對基準點影響比較大的面的時候要檢測基準點。 (3)觀測方法及數據處理以檢測后的基準點定位,用全站儀以全圓觀測法觀測每個監測點,計算其坐標,然后計算出監測坐標在基坑邊橫向上的位移并以圖形描繪出各個點位的偏移狀況及每個監測點隨時間而產生的偏移趨勢圖,而且把監測時間和基坑開挖施工等聯系起來,分析產生最大位移的可能時間和偏移量,指導以后的施工。同時也要注意監測點坐標在基坑邊縱向上的變化,如果出現比較大的變化查找原因?;蛴酶呔鹊慕浘晝x觀測每個監測點與基準點之間的夾角,求出每次監測夾角的變化然后根據公式:求出監測點在基坑邊橫向上17、的位移。設定基坑邊橫向指向基坑方向為正,遠離基坑方向為負,編制如下的偏移量圖。(4)觀測頻率基坑開挖前,連續觀測兩次,取其平均值作為觀測初值?;娱_挖階段,每天觀測一次,結構施工階段三天一次。當變形量出現異常時適當加密觀測頻率,并及時向設計和監理報告。墻體變形及土體側向變形監測維護結構墻體變形及土體側向變形主要通過預埋測斜管,然后觀測測斜管的傾斜變化,來反映維護結構墻體的變形。測斜管的埋設:測斜管埋設的平面布置如圖監測點布置平面示意圖。測斜管應盡量控制其垂直,管頂露連續墻導墻面150200(見下圖),測斜管的接長方法分一次接成,或連接成幾段,或逐節在孔口接成所需的長度。前者適用鋼筋籠上固定的測18、斜管的接長或埋設孔深不大,后者適用于埋設孔的深度較深的情況。測斜管逐節連接時,應特別注意導向槽的對正不允許偏扭,方法是在前一測斜管上套人連接管長度的一半,對準連接管上的滑動槽接上下一節管,或用模具對正兩節管的導向槽,使其兩節測斜管正確對接。采用環氧樹脂膠結和鉚接相結合的方法將接頭固定。測斜管安裝示意圖對于監測墻體變形的測斜管,在連續墻鋼筋籠制作時,將密封底部的側斜管綁扎固定在鋼筋籠主筋上,盡量使測斜管垂直,牢固,以保證以后在鋼筋籠的安裝和混凝土的澆注過程中不破壞測斜管。對于監測土體側向變形的測斜管,用鉆機在需要監測的部位把測斜管放入孔鉆好,在成孔的過程中要保證鉆機的垂直度。然后用人力或機械拉住19、底蓋上護繩,對正施測方向,繩索隨測斜管同步放下,將連接好的測斜管放下孔內一定高程后,將其固定并連接下一節管,依此下去,直到測斜管接長達到孔深,在測斜管與孔壁之間的孔隙用水泥砂漿進行回填,使之成為整體。管口以下約12m范圍內加設保護管,并澆混凝土墩固定管口,在管口上安裝保護蓋,以防人為損壞和雜物掉入。觀測方法及數據處理:若測斜管底部進入基巖較深的穩定土層,則底部可以作為基準點。對于懸掛式(底部未進入基巖的)可以將管頂作為基準點,每次量測前必須采用光學儀器或其他手段確定基準點的坐標。當測斜管受力發生變形時,將測斜儀探頭導人測斜管導槽內,逐段(一般50cm一個測點)量測變形后管子的軸線與鉛垂線的夾角20、i,并按測點的分段長度,分別求出不同高程處的水平位移增量diLsini。由測斜管底部測點開始逐段累加,可得任一高程處的實際水平位移大小,即bidi。而管口累積水平位移為Bbi。其中di為量測段內的水平位移增量;L為量測點的分段長度,一般常取05m;i為量測段內管軸線與鉛垂線的夾角;bi為自固定點的管底端以上i點處水平位移;B為管口在該次觀測時的水平位移。豎向測斜儀的工作原理見下圖:根據每次監測數據,繪制如下的地基中不同深度處的水平位移圖,觀測頻率:基坑開挖前,連續觀測兩次,取平均值作為觀測初始新值。基坑開挖過程中,每天觀測一次,結構施工期間每三天觀測一次,出現異常時適當加密觀測頻率,并及時向設21、計、監理報告。支撐軸力監測鋼支撐軸力監測儀器的設置:在鋼支撐端部安裝軸力計(串聯),直接測得軸力。鋼筋混凝土支撐軸力監測儀器的設置:鋼筋應力計:割斷主筋,與結構主筋串聯焊接;鋼筋應變計:并在結構主筋附近(與主筋并聯)。