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系十三五專業建設與發展規劃(12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27478
2022-07-04
12頁
25.44KB
1、.建筑工程系“十三五”專業建設與發展規劃本規劃分為二章,第一章為專業建設指導思想、建設目標與規劃思路;第二章為專業建設規劃方案。第一章專業建設指導思想、建設目標與規劃思路1 指導思想以學校“十三五”規劃和建設國家示范性院校為指導, 堅持“加強建設、規范管理、質量為本、深入改革、立足創新”,深刻理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內涵,以就業為導向,努力培養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以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加強教學裝備現代化建設,系統規劃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 合理構筑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 全面提高專業對市場的適應性和畢業生質2、量,使我系成為區域建筑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基地。2 專業建設規劃目標規劃總目標:按照“對準市場設專業,對準崗位設課程,對準能力抓教學,對準需要育人才”的專業建設理念,以專業建設為重點,形成土建施工類專業群。使我系在校生人數穩定在500 人-600 人規模,并建設二個至三個院級乃至省級精品專業及專業方向。具體規劃目標如下:;.2.1以基本素質培養和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結合國家示范性建設,以就業為導向,探索并建立一套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2.2建設一支適應專業需要、 結構合理的雙師型專兼職教師隊伍。2.3貫穿基本素質和崗位技術應用能力培養一條主線,以示范專業建設為契機探討項3、目教學、模塊化和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優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教學體系, 。并建立完善質量監控、評價體系。2.4強化實踐教學,建立與穩定5-10 家產學合作的校外實訓基地,完善校內實習及技能實訓室的功能,形成校內、校外實驗實訓兩大保障體系。與企業合作建設一個生產性實訓基地。2.5加強開發教科研能力,積極探索、實踐學校企業互動雙贏的辦學機制,提高教師社會服務能力。2.6建立一專多能的多證書培養體系,創造并加強與建筑行業主管部門聯系,盡量使學生獲得專科層次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12 個本專業的行業職業資格證書。2.7加強高職教育規律研究,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上獲得突破。3 專業建設規4、劃思路規劃總體思路: 分步實施,總體上按建設國家示范性職業技術學;.院和專業建設標準要求。3.1加強專業建設,提高專業對社會的適應性。做強和穩定主干專業規模,擴大專業面向,針對地方經濟特點開發特色專業(工程造價、工程測量等專業),適應區域經濟發展。3.2以崗位職業能力為本位,根據市場調研,不斷調整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定期進行專業調研和畢業生跟蹤調查, 深入社會、企業調查研究,了解專業崗位群的具體要求及發展趨勢。 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專業指導委員會會議,共同確立和調整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 不斷調整專業教學的培養體系,解決教學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設計基于以下思路5、進行:人才需求調研確定專業職業崗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職業崗位能力分析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并確定學習領域構建課程體系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行業專家論證調整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審核、定稿。3.3以基本素質培養和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建立專業教學培養體系。根據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基本要求,以及專業崗位群的技能要求,構造知識、能力、 素質結構培養體系。重點做好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方案改革。 在建立專業教學培養體系過程中以課程建設與改革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緊密結合建設行業的特點,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和開發工學結合的核心課程,實施“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方法,強化學生創新能力6、和職業專業能力的培養,探索并完善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考核評價體系, 融職業崗位的要求于教學過程之中, 重視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 突出職業能力培養,構建體現工學結合要求的實踐教學體系。 緊密結合行業、企業的特點和要求, 按照崗位職業能力的標準和要求, 實現“教中學、學中訓、教學訓相結合”;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工程實體為背景,推行任務驅動、 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 改革調整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構建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由課程訓練專項訓練綜合訓練頂崗實習組成的實踐性教學體系。3.4打破學科體系,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理論教學體系。根據專業能力培養要求和教學內容的邏輯關系,合理安排7、教學進程,與企業合作重點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綜合課程。按基本素質和專業能力培養要求, 構造相應的素質和能力培養模塊課程體系。