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鏞廣義建筑學構想人居環境規劃研究及方法.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29284
2022-07-05
48頁
5.02MB
1、 廣義建筑學的構想廣義建筑學的構想廣義建築學吳良鏞廣義建築學吳良鏞人居環境規劃理論與方法2013/12/0511為何提出廣義建筑學2何為廣義建筑學3建筑專業設計的修養三個問題:2城市問題人口爆炸環境危機一、從社會背景看建筑學的發展(一)居住問題仍是當代重大問題一、從社會背景看建筑學的發展31963 年,戴洛斯會議及戴洛斯宣言;1972 年,人類環境斯特哥爾摩會議行動計劃;1974 年,世界人口行動計劃;1976 年,人類居住問題溫哥華會議提案;1980 年,人口與城市未來,羅馬宣言;1984 年,人口與發展,墨西哥宣言;1985 年,巴塞羅那大城市會議;1986 年,墨西哥中小城市會議;1982、7 年,聯合國住房年,全名為 無家可歸者住房年;以國際建協近年來的大會議題而論,反映也至為清晰:1978 年,建筑與國家發展;1981 年,人一建筑一環境;1983 年,當前與未來建筑師之使命;1987 年,房屋與城市一一建造明日之世界;1990 年. 文化與技術。4技術政治經濟社會.更高的立足點+5(二)傳統建筑學概念在拓展中傳統建筑學深度廣度廣義建筑學6構想1、不是否定,是拓展;2、不是堆積,是整體思維;3、理論上,向巨型學科開拓,實踐上,無需好高騖遠;4、有利于: 建筑師樹立全局觀, 學生建立知識結構, 決策者改善管理體制, 研究者開拓研究領域, 實踐者開闊事業。7二、廣義建筑學的出發點3、和回歸點(一)從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建筑的人本時空觀(二)建筑是地區的建筑建筑的地理時空觀(三)發揚文化自尊建筑的文化時空觀(四)提高系統生產力建筑的經濟時空觀(五)美好宜人的生活與工作環境的創造建筑的藝術時 空觀8廣義建筑學的研究過程聚居論地區論文化論科技論職業論教育論藝術論方法論傳統建筑學建筑與城市美好宜人的環境創造出發探討回歸9三、建筑師的修養(一)哲學、科學與文化藝術修養(二)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修養10環境知覺理論環境知覺理論環境心理學林玉蓮環境心理學林玉蓮 胡正凡胡正凡11流行的三種理論格式塔知覺理論生態知覺理論概率知覺理論流行的三種理論12簡介 格式塔心理學誕生于1912年,興起于4、德國,是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后來在美國廣泛傳播和發展?;萏Dc苛勒、考夫卡等人以研究研究人對圖形的知覺為契機,擴展研究領域,最終形成格式塔心理學派。德語格式塔意為形式或圖形,還有組織的含義,中譯為“完形”或音譯為“格式塔”。 簡單的說格式塔在心理學術語中的含義就是,格式塔不是孤立不變的現象,而是指通體相關的完整現象。完整的現象具有它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簡單的元素,同時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內。格式塔知覺理論13基本觀點 1知覺的整體性 認為人的知覺經驗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為地區分為元素;即便他們由若干元素組成,也只能看到這些元素自然組合而形成的整體:整體限先于部分,而非5、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體的特性。 2同型論 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都有同樣格式塔的性質,是兩兩相對應的,因而它們都是同型的(或同構的)。既然物理現象與心理現象、生理現象與心理現象是同型的,那么它們之間就有著相對等的關系。“相對應”是理解同型的關鍵,亦即特定的物理現象會引起特定的生理和心里現象。 3場作用力 這一觀點認為既然物理現象是保持力關系的整體,那么與之對應的生理和心理現象當然也是保持力關系的整體,即三者都具有相對應的完整的動力結構。所有這些力,即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發生在同一場之中,被稱為場作用力。14格式塔的組織原則 1圖形與背景 現實生活中,人總是企圖在知覺范圍內對感知對象加以6、組織和秩序化,從而增強對環境的理解和適應。在一定的場內,我們并不是對所有的對象都明顯感知到,總是有選擇的感知一定的對象有些凸顯出來成為圖形,有些推舉襯托地位成為背景,所稱圖地之分。(圖地關系) 丹麥學者魯賓是這方面的先驅,繪制了著名的兩可圖形。1516(1)圖形清晰明確,相對較強;背景模糊不定,相對較弱。(2)圖形是被包圍的較小對象,背景是包圍著的較大對象。(3)當圖形與背景相互圍合且圖地關系類似時,圖地關系 可以互換。圖形與背景的關系1718 感知對象不分或難分,成為曖昧或混亂的圖形,視知覺就會忽略不顧,或因曖造成的閃爍而感到疲勞。環境設計中的意義曖昧圖形1920212223 在環境設計中強7、調圖地之分,不僅符合視知覺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觀和建筑主題觀眾在隨意和輕松的情景中第一眼就發現索要觀察的對象。24 2群化原則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當我們自然而然的觀察時,知覺具有控制多個刺激,使他們形成有機整體的傾向。這種使多個刺激被感知為統一整體的控制規律,通常稱為群化原則。(1)鄰近原則:相互鄰近的元素被感知為有內聚力的整體。(2)相似原則: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為整體,這是人認識世界時通過分類簡化刺激對象的方式。