鋼筋計在混凝土結構內相對的鋼筋層上對稱布置;矩形斷面可以布置在4個角點處。 原理:由鋼筋計的拉力或壓力計算構件內力的方法如下:支撐軸力(kN):支撐彎矩:地下連續墻彎矩:式中:Ec,Eg為混凝土和鋼筋的彈性模量,單位MPa; 為所量測的幾根鋼筋拉壓力平均值,單位kN;A,Ag為支撐截面面積和鋼筋截面面積; 為混凝土結構兩對邊受力主筋實測拉壓力平均值;n為埋設鋼筋計的那一層鋼筋的受22、力主筋總根數;t為受力主筋間距;b為支撐寬度;h為支撐高度或地下連續墻厚度。說明: a結構澆筑初期應考慮混凝土齡期對彈性模量的影響;b溫度變化大時,還需注意溫差對監測結果的影響。觀測頻率:基坑開挖過程每天觀測一次,受力穩定后每三天一次,當軸力出現異常時,加大監測頻率并采取安全措施,并及時向設計、監理報告。地下水位監測水位管的安置:在圍護結構外緣距基坑邊沿約1.5 m處布設地下水位監測孔,具體見圖監測點布置平面示意圖。水位監測孔先用100型地質鉆機鉆孔,孔徑110、孔深20.5m,內置50長20 m的PVC管作水位管,管頂露出地面約300mm,PVC管周邊鉆5孔,間距500mm呈梅花型布置,并用23、隔砂濾網包裹。水位管放入水位孔后,孔隙用砂填充,距地面約0.5m高度用水泥砂漿填實,避免地表水流入管里。地下水位觀測是用水位計進行的。因本工程臨珠江邊,水位升降受潮汐影響較大,因此每次觀測時必須與珠江水位聯測。觀測頻率:基坑開挖過程每三天一次,結構施工期間每五天一次。地面沉降監測點的布設和制作:沿平行于線路方向布設2個監測斷面,每個監測斷面于基坑兩側間距6m各布設3個監測點。沉降觀測點制作于右圖,在混凝土地面預埋100mm直徑的pvc套管,然后在套管中間植入16圓頭鋼筋,鋼筋長度初步定于1055mm,可根據實際情況加長以保證鋼筋和周圍土體的穩定性。PVC套管長3040cm,露出地面34cm,套24、管外側和地面之間用混凝土密室,其作用主要是固定套管和防止地面水向下滲漏。鋼筋在固定過程中植入土壤3040cm然后用混凝土填充空隙使鋼筋和土壤緊密的固定在一起,鋼筋能準確的反映土體沉降,套管內用砂石填充表面用薄層混凝土覆蓋。鋼筋圓頭低于套管面23cm,然后在套管周圍砌筑8cm高左右的磚圍垛。基準點的布置:在遠離施工影響的比較穩定的、相距一定距離的地面或建筑物上設置基準點23個,測量出它們的高程,每次監測工作開始前要復測兩個基準點之間的相對高差,以保證基準點的準確性。觀測方法:地表沉降采用萊卡N2水準儀+GMP3測微器按二等精密水準要求進行觀測。 監測頻率:在基坑開挖前,連續兩次測量沉降監測點,取25、兩次觀測值的平均值作為初值?;娱_挖過程,每天觀測一次;結構施工期間每三天觀測一次,如果發現測值異常,適當加大監測頻率,并及時向設計、監理報告。立柱沉降監測點安置:按照監測點布置平面示意圖在支撐立柱的頂部焊接加工件28圓頭鋼筋。其他觀測方法與基準點的選擇和地面沉降觀測一樣。周圍建筑物的沉降、傾斜位移監測車站基坑位于三號線赤崗塔車站和在建的新電視塔之間,特別是三號線赤崗塔車站和開挖的基坑是零距離的接觸,在基坑開挖的過程中勢必對老車站結構產生影響,從右圖可以看出,新車站和老車站是連接起來了的,老車站基坑深于新開挖的車站基坑(高差為6米左右)而且底部全部為地層。因此分析老車站的底部出現水平位移的可能26、性要小于車站頂部出現位移的可能性,對于老車站的監測項目主要集中在老車站頂部的水平位移及相抵的老連續墻的形變監測(相鄰的老車站的沉降監測包含于地面監測一項)。1) 三號線赤崗塔站舊連續墻頂水平位移監測及舊連續墻的變形監測:此項監測統一按照“連續墻頂水平位移”監測一項實施,采用在就連續墻頂設置強制歸心水平位移監測點,然后采用高精度全站儀監測。