聘請菏澤市建筑行業協會和菏澤設計院等建筑工程技術方面的專家擔任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就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定位、課程體系以及校企合作辦學、 學生實習實訓、 學生就業等方面的問題進行指導和研究。課程設置按照 “實際、 實用、實踐”原則,一要突破學科型設置 ,盡量按模塊化教學, 針對企業急需要的不同規格人才設定目標,突出職業特點;二是與企業進行產學合作,實訓教學計劃的制定、課程設置內容應與企業生產過程緊密結合;三要探索各種辦學模式, 適時針對區域經濟變化調整課程體系,突出各自專8、業的特色, 為企業培養各;.類急需技能人才,在現有基礎上爭取在五年內申報院級和省級精品課程 2-3 門。創造條件申報一門國家精品課程。3.5根據專業能力培養的需要形成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基地。以工作任務為載體, 通過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以工程實體為背景,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改革調整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構建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由課程訓練專項訓練綜合訓練頂崗實習組成的實踐性教學體系,修訂并完善教學計劃,科學安排理論與實踐性教學環節。根據實踐教學要求,重點做好實踐教學計劃和實訓指導書編寫等工作,完善現有實踐教學基地,高標準建設新的實踐教學基地,創造條件,9、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保證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3.6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適應專業教學需要,突出高職教育特色。為提高教師工程實踐能力, 盡量利用暑假, 每年安排專業教師進企業實踐 12 個月 。同時派出專業教師參加專業技能培訓,職業行業資格認證,以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建立穩定實踐指導教師相關規定,與企業聯合, 從企業引進具有豐富實踐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充實兼職教師隊伍。鼓勵教師參與建筑工程系列執業資格考試以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3.7加強與企業聯合, 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 逐步實現產、教、學、研相結合。;.根據專業技術能力, 與相關企業建立良好的校企聯合關系, 10、穩定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以滿足學生頂崗和實習需要。 積極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作用,探討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過程,聘請專家參與實踐教學,共同培養專業實踐技能。積極創造條件申辦建筑設計研究所,并與企業建立科研合作機制,針對現場的技術難題,共同進行科研攻關。3.8健全與專業教學計劃相配套的教材體系。按強化知識應用、 突出能力培養思想,整合教材教學內容,促進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相互衍接。 建設具有針對性強的理論、 實踐教材體系。經過幾年努力, 與企業合作,編寫 1-3 門具有工學結合特色的教材。3.9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加強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學效果。以教師為主導, 學生為主體,改進教11、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改革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為重心,采取多種考核形式,注重過程考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加強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 提高教學效果,以就業為導向,根據職業崗位需求,要求把教學質量放在首位, 建立與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堅持期初、期中、期末的三個階段檢查,規范課堂教學,嚴格授課教師的準;.入制度,加強實驗、實訓教學過程的規范化管理,強化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的監督與控制, 重點探討與制定各個教學環節的成績考核方式和能力評價標準。采取學生評12、教、自查互查、召開座談會等措施與形式,建立完備的教學質量反饋系統,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整改。3.10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雙證書”制度,確保招生和就業任務的完成,使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以就業為導向, 創造條件開展學生行業職業資格認證, 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和學生取得“雙證書”率,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和提高就業質量,確保招生和就業任務的完成, 使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 90%以上。由于各種原因和行業特點, 目前我系暫時還無法開展建筑職業技能鑒定,只進行高新技術技能鑒定, 還不能滿足學生就業和企業需要。企業對學生擁有建筑職業技能崗位證書比較歡迎, 同時也要求學生能熟練使用各種建筑專業軟件, 為此我13、們要積極創造條件, 建設各種建筑專業軟件實驗室, 同時主動與建設行政部門溝通, 爭取早日開始建設職業技能崗位證書認證,實現真正意義上行業“雙證”式教學。通過調研,企業普遍反應, 現在畢業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團體合作、專業素質和技能、道德誠信、作風(個人修養)、吃苦耐勞等方面缺陷,特別要針對建筑行業的特點,加強對學生吃苦耐勞、敬業愛崗教育,這點尤其重要。為此我們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 堅持育人為本 , 切實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 搞好以敬業和誠信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 , 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要把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道德培養緊密結合起來, 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專業技能的同時 , 樹立14、敬業精神、吃苦耐勞和嚴謹求實的作風。