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景觀案例分析doc建筑092班(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27233
2022-07-04
11頁
2.79MB
1、濕地景觀案例分析 建筑092班 李海峰 2006916052217濕地公園優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濕地第一章:序言案例篩選理由大黃堡濕地位于京津發展軸上的武清區,是京津之間一處重要的生態濕地資源。該濕地具備地域廣闊、水量豐沛、景觀優美、交通便利等特性,大黃堡濕地公園的科學建設、合理發展對京津地區之間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杭州市區西部,同樣屬于典型的位于城市邊緣的次生態城市濕地。近年來該濕地的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和諧發展的先進經驗引起了極大關注。項目的科學規劃、成功運營,在很好的保護了濕地環境的同時為杭州的旅游業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拉動作用。該項目在濕地條件等各2、方面上的相似度上與大黃堡項目十分接近,且發展較為成功。因此,經過考察研究,我們決定選取杭州西溪濕地作為濕地公園優秀案例。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們將在前三章詳細闡述項目各期期發展概況的同時,在第四章對西溪濕地在濕地開發模式及尺度、濕地公園規劃及開發方案、濕地保護與旅游產業開發和諧發展、周邊建設控制規劃等四方面的成功經驗予以剖析總結,為日后大黃堡濕地公園的開發規劃提供借鑒依據。第二章:項目概況一、 項目概況(一) 概況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杭州市區西部,為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東起紫金港路西側,西至繞城公路東側,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總面積約為1164平方公里為保護區范圍,共分三期建設,總投資883、.4億元人民幣,建設期六年。在保護區界線以外為外圍保護地帶,東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繞城公路西側綠帶,北至余杭塘河,用地面積157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以外的周邊景區控制區,主要涉及五常鄉、閑林鎮的兩濕地水網區域,用地面積約為50平方公里。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其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文化積淀深厚,曾與西湖、西泠并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二) 地理位置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杭州市區西部,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天目山路、繞城高速、02省道、杭徽高速等主干道所架構起來的密集交通網絡,讓西溪板塊四通八達4、,驅車5分鐘之內即可進入杭州城區,從古墩路沿文一西路向西至五常港河不到5公里。(三) 周邊環境西溪濕地為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距離杭州市中心僅5分鐘車程,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區域自古文人雅士匯聚,周邊倉前高校園區、浙江大學主校區等高校聚集。受西溪濕地公園開發的帶動,目前該區域已成為杭州新的低密度高檔住宅特點區域。在西溪濕地輻射區內政府實施嚴格的開發控制政策,使西溪周邊樓盤有著鮮明的“低密度、低容積率、高綠化率”的特色。(后續章節將針對周邊房地產發展狀況做進一步詳盡分析。)區域所擁有的人文、環境、交通、高尚居住環境等方面優勢在杭州乃至全國均首屈一指。(四) 總體布局分為東部濕地生態保護培育區(二期5、)、中部濕地生態旅游休閑區(一期)和西部濕地生態景觀封育區(三期)。(五) 開發周期安排西溪濕地保護區規劃總面積11.64平方公里。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共分三期。一期:3.46平方公里,2003年8月,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正式啟動,2005年5月1日正式開放;二期(東區):4.89平方公里,2006年5月18日正式啟動,2007年10月1日實現有限開園,2007年底基本建成三期(西區):工程涉及五常范圍內的3.353平方公里,2007年1月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三期工程控制性詳規得到市政府正式批復同意。 2008年5月1日實現有限開園,2008年10月基本建成,2009年5月開園;二、 規劃方6、案(一) 濕地公園一期一期保護工程約為3.46平方公里,總投資15億元。主要包括生態保護區1.71平方公里,生態恢復區1.54平方公里,歷史遺存保護0.074平方公里,服務設施區0.136平方公里。詳見下圖:(二) 濕地公園二期二期工程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西路,東接紫金港西側綠化帶,西側與濕地公園一期(平方公里)范圍及濕地公園余杭區塊的東界相鄰。規劃總用地面積約平方公里,總投資30億元人民幣。n 規劃布局根據總體規劃,西溪濕地公園二期涵蓋了濕地生態保護區、民俗文化展示區、曲水庵濕地景觀區等。規劃功能結構形態為“一堤三區”?!耙坏獭奔椿ㄊY堤特色景觀帶;“三區”即濕地生態保護區、民俗文化展示區、曲7、水庵濕地景觀區。花蔣堤特色景觀帶:花蔣路位于二期范圍的中心地帶,是銜接東西兩個濕地生態區的景觀帶,全長2.3公里。景觀帶內將建設河渚古街、西溪民俗博物館、水街水市、企業會所、俱樂部、休閑度假配套設施等。 生 態 保 護 區: 位于花蔣路東側,保育現有的池塘、林地、植被、河汊港灣,拆遷農居,整合水系,在部分農居拆遷地貫通或開挖水面,創造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形成各類生物的棲息地。該區域將成為國際濕地研究中心、科研科普基地,是展示及研究西溪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區塊。不對外開放,僅針對科考人員及特殊人群。 民俗文化展示區: 位于花蔣路北段兩側,整合現有農居,降低建筑密度,營造良好的濕地農(漁)耕生態環境8、,恢復西溪濕地的歷史及民俗文化景點。建立與生態旅游相適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全面展示西溪濕地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情,開展濕地生態休閑度假活動。 曲水庵濕地景觀區:位于花蔣路南段西側,整合現有農居,大幅降低建筑密度,恢復西溪濕地的歷史文化景點,如交蘆庵、厲杭二公祠、曲水八景等,恢復種植傳統濕地植物,以歷史文化和濕地景觀為主題。展示和研究西溪濕地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濕地景觀。 n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規劃用地面積(西湖區區塊):平方公里。其中: “三區”濕地生態保護區:約.平方公里;民俗文化保護區:約.平方公里;曲水庵濕地景觀區:約.平方公里(一期已建.平方公里); “一堤”花蔣堤特色景觀帶:用地面積:約平方公里9、;寬度:米不等;花蔣堤長度:約公里。建筑容積率:約。(一) 濕地公園三期(西區)西溪濕地公園(西區)規劃面積3.15平方公里,投資總額43.14億元人民幣。作為開發及投資力度最大的區域,三期分為西溪五常民俗文化村、農耕文化體驗村、西溪藝術集合村和濕地大眾休憩村四大功能區塊。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三期以繞城公路為界,北、南兩側分別為文二西路、五常大道,東側銜接了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民俗文化區、秋雪庵濕地文化區等。三期范圍內包括五常街道五常、友誼兩個社區,共計23個自然村(組),加上部分配套發展區塊和農居安置區塊。三期工程涉及農戶1800多戶,常住人口近7000人,是拆遷量最大的一期工程。n 規劃布局規劃結構:一帶、兩片、多點“一帶”是指以五常港為軸,分為西片與東片,西片為體現水鄉風情、五常文化的“水鄉溯源”,東片為體現農耕、漁耕文化的“河渚覓渡”。 “多點”是指在西片范圍內根據現狀、旅游需要設置的多個景點及旅游服務點。 西片:水鄉溯源西片節點之一:田園風光位于西區北側、文二西路以南地塊。本節點以優美的田園風光與樹木、漁塘為景觀基調,以滿足游人觀光游覽、勞作實踐、自助旅游等需求。n 規劃方案賞析西溪三期總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