舊連續墻的變形監測,采用測斜管監測。在現有連續墻中間用鉆機鉆孔,然后埋設測斜管,在測斜管外側注漿,利用測斜儀觀測。2) 三號線赤崗塔車站軌行區的監測:在施工期間,對三號線赤崗塔車站段內的軌道采取沉降監測,監測點設置在固定軌道的螺栓上,監測間隔1015m一個點位27、。監測頻率開挖階段每天一次,結構施工階段每三天一次。3) 三號線赤崗塔車站風亭的監測:在三號線赤崗塔車站風亭位置設置沉降監測點,監測的方法按照地面沉降監測要求實施。4) 電視塔的監測:在電視塔設置沉降監測點,監測的方法按照地面沉降監測要求實施。根據各期的各監測點的沉降累計量分析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降導致的傾斜與變形。電視塔基坑形狀為四邊形,在基坑的四角及各邊中點設置沉降監測點。本基坑監測除了保證基坑施工的安全,還有一重點就是保證三號線行車的安全,在基坑施工過程盡量減少對三號線的影響,只有在確保了施工對三號線的影響后,才進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建筑物裂縫監測為了保證施工對已有建筑物、原基坑等的影響,在一28、些關鍵部位設置裂縫監測,監測方法在有裂縫或可能誘發裂縫的位置兩邊各固定一個裂縫觀測基板,通過游標卡尺觀測每次基板的寬度,通過和上次比較分析裂縫的變化趨勢。本項監測的重點在老車站連續墻上及新老結構相接部位。如果開挖或卸撐的過程中老連續墻產生裂縫的話,就設置此項監測。4.4 監測項目的設計允許值及警戒值根據具體工程實際,按照一定的原則,預先確定相應的警戒值,以判斷在接下來的施工過程中位移或受力狀況是否會超過允許的范圍,判斷現行的工程施工是否安全可靠,是否需要調整施工工序或優化原設計方案。因此需要我們對每個監測項目都設置警戒值,而且警戒值的設定合理與否與施工安全緊密相關。通常情況下,每個警戒值應由兩29、部分控制,即總允許變化量和單位時間內允許變化量(允許變化速度)。各監測項目的警戒值應在滿足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0)的相關要求前提下,根據基坑支護類型、安全等級及周邊環境的具體情況而定。本基坑是一級基坑,所以在項目監測施工過程中按照一級基坑的監測要求進行,各監測項目警戒值確定如下表:監測項目判定內容設計允許值警戒值支護結構樁(墻)頂水平位移水平位移值30mm設計允許值80%支護結構側向變形側向變形值30mm、明顯折點變化設計允許值80%土體側向變形側向變形值30mm、明顯折點變化設計允許值80%支撐軸力軸力設計允許最大值設計允許值80%地面沉降監測最大沉降量0.15 HL%設計30、允許值80%支撐立柱沉降最大沉降量0.1HL%設計允許值80%沉降速率2mm/天設計允許值80%建(構)筑物沉降最大沉降值樁基礎建筑物10mm設計允許值80%天然地基建筑物30mm設計允許值80%基坑立柱樁10mm設計允許值80%沉降速率2mm/天設計允許值80%建(構)筑物傾斜傾斜度i0.2%設計允許值80%裂縫開展寬度既有裂縫發展速率每天發展不超過0.1mm設計允許值80%新發生裂縫發現立即報警備注:1、 H為基坑深度或建(構)筑物高度;2、 對于測斜光滑的變化曲線,若曲線上出現明顯的折點變化,亦應警戒。4.5 監測項目的質量管理措施4.5.1各種監測儀器的準確性及測量人員的質量保證。所有31、的監測儀器都通過相關的鑒定或試驗,保證準確無誤,人員配置方面各個監測項目都由專人負責,并且監測人員都注有相關的技術資格和監測經驗。4.5.2原始數據采集的質量保證措施。各種監測項目的原始數據的采集都要按照相關的規范要求辦。