第二章 專業建設規劃方案1 規劃總目標: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通過加強專業建設,打造學校 3 個-5 個左右院級、省級及以上品牌專業,突出特色專業,對建筑施工技術、工程測量技術、工程造價等專業采用間隔招生等方式,確保每年招生專業及方向在 3 個左右,穩定規模在 300 人左右,使全系在校生規模在 500 人到 600 人左右,專業教師在 20 人(其中專職教師 60-65 人,外聘 21-30 人)。具體招生計劃見表 1。表 1 建筑工程系高職專業學生數規劃表2 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計劃和畢業生的規格21 明確技能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我系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建筑企業輸15、送大批技能型專門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 同時也要根據建筑;.行業提出的崗位培養目標和技能人才的實際要求, 靈活設置課程和技能培訓項目 , 增加職業技能訓練的比重, 搞好課程開發 , 圍繞提高技能這個中心組織開展教學活動, 突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崗位能力,使學生畢業后即可頂崗操作, 實現學校教育與上崗就業的“零距離”。22 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完善和探討與企業產學研合作機制, 盡量爭取企業向我校提供必要設備、 經費和校外實訓基地, 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生產實習機會 , 同時選派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 , 積極接收畢業生就業。在16、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要面向企業,樹立為企業服務的理念,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 根據企業的需求, 開展“訂單式” 教育,為企業輸送合格的技能人才。根據高職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共性要求,在人才需求預測基礎上,與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專家共同確立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生的規格。 具體見各專業教學計劃。3 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帶動課程標準建設在課程標準建設中, 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 以課程建設與改革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緊密結合建設行業的特點,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和開發工學結合的核心課程, 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專業發展動向引入課堂,實施“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等教學方法,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開展了國家建設行17、業相關技術、 規范和規;.程標準的宣貫工作,并依據相應的建筑行業新標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最新的行業標準和職業崗位標準適時導入課堂教學內容,強化學生職業專業能力;完善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考核評價體系,融職業崗位的要求于教學過程之中,推行“雙證書”制度。4 教材建設規劃課程教材建設要求盡量全部使用規劃高職高專教材,并鼓勵使用自編和參編教材。組織教師盡量開發一批輔助教材、校內講義、多媒體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源庫建設。通過教改立項和課題研究,按要求整合綜合化課程,使技能、專業主干課程模塊化。5 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我們要做到更好地為區域經濟服務,樹立品牌,關鍵是要培養一支適應職業教育需求的“雙師型”師18、資隊伍。當前我系師資隊伍現狀是 : 真正“雙師型”教師不多 , 高級職稱、骨干師資偏少 , 專業結構不合理,科研服務能力較弱, 教師平均年齡相對年輕。為此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培養高素質師資: 一是重視教師專業崗位培訓, 鼓勵教師參加國家資格考試,并取得各類合格證書,如:注冊建筑師、造價師、監理師、建造師等執業資格。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促使廣大教師結合教學實踐開展教學研究和學科研究。 三是有計劃地選派專業;.教師攻讀研究生學位和到建筑企事業參加生產實踐。四是實行對中教師在專業課教學和實訓教學之間進行“輪崗”, 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現象,使他們真正成為“雙師型”教師,五是建立名師(名專家)工作室。19、6 利用學校條件開展社會服務6.1 推廣職業培訓與資格鑒定 通過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積極承擔漳州市及周邊地區的建設行業執業資格、 崗位資格和繼續教育等培訓任務;承擔區域內企業職工在職培訓、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任務,可對福建省相關職業院校進行師資培訓、 課程體系開發、 實訓條件建設等方面進行對口交流與支援。6.2開展對外技術服務依托建筑材料檢測實訓中心的先進設備優勢, 建立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探索開展對外技術服務管理模式, 對漳州及周邊地區建筑企業開展“五強二比” 的建筑材料檢測服務;利用專業教師的專業及技術優勢,對外開展建筑結構設計、建筑工程咨詢、造價、工程測量等技術服務。6.3積極加強兩岸交流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 派教師前往臺灣相關院校, 加強與臺灣相關院校的相互交流,在師資培養、教學改革、實驗實訓等多方面進行交流,雙方互通兩岸職業教育信息, 傳遞兩岸職教界友誼。 通過交流,一方面可以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增進溝通和了;.解,增進相互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