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實例分析住宅小區規劃與建筑設計(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26743
2022-07-01
4頁
27.46KB
1、結合實例分析住宅小區規劃與建筑設計摘要:本文結合某住宅小區項目的規劃與建筑設計,筆者從規劃到建筑單體設計的各方面入手,去分析現代都市生活如何與傳統山水生活完美結合,從而使現代中式住宅小區能夠詮釋出唯美、實用的風格特色。 /2/view-13088691.htm關鍵詞:住宅小區;規劃;建筑設計引言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高質量“生態居住小區”將是發展的方向。人性化的生態居住小區既是一種小區規劃新理念,又是未來城市追求的遠景目標。設計在滿足住宅建設基本要素的基礎上,需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等多層次的健康需求,營造出2、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l.項目背景本項目位于縣城東部新區,用地周圍植被豐富、樹木茂盛,有很好的自然生態環境。2.設計理念基于項目所處的城市區位、優越的生態環境以及特定的文化模式。設計意圖利用優美的自然環境,把現代的都市生活需求與傳統的生活模式有機地結合。因此我們提出“用現代手法演繹傳統的人居模式,回歸傳統的自然山水生活”的理念。21開放空間與湖景的關系基于用地現狀的分析,我們認為強化小區公共開放空間與湖水的關系,形成貫穿小區的主軸線,將湖景從用地西側引至用地東側,是本項目規劃的第一思路。22 自然的主題在項目規劃中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風景并加以利用,打造出荷塘林木、湖光山色、風花雪月的自然景觀。3、在設計中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主觀改造利用自然,充分利用現有的湖岸、水面,并將水面導入用地之內,與建筑空間結合起來,創造一種和諧的人工自然。23 濱水的意向“小橋、流水、人家”是東方傳統理想家園詩意的表達,“面水而居,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無疑也是現代都市人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在規劃中,如何使湖景資源最大化,直接影響到本項目的商業價值。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在高密度、高容積率的規劃條件下,不可能達到純理想化的戶戶湖景,因此設計著力構建體驗、感受到湖景的濱水公共開放空間。是城市建筑空間環境中濱水的自然意向。24現代的和東方的設計東方式的設計不等于僅限于傳統、古舊的設計,現代的潮流的設計不應喪失歷史文脈及地域性4、。我們倡導的是將東方、中國式的空間意向及構圖精粹融于現代的設計中,并在設計中充分反映地域環境特征。在具體的規劃中,我們在多層、低層建筑采用類似的概念。相信這種帶有傳統精神的設計會成為在追求洋風的浮躁心態退隱之后,都是人最能接受的居住理念之一。3.規劃設計分析31規劃結構及開放空間分析基于上述對用地條件的分析及設計理念的思考,我們確定了如下明確、簡單而又十分有效的規劃結構:(1)在用地中部引出一條貫穿地塊東西走向、以“水”為主題的開放空間,作為規劃的主軸線。(2)所有住宅無論是高層住宅單體還是低層別墅組團單元均被傳接在這條水軸線形成的開放空間上。(3)功能結構上將高層設置在地塊的東、西、北三面,5、別墅組團設置在整個地塊的中心,且所有的別墅均可以親水。(4)小區有兩個入口,主入口與次入口,根據功能需要在軸線上形成功能節點及空間序列,如:主入口廣場、林蔭大道、親水小廣場、湖濱休閑帶等,為小區居民提供豐富且具有特征的活動場所。3.2 開發強度、視景及景觀分析根據地塊的景觀資源分析,并結合城市對湖濱建筑體量的要求,對地塊開發強度進行合理劃分。地塊沿湖岸線及沿中心濱水開放空間布置低層組團,高層沿地塊北側、東側、西側布置。