在變形監測中,觀測中的錯誤是不允許存在的,系統誤差可通過一定的觀測程序得到消除或減弱。如果在監測資料中存在錯誤或系統誤差,就會對后續的變形分析和解釋帶來困難,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同時,在變形監測中由于變形量本身較小,臨近于測量誤差的邊緣,為了區分變形與誤差,提取變形特征,必須設法消除較大誤差(超限誤差),提高測量精度,從而盡可能地減少觀測誤差對變形分析的影響。監測資料檢核的方32、法很多,我們將依據實際觀測情況而定。一般來說,任一觀測元素(如高差、方向值、偏離值、傾斜恒等)在野外觀測中均具有本身的觀測檢核方法,如限差所規定的水準測量線路的閉合差、兩次讀數之差等,這部分內容可參考有關的規范要求。進一步的檢核是在室內所進行的工作,具體有:1)校核各項原始記錄,檢查各次變形值的計算是否有誤??赏ㄟ^不同方法的驗算,不同人員的重復計算來消除監測資料中可能帶有的錯誤。2)原始資料的統計分析。對監測網觀測資料,可采用多種方法的粗差檢驗,以保證原始資料的準確性。3)原始實測值的邏輯分析。根據監測點的內在物理意義來分析原始實測值的可靠性。對于工程建筑物變形的原始實測值,一般進行以下兩種分33、橋:一致性分析。這應從時間的關聯性來分析連續積累的資料,從變化趨勢上推測它是否具有一致性即分析任一測點本次原始實測值與前一次(或前幾次)原始實測值的變化關系。另外,還要分析該效應量(本次實測值)與某相應原因量之間的關系和以前測次的情況是否一致。一致性分析的主要手段是繪制時間效應量的過程線圖和原因效應量的相關圖。相關性分析。這是從空間的關聯性出發來檢查一些有內在物理聯系的效應量之間的相關性,即將某點本次觀測某一效應量的原始實測值與鄰近部位(條件基本一致)各測點的本次觀測同類效應量或有關效應量的相應原始實測值進行比較。視其是否符合它們之間應有的力學關系。 水準基點埋設簡圖主要的監測項目分為以下幾類34、:沉降監測、相對位移監測、側斜管的傾斜觀測及其他各種內力的測量。沉降監測主要質量管理措施有以下幾點:基準點的穩定性、監測時的精度保證?;c應埋設在沉降影響范圍以外的穩定區域,并且應埋設在視野開闊、通視條件較好的地方;基點數量根據需要埋設,基點要牢固可靠,制作如右圖所示。基準點埋設后高程測量和復測采用國家二等水準要求,沉降點的沉降觀測按建筑物變形測量規程中表中二級水準測量的精度要求和觀測方法進行施測。如下表:等級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等級二三四五()13510()261020儀器型號DS05,DS1DS1,DS3DS3DS3水準尺因瓦因瓦、雙面雙面雙面、單面觀測方法光學測微法光學測微法中絲讀數法中絲35、讀數法中絲讀數法觀測順序奇數站:后前前后偶數站:前后后前后前前后后后前前觀測次數與已知點聯測往返往返往返往返環線或附合往返往返往往往返較差、環線或附合線路閉合差()平丘地4122030山 地3510注:n為水準路線單程測站數,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計算閉合差限差;為每Km高程測量高差中數的偶然中誤差,為每Km高程測量高差中數的全中誤差。位移監測采用全站儀直接邊角測量,求出監測點的坐標?;蚶媒浘晝x直線法測量監測點的位移。側斜管的埋設,及其他測力計的埋設都嚴格按照相關規范要求。4.5.3數據的處理。監測數據采集以后要第一時間快速的完成數據的整理,使監測數據對當時的施工是否安全做出評價,同過對一36、段時間的數據分析和以往的施工經驗,預測出易發生安全的主要時段,然后加強對此時段的監測工作。