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式建筑發展脈絡以及重要案例剖析含平立剖(15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29293
2022-07-05
15頁
7.15MB
1、中國歷代官式建筑發展中國歷代官式建筑發展 官式建筑是相對于“民間民間”建筑而言的,通常也稱為宮殿式建筑。 包括帝王宮殿、官衙建筑以及一些佛寺和道觀也常采用這類建筑。 是各朝代通過一系列的做法制度規范而來的建筑形式。 官式建筑逐步形成于隋唐,直至清,演變脈絡清晰。官式建筑的概念官式建筑的概念隋、唐、五代時期(公元隋、唐、五代時期(公元581-960581-960)官式建筑特點:)官式建筑特點:1.分布區域:兩京2.建筑形制:木構建筑體系自漢代成熟,發展到唐代,達到高峰。間或有殿閣樓臺。3.建筑風格:粗曠、雄渾、瑰麗、柔和,以氣格取勝,氣質雍容大度,如屋頂舒展平遠,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佛光寺大殿2、佛光寺大殿剖面圖佛光寺大立面圖佛光寺大平面圖佛光寺大構架圖仿唐官式建筑宋代(宋代(960-1279960-1279)官式建筑特點:)官式建筑特點: 建筑規模一般比唐朝小,屋面開始彎曲,并具有微微翹角,建筑物的門窗多采用菱花槅窗,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殿臺樓閣,增加了精致的雕刻花紋及彩畫藝術,建筑風格逐步趨向華麗柔和。 南宋官式建筑:秀雅含蓄,在北宋官式建筑的基礎上與南方建筑想結合的產物。宋、遼、金時期(公元宋、遼、金時期(公元960-1279960-1279)官式建筑特點:)官式建筑特點:隆興寺摩尼殿立面圖隆興寺摩尼殿剖面圖隆興寺摩尼殿平面圖隆興寺摩尼殿隆興寺摩尼殿 坐落于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內。此寺3、始建于隋,到宋初(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改建時才用現名。明、清兩代雖進行過修葺,但主要結構仍與宋營造法式相近,其總平面至今仍保存了宋代風格。摩尼殿獨特的建筑為海內孤例。仿宋官式建筑遼代(遼代(947-1125947-1125)官式建筑特點:)官式建筑特點: 在唐代官式建筑的基礎上,改進較少,開間扁平,屋頂平緩。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平面圖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剖面圖仿遼官式建筑元代(元代(1271-13681271-1368)官式建筑特點:)官式建筑特點: 在建筑上處於轉折時期,各種裝飾增加了,瓦頂各種脊部出現脊筒,屋脊鴟吻尾部逐漸向外卷曲。 元代官式建筑在宋、遼、金三代北方建筑的基礎上發展而4、來的,設計部分遵循用宋營造法式,但是存在梁架簡化,以及用材降級的現象。明、清代(明、清代(1368-19111368-1911)官式建筑特點:)官式建筑特點: 明代建筑大量使用磚瓦。琉璃磚瓦色彩和紋理更加豐富細致。殿頂高陡,屋面彎曲大,兩翼角上翹。外型清朝與明朝變化不大,但翼角翹得更高了,斗拱更小了,朵數增多了,官式建筑的高度趨於定型化。同時,清代中葉出現了鏤雕,追求細致多彩的裝飾,匾額和對聯也盛行一時。 明、清建筑由于斗拱的比例大大地縮小,出檐的深度減少了,柱子的比例修長了,柱的生起、 側角和卷殺都不再采用,梁枋的比例沉重,屋頂不再柔和,建筑的整體風格沉重、 拘束又穩重、 嚴謹。清代官式建筑5、在裝飾上, 包括彩畫、 門窗、 須彌座、 欄桿、 屋瓦及裝飾花紋等方面, 都趨于標準化、 定型化,更加增加了建筑沉重拘束的風格。保和殿保和殿 保和殿是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身殿,嘉靖時遭火災,重修后改稱建極殿。雖重修,但梁架結構任為明代遺留,故為明代官式建筑。清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明代官式建筑明代官式建筑清代官式建筑清代官式建筑太和殿太和殿 北京故宮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為清代官式建筑的代表。仿清官式建筑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14
2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