這樣的空間體量安排使得陸地向湖岸方向形成建筑高度跌落的態勢,同時也滿足住宅戶型景觀數量的最大化要求。3.3景觀規劃及綠化系統分析整個用地景觀系統的核心是一條開放空間軸線及湖濱休閑6、帶。起始于人工湖及湖港的東西方向的濱水開放空間將湖景引向區內深處,及小區主要出入口,并形成若干景觀節點。湖濱休閑帶形成了人工環境與自然水體的界面,各住宅組團及中心景觀帶與其相鄰的核心景觀體系相互滲透,形成有層次的景觀體系。小區綠化:從整體規劃的角度考慮盡量保留用地內具有價值的樹木;考慮在開發過程中有計劃分期就地移植那些與建筑沖突無法保留的樹木。對于不同的景觀空間配以不用形態的植物,以烘托景觀氣氛。4. 建筑設計分析延續規劃設計的核心理念,建筑單體充分體現出整體規劃意圖。“用現代手法演繹傳統的人居模式,回歸傳統的自然山水生活”的理念,以人的生活方式作為建筑設計的切入點,貫徹由內而外的設計理念。追7、求生態自然的整體設計目標,落實“人、建筑、環境”三要素的密切關系,讓私有環境成為整體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重視建筑設計的文化內涵,使人文精神從戶型設計、室內空間、社區環境等全方位融入建筑,突出富于人性的空間理念和重親情的空間感受。41戶型設計(1)在充分分析本社區即將服務的社會群體類型、家庭模式及行為活動方式的基礎上,將不同的居住功能進行分類,突破傳統的“空間”概念,創造空間的可變性與流動性,為家庭的持續發展預留充分的布局空間和功能“彈性”。(2)引入戶型的優化流線設計,是業主在戶內的家庭活動與行走路徑更趨合理、自然和便捷。(3)根據個人在不同狀態下不同時段內的特定的行為特點,通過細致入微的設計8、手法,賦予不同的空間區域以不同的性格與特征。動靜分離、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有機結合,使人性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4)低層住宅采用靈活配置方式設計,提供三種面積相似的戶型平面滿足使用者的選擇要求,進行戶型搭配,搭配出不同的立面風格。42建筑空間處理住宅單位普遍采用平坡頂結合形式,形體親切宜人,色彩淡雅;以大面積的挑窗營造出視野開闊、空間豐富的室內氛圍;住宅區總體布局充分利用現有地形地貌, 以連續自由的曲線將之串聯成一個個有機等組團,凸顯出優美等韻律感,與起伏延綿等山體相映成輝,構成一幅融入自然等優美生態家園畫面;住宅首層設有與公共環境相連等架空花園和私家花園,再次體現了自然的主題。43立面造型設計9、分析高層住宅,立面設計符合現代設計潮流,體現現代建筑風格。高層住宅建筑外立面講究簡潔、輕巧、明快、清爽,主要采用橙黃色面磚和白色涂料,點點滴滴盡顯精致,清新特點,富有濃厚的現代主義風情,對窗戶、立面線條、陽臺細部、屋頂造型等進行精心設計,彰顯住宅品位和價值。大面積的挑窗、大陽臺等設計讓使用者能在開放等空間中盡享室外的自然山水湖景,再次體現了自然的主題。低層住宅采用具有時代特征的現代主義風格,同時加入傳統的坡屋頂元素,做退臺處理,每戶可獲得大面積的露臺,立面構圖強調建筑體塊之間相互咬合穿插,變化豐富,體現現代建筑自由而富有詩意的設計手法。外墻材料主要運用石材與涂料相結合,力求與所處的山地背景相協10、調,呈現出自然質感,鋼與木材結合的屋面所形成的坡頂,力求體現材料的自然屬性,玻璃及金屬構件的運用,力求體現現代建筑的簡潔,舒適的特征,以塑造出與眾不同的立面風格效果。5.結論在本設計中,設計規劃到單體建筑設計均運用了現代的設計手法,演繹了傳統的自然生活模式;從總體布局、交通、綠化景觀以及戶型設計、空間處理、立面造型等方面均緊扣設計理念,力求表現適合現代的傳統居住模式,回歸自然的都市生活。從而既實現了滿足使用者對現代都市生活的向往,又符合了他們對自然山水生活的深切渴望。參考文獻1楊靖,馬進建立與城市互動的居住區規劃設計觀J城市規劃,2007,(2)2】張慶明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特色營造J甘肅科技,2007,(12)3黃宇頻居住社區公共交往空間設計l Jl山西建筑,2008,34(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