變形監測中,工作基點與基準點本身的穩定性極為重要,當工作基點(或基準點)確實存在位移時,必須對由它們為基準所測定的位移值施加改正數。當對所測變形值施加工作基點位移改正后,即可最終求得建筑物的相應變形值。為了使這些計算成果更便于分析,將變形觀測值繪制成各種圖表,常用的圖表有觀測點變形過程線與建筑物變形分布圖。1) 觀測點變形過程線觀測點變形過程線是以時間為橫坐標以累積變形值(位移、沉陷、傾斜和撓度等)為縱坐標繪制成的曲線。觀測點變形過程線可明顯地反映出變形的趨勢、規律和幅度,對于初步判斷建筑物的工作情況是否37、正常是非常有用的。觀測點變形過程線的繪制方法:a根據觀測記錄填寫如下表一樣的變形數值表。b繪制觀測點實測變形過程線c實測變形過程線的修勻。由于觀測是定期進行的,故所得成果在變形過程線上僅是幾個孤立點。直接連接這些點自然得到的是折線形狀,加上觀測中存在誤差,就使實測變形過程線常呈明顯跳動的折線形狀,如右圖所示。為了更確切地反映建筑物變形的規律,將折線修勻成圓滑的曲線。d根據實際監測情況,為了便于分析,在各種變形過程線上畫出與變形有關因素的過程線,這樣就能比較直觀分析產生變形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分析出各種因素對變形影響的權,為在下一步施工的過程中根據各種因素的變化來推斷施工過程的安全性。如右圖某38、點地面沉降量和開挖深度、降水量都存在關系,而且兩個因素的影響方式也不一樣,這樣就可以根據各種因素的變化指導我們后階段的施工。2)建筑物變形分布圖這種圖能夠全面地反映建筑物的變形狀況。我們將根據各種監測項目的特點,繪制變形值剖面(平面)分布圖、建筑物(或基礎)沉陷等值線圖等。3)變形值的統計規律及其成因分析根據實測變形值整編的表格和圖形,可以顯示變形的趨勢、規律和幅度。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監測測,初步掌握了變形自律后,可以繪制觀測點的變形范圍圖。在繪制過程中,可先繪制觀測點變形過程曲線,然后用2倍的變形值的中誤差繪制變形值的變化范圍,變形范圍圖可以用來初步檢查觀測是否有粗差,同時也可初步判斷建筑物是39、否有異常變形。 利用長期觀測掌握的建筑物變形范圍數據資料來判斷施工過程是否存在過大的安全風險,對周邊影響范圍的大小,確認下一步影響安全的各種因素,進而確定下部監測中重點。4.6監測成果整理每次量測后,將原始記錄及時整理成立正式記錄,對每一個量測斷面的每一量測項目,均進行以下資料整理;并將整理后的資料及時上報監理。隨著監測項目的開始,上報監理如下資料:(1) 實際測點布置圖。(2) 監測結果日報表。主要上報當天需要監測項目的監測結果及相對變化量。(3) 月報表。上報當月所有監測項目的監測結果及數據的相關分析、預測及時指導實際施工。(4) 位移(應力)值隨時間及隨開挖深度的變化圖。4.7突發情況下40、的監測應急措施施工過程中,發生以下突發情況時,現場監測人員應采取監測應急措施,具體情況如下;1地面沉降速率及累計沉降值超過監測標準。2邊墻收斂速率及累計變化值超過監測標準。3受影響范圍內房屋及構筑物相對傾斜值及傾斜變化速率超過監測標準。4其他工程突發情況。針對相應的監測應急措施有:立即通知相關施工人員,同時加強監測頻率或立即根據現場條件增加監測點位,結果隨時通報于相關人員。如果遇到突發情況,立即隔離危險區域擔任現場的疏散、警戒工作,同時第一時間通知相關施工人員或相應的單位,并隨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對危險區域或構筑物進行監測4.8基坑支護結構及周邊建筑物變形坍塌搶險措施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機械的41、震動、土體變形和支護結構失穩將對廣州地鐵三號線赤崗塔站及新電視塔工地西端施工道路造成影響。