(3)連續原則:按一定規則連續排列的同種元素被感知為整體。(4)封閉原則:一個有傾向于完成而尚未閉合的圖形易被看作一個完整的圖形。 兩個條件: a不完整的視覺對象在完整時簡單形8、狀; b這一簡單形狀具有某一合乎邏輯的連續性。252627283簡化原則 心理學家發現,感知對象的知覺組織所需的信息越少,那個對象被感知的可能性越大,即簡單幾何體容易被感知為圖形。而且人們在對視覺刺激組織時,也喜歡采取盡量減少或簡化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1)良好完形原則 彼此相屬的部分,容易組合成整體,反之,彼此不相屬的部分,則容易被隔離開來。(2)簡潔原則 指知覺在組織空間位置相鄰的視覺刺激時,具有使對象盡可能簡單的傾向。29優點1.從理論上闡述了直覺整體性與形式的關系,為“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這一傳統信條找到科學而翔實的依據;2.由于這些原則出自圖形實驗,運用時易于掌握9、操作和引申,對環境設計有廣泛影響。缺點1.其原則主要用于二維幾何圖形和視點靜止的三維景觀有時難以對真實環境中的視知覺滿意的解釋;2.由于過分強調直覺,忽視后天經驗和文化影響,因而也難以對個人和人群的知覺差異做出恰當的反映。格式塔組織原則的優缺點30簡介 生態知覺理論是由詹姆斯吉布森提出的,他的研究之所以被稱為生態知覺理論,是因為強調人類的生存適應,例如尋求生活資源和配偶、預防傷亡、成功的旅行等。生態知覺理論31基本觀點(1)環境的提供 生態知覺理論認為,知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過程,人感知到的是環境中有意義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個個分開的孤立的刺激。因此,對我們來說,不需要從環境作用于我們的各種刺10、激引起的感覺 經過重建和解釋的中介中去建立意義,這種意義已經存在于環境刺激的模式之中環境知覺是環境刺激生態特性的直接產物。 自然界中許多客體具有恒定的功能特性,吉布森稱這種功能特性為“提供”。人在觀察客體時,“你看到的東西怎么樣”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你看到了什么”??匆姴坏扔诎l現,善于發現和利用環境客體的功能特性滿足自己的需要,對個體具有重要的生存意義。3233一根樹枝34(2)知覺反應和先天本能 傳統知覺理論主張知覺是由刺激引起感覺后轉化而成的、間接的,因此稱為間接知覺論。吉布森的知覺理論認為知覺是人與外界接觸的直接產物,它是外界物理能量變化的直接反映,不需要思維的中介過程。他認為,在長期進11、化過程中,因適應環境需要,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逐漸形成了一種根據刺激本身特征即可直接獲得知覺經驗的能力。換言之,知覺是先天遺傳的,不是后天學習的。 為了證明這一理論,他和她的妻子埃莉諾吉布森等做了一個叫“視覺懸崖”的著名實驗,又叫“視崖實驗”。35 從環境與行為關系的角度說,環境的“提供”包括三重含義:(1)環境對象要為它的使用者群體提供便捷性,即讓需要他的人能方便的到達它所在的位置;(2)環境對象要有明確的意義,這種意義不是脫離功能的空洞的概念,而是由環境的物質特征直接顯示出來的、周圍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義;(3)要讓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滿足。格式生態知覺理論在環境問題中的應用3637 城市環境是高12、度人工化的環境,從環境“提供”的觀點來說,很多行為現象都能從它的環境特征中找到原因,因此,觀察和分析各種行為現象及其發生的原因,對于改善環境設計和環境管理都會獲得啟發。38簡介 概率知覺理論是由埃貢布倫斯維克提出的。埃貢布倫斯維克 Egon Brunswik(Brunswick) 1903.03.081955.07.07,美國心理學家。出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最初在維也納大學學習工程學,后來對心理學發生了興趣。可以看到他之前是學習工程的,所以他的理論就更加強調后天的理性的探索與學習。概率知覺理論39基本理論 布倫斯維克認為,環境知覺是人主動解釋來自環境感覺輸入的過程。他的觀點去恰好與吉布森相反,13、認為環境提供給我們的感覺信息從來都不能準確反映真實環境的特性。事實上,這些信息往往是復雜的,甚至是使人誤解的環境線索。 觀察者會對真實情景進行概率判斷,情景中的多義性便減少,這種概率判斷被布倫斯維克看作是對真實環境性質“最恰當的賭注”或“有訓練的推測”。40“繆勒萊爾錯覺”4142透鏡模型43概率知覺理論對環境開發者、設計者和管理者有兩層含義:(1)按不同環境的功能性質恰當的運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2)承認自己的認識與環境使用者需要之間的差距,從而使自己能比較主動客觀地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和需要。概率知覺理論在環境問題中的應用444546 格式塔知覺理論主要強調視覺的直覺作用,生態知覺理論強調機體先天的本能和環境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而概率知覺理論更重視在真是環境中實驗所得出的結論,更重視后天知識、經驗和學習的作用。不同學派知覺理論之間的關系47環境知覺理論在災后重建地區的反映與應用 一,簡述環境知覺理論 二,調研災區居民對某些環境情景的心理回應 三,理論與案例結合分析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