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突發事件應急準備與響應預案(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27628
2022-07-04
4頁
19.10KB
1、突發事件應急準備與響應預案1、目的和范圍建筑工程施工現場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高、難、險狀況,為了保障從業人員的人身安全,在意外事故發生后及時搶救傷員,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特制定本應急預案。2、職責:2.1辦公室負責員工的緊急救護知識培訓,邀請醫務人員上課。2.2應急時辦公室負責車輛調用、指揮現場、保衛維護搶救現場秩序、保護事故現場和保持現場搶救道路的暢通。2.3工程科負責在員工發生意外傷害時,組織人力、物力進行現場搶救、救護工作,做好事故現場情況記錄,協助辦公室保護現場。2.4現場所有員工都有保護財產安全、搶救傷員和防止事故擴大的義務。3、應急準備3.1辦公室組織對員工進行基本的現場2、知識培訓應形成記錄。3.2與就近的醫務機構掛鉤,并將其電話號碼向全體員工公布。3.3辦公室與當地緊急救援中心(120)進行急救掛鉤,確保及時準確地送傷員至相應醫院。4、響應預案4.1施工現場潛在的人身意外傷害主要有以下幾種:a)高空墜落;b)物體打擊;c)觸電;d)灼傷;e)機械傷害;f)中毒和窒息;g)中暑。救治療,同時報告辦公室并與就近醫務或當地緊急救援中心(120)聯系請求搶救援助;現場其他人員都應為搶救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方便。4.3辦公室接到人員傷亡通知后,應立即通知各科室并組織有關力量維護現場秩序、保護現場、疏通交通。4.4工程科組織力量趕赴現場搶救和救護工作。4.5事故現場技術力3、量對為實施搶救、防止事故擴大和疏通交通等原因而導致的現場變動做出標記,必要時繪制草圖,并保存必要的痕跡、物證。4.6區別傷勢輕重,實施救治。可將傷員分為以下三類酌情處理:a)心跳呼吸驟停或休克的傷員,應立即現場搶救,待病情穩定后轉送醫院繼續救治。b)外傷出血、骨折等傷員,及時處理,盡早轉送醫院繼續治療。c)一般外傷且不危及生命的傷員,可以等現場處理后決定是否轉送醫院。4.7人員遭遇燒傷時:a)迅速將傷者脫離傷源,防止燒傷部位的擴大和加深。b)保護好燒傷創面,防止傷口感染的發生c)呼吸道燒傷應注意口腔、鼻腔的清潔,隨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暢通。d)進行必要的現場處理以后,根據傷情,選擇合4、適的運送方法送醫院。4.8人員遭遇觸電時:a)遇人員觸電時,搶救動作要迅速,用木棒或非導體將觸電者盡快挑離漏電b)觸電者脫離電體后,應使觸電者平臥,注意保溫,解開衣領,檢查其心跳、呼吸、灼傷或出血情況。c)清除呼吸道內分泌物,拉出舌頭,保持呼吸道暢通。d)如發現觸電者心臟停止跳動,這時切不可移動觸電者,應立即施行心肺復蘇。e)在搶救的同時,及時送傷員到醫院。4.9人員遭遇意外傷時4.9.1處理外傷出血a)用手在傷口上施行直壓以阻止出血b)在無骨折的情況下,使傷員平臥,適當抬高下肢以幫助靜脈血回流,以減少心腦的缺血。c)安慰傷者并告之應松弛神經。d)在進行現場搶救的同時,迅速而妥善運送傷者去醫院5、。4.9.2處理骨折a)在處理骨折之前應先處理所有出血情況。b)切勿移動傷者,應就地處理骨折情況。c)在運送傷者之前,應將骨折部位用夾板繃帶固定。d)召喚醫務人員及救護車到場4.10遭遇人員中暑時:a)對先兆中暑和輕癥中暑,首先將患者扶到通風良好的陰涼處休息,解開可適當地服人丹、解暑片等解暑藥;或用清涼油涂前額、鼻唇處。b)對體溫升高者,可采用冷毛巾敷頭、頸或兩掖及腹溝股處。c)對重癥患者應立即送醫院。4.11處理一般燒傷及燙傷:a)用冷水沖洗受傷的部位或將之浸于冷水中。b)將所有受傷部位的戒指、皮帶、鞋子等除去。c)用繃帶包裹傷口。d)切勿拿去粘著傷口的衣物。e)切勿弄穿水泡。4.12處理腐6、蝕性化學物品灼傷a)用水大量沖洗患部,稀液。b)脫下被濺污衣服。c)腐蝕性化學劑徹底清洗后,用最干凈材料敷料蓋上灼傷部位。d)送醫院治療。4.13處理眼部灼傷:立即張開眼睛,用自來水沖洗15分鐘左右,用消毒敷料蓋住眼睛,使眼不能張開(若傷者戴隱形眼睛時要將其除去)。4.14心肺復蘇法:4.14.1人工呼吸a)用手將傷者頸部托起將其前額按下,使氣管得以暢通。c)吹氣后,細聽傷者口、鼻處入出的空氣,每分鐘重復12次,直至傷者復蘇或救人員趕到為止。4.14.2心外壓(此方法的危險性極高,在確診傷者心臟已停止搏動后方可使用)a)將傷者放置于平硬的地面上。b)探出其胸骨下半部分所在位置。c)將腕部置于此部位,另一手腕重疊在上。d)手臂伸直下壓約4厘米左右。e)同時進行人工呼吸。如果是一個急救員施行心外壓和人工呼吸,比率為15比2,心外壓速度為每分鐘80下;如果有兩個急救員分工合作,壓心與吹氣的比率為5比1,心外壓速度為每分鐘60下。4.14.3遭遇食物中毒時a)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救護,并立即送往就近醫院搶救治療。b)按“四不放過”原則查處事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