4.8.1應急準備坍塌事故發生后立即成立坍塌事故搶險指揮小組,下設7個工作小組,分別是:技術小組、監測小組、物資補給小組、疏散、警戒小組、應急處理突擊隊、醫療救護隊及義務消防隊。4.8.2應急物資、機械設備儲備應急物資、機械設備儲備表見下表。主要應急物資、機械設備儲備表序號材料、設備名稱單位數量規格型號平時存放地點1空壓機臺1VF-6/7施工現場2挖掘機輛1PC200施工現場3汽車吊輛1加藤施工現場4砼輸送泵臺1HBT60施工現場5高壓水泵臺23XD施工現場6對講機臺4測量組7編織袋只1000倉庫8面包車42、輛112座辦公室9指揮車輛15座辦公室10固定電話臺4辦公室11藥箱個1內有應急藥物綜合部12滅火器材批1施工現場13充電電筒個4測量組14警戒帶、標示牌批1綜合部各現場除配備必要的防汛物資黃沙外,其它應急物資根據施工進度需要,與相關單位簽訂救援物資的供應協議,各相關單位應無條件滿足搶險救援的需要。應急物資、設備和設施的維護保養由綜合部部長負責,確保應急設備和設施始終處于完好狀態,保證能在緊急狀態下有效使用。應急救援物資供應聯絡表物資名稱供應單位聯系人聯系電話鋼 材廣州市建材發展有限公司陳仕安水泥、砼、輸送泵廣州建安混凝土有限公司梁伙金4.8.3通訊方式1、項目部緊急事故聯絡電話表部 門職 務43、姓 名手機號碼領 導項目第一負責人吳來明項目總工程師楊吉忠項目副經理楊吉忠項目副經理歐陽璋部 門工程技術部陳華鼎測量組蔣昌盛王柳夢工程調度部歐陽璋(兼)質安部寧緗穗綜合部黃志坤計財部鐘暉霞司機楊軍華上述人員的電話必須24小時開機,確保在發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時能保持聯絡暢通,保證應急救援工作及時進行。2、緊急事故對外聯絡電話單位或部門地 址電 話火警電話119急救120匪警電話110海珠區人民政府辦公室海珠區寶崗大道1號大院84429819海珠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寶崗大道1099號2樓84449602海珠區建設和市政局寶崗大道北龍驤大街2號84447971廣州市公安局海珠區分局同福中路368號8444、439241廣州市海珠區交通警察大隊廣州大道南858號84200834廣州市自來水公司81962288廣州市煤氣公司搶險隊85515920廣電集團廣州分公司95598廣州市衛生局81079082廣州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83647288廣州地鐵應急救援指揮部83106859廣州地鐵保衛處廣州市中山五路215號83106856建設事業總部項目部廣州市花地大道南8號83106384建設事業總部總體部廣州市花地大道南8號83106300報警救助電話須知:1、說明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基本情況和已采取了些什么措施,以便救援人員事先做好急救準備。2、講清楚事故發生的具體位置。3、說明報救者單位、姓名(或事故地)45、的電話,以便救護車(消防車、警車)找不到地方時隨時電話聯系。4、獲取進一步信息,確認聯系人的姓名和電話號碼。5、通完話后派出人員在現場外等候接應,同時清除現場道路上的障礙,以便救護車輛能及時進行救護。