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的特征導學案(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27017
2022-07-01
5頁
13.05KB
1、中國建筑的特征導學案【學習目標】1理清作者的思路,歸納的觀點。2學習本文科普的語言特色,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3激發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重點難點】1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文的結構提綱。2理解建筑的“文法”、“詞匯”、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意思,體會中國建筑求同存異的特點。3學習本文科普的語言特色,并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學習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知識鏈接】1文體知識科普作品是一種以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詞就是指“科學普及”。科普作品傳統上以文字或圖畫作為基本載體。不過2、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視頻媒體等其他形式出現。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傳普及科學知識。它有以下特點:(1)科普作品所述內容具有一定的學科專業性。閱讀對象主要是不熟悉該學科的非專業人士。但這種專業性是有限制的。這就和一般的文學作品或娛樂作品區分開來。(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娛樂性、普及性、可讀性和通俗性。在敘述內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能引起普通讀者興趣。這就和專業學術文獻區分開來。(3)科普作品在陳述專業科學知識時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嚴謹性。想象與科學現實之間的差別一般需要明確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證讀者不會混淆兩者。這就和科學幻想作品(簡稱科幻)區分開來。(4)科普作品允許3、適當地虛構作品情節、人物、環境等等,已增加可讀性。這就和一般的科學新聞、科學紀實或科學報告區分開來。2作家介紹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歷史學家梁啟超之子,廣東省新會縣人。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知識鏈接】1文體知識科普作品是一種以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詞就是指“科學普及”。科普作品傳統上以文字或圖畫作為基本載體。不過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視頻媒體等其他形式出現。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傳普及科學知識。它有以下特點:(1)科普作品所述內容具有一定的學科專業性。閱讀對象主要是不熟悉該學科的非專業人士。4、但這種專業性是有限制的。這就和一般的文學作品或娛樂作品區分開來。(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娛樂性、普及性、可讀性和通俗性。在敘述內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能引起普通讀者興趣。這就和專業學術文獻區分開來。(3)科普作品在陳述專業科學知識時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嚴謹性。想象與科學現實之間的差別一般需要明確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證讀者不會混淆兩者。這就和科學幻想作品(簡稱科幻)區分開來。(4)科普作品允許適當地虛構作品情節、人物、環境等等,已增加可讀性。這就和一般的科學新聞、科學紀實或科學報告區分開來。2作家介紹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歷史學家梁啟超之5、子,廣東省新會縣人。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梁思成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建的清華建筑系去上班。【預習檢測】1識讀字音帷幕()屋脊()接榫()穹窿()埋怨()埋葬()翹起()翹首以盼()點綴()輟學()廈門()高樓大廈()角色()鳳毛麟角()門檻()直欄6、橫檻()哺育()2辨析詞語妨礙和妨害獨特和獨到題材和體裁發掘和發現3整體感知中國建筑的特征十分豐富,在這篇文中,作者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建筑的九點基本特征,這九點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屬于總體特征?哪些特征屬于結構特征?哪些特征屬于裝飾特征?總體特征:一二點屬于總體特征。結構特征:三至五點屬于結構特征。裝飾特征:六到九點屬于裝飾特征。【內探究】一作者概況的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來寫的?(提示:說明文的順序主要取決于對象的特點。由于說明對象特點各異,順序則不同。說明順序常見的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由整體到局部2、由主(結構)到次(裝飾)二、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這7、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例如,中國建筑怎樣砍削并組織木材成為梁架,成為斗拱;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臺基、臺階和欄桿的比例;怎樣切割生硬的結構部分使之成為柔和的、曲面的和圖案形的裝飾物等等。三、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我的疑問和收獲】【我的疑問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