4.8.4搶險措施(1)搶險程序在圍護結構施工和基坑開挖過程中,當基坑支護結構、隧道(泵房)或周邊建筑物變形、下沉、開裂,路面沉陷等情況發生時,第一發現人必須馬上報告專職安全員,專職安全員必須馬上確認、核實,經查證無誤后,有權根據事故的突發程度決定是否下達停工指令,同時該情況向安全生產直接責任人楊吉忠及安全主任李會光匯報,安全生產直接責任人楊吉忠及安全主任李會光獲得消息后,必須馬上到現場對事故進行46、勘查、評估,并決定是否安排相關人員及群眾撤離,如決定撤離,則由安全主任李會光進行組織,安全生產直接責任人楊吉忠必須馬上向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吳來明匯報,立即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2)傷亡人員搶救1、確定有無人員被掩埋,如有,應及時挖掘被掩埋傷員及時脫離危險區。2、清除傷員口、鼻內泥塊、凝血塊、嘔吐物等,將昏迷傷員舌頭拉出,以防窒息。3、進行簡易包扎、止血或簡易骨折固定。4、對呼吸、心跳停止的傷員予以心臟復蘇。5、盡快與120急救中心取得聯系,詳細說明事故地點、嚴重程度,并派人到路口接應。6、組織人員盡快解除重物壓迫,減少傷員擠壓綜合癥的發生,并將其轉移至安全地方。7、若有骨折時應及時用夾板等簡易47、固定后立即送醫院。(3)工程搶救及周邊保護1、當發生基坑邊坡失穩時,對未開挖地段進行雙液注漿固結土體,減小發生險情的土體量。對部分坍塌的土體打入工字鋼,以減小險情的進一步發展。2、當基坑縱坡發生險情時,用砂袋填滿坡面以下支撐與支撐之間的空隙、支撐與開挖面土體之間的空隙,以保證在縱坡失穩時,鋼支撐不被坍方土體碰掉和剪壞。從而起到保護地下連續墻安全的作用。3、當發生險情時用高壓旋噴樁對附近的房屋、道路進行保護,以確保安全。4、當基坑內縱坡發生險情時,派專人對周邊管線和房屋進行監測,若發生沉降,將對房基礎、管線進行雙液注漿或加支墊的方法控制房屋、管線因沉降而造成的破壞。同時將險情報告業主及海珠區人民48、政府,對發生險情地段實施人員疏散或進行交通管制。5、涉及到管線、建筑物時應通知相關單位對事故現場附近管線、建筑物進行排查,發現管線斷、裂等情況,立即進行處理,以免對周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發現周邊建筑物開裂、傾斜等情況時,立即與建筑物業主聯系,疏散建筑物內居民,現場立即對建筑物進行支撐、注漿等加固措施,以確保周邊建筑物的安全,將附近居民的損失降到最低。6、塌方處理全過程,搶險人員隨時觀察塌方情況,防止塌方傷人。必須確保通訊暢通,并對處理情況、圍巖變化情況、人員及機械設備狀況等及時上報,在搶險有因難或需要救援時,以便領導決策,及時提供救援。(4)恢復在沒有人員受傷的情況下,現場負責人應根據實際情況研究補救措施,在確保人員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組織恢復正常施工秩序。4.8.5搶險注意事項應急救援行動的優先原則:(1) 員工和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優先;(2) 防止事故擴散優先;(3) 保護環境優先。如果事故仍在進一步擴大,相關人員的生命受到威脅,但對救援人員的進入也存在很大的生命威脅,則決不允許盲目采取救援行動,避免傷亡事故進一步擴大。要采取萬無一失的措施或方案實施救援行動。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2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