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世博建筑材料選擇廣泛(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0712
2022-07-06
3頁
175KB
1、造房子需要什么?古人用茅草、石頭、木料、磚瓦,現代人用鋼筋、水泥。“常規的建筑材料無非就這么幾樣,設計師在設計時,選擇非常有限。所以,設計標志性建筑,設計師一般還是會先考慮建筑的布局、造型。”在自己的學生時代,上海浦東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師林選泉就曾因這個問題而糾結。當時他希望選用一種獨一無二的新材料去詮釋設計理念。“可是進行得并不順利。我很快就明白,建筑材料雖然是建筑之本,卻在扮演配角。”(裝修效果圖 簡歐風格裝修圖片)世博館中呈現不同建筑材料不過,在世博園區內看到用竹子搭建的印度館、以麥子秸稈、垃圾作磚塊的萬科館、被“鐵銹”覆蓋的澳大利亞館等等展館后,他否定了自己長久以來憑經驗形成的觀點。“2、世博會各個展館對建筑材料的選擇和使用,給我帶來不少靈感。或許,在以后很多年里,這些展館案例都會影響我們這些年輕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和作品。”建筑材料不再埋沒于繁復的建筑本體之中。上海世博會的建筑中,各類新穎的建筑材料正在大放異彩。不只像林選泉這樣的年輕設計師,對于頗多游客,這些建筑材料吸引眼球的能力,也超過了展館本身的內容。垃圾建成炫麗建筑很多人對浦西園區萬科館的印象,是“七座金燦燦麥垛的建筑”。它用麥秸稈壓成的板材作為外墻材料,七座小展館連接成一個整體。“麥秸稈一直是世界各國頭疼的農業廢棄物,通常的處理辦法就是簡單焚燒。這種做法制造了更多二氧化碳,會加快全球氣候變暖。”在接下設計任務之時,“全球3、變暖”四個字就不停地在萬科館設計師陸翔大腦中盤旋。萬科企業館用麥秸稈壓制而成的麥秸稈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在一次郊游活動中,陸翔對麥秸稈產生了興趣。“在生長過程中,麥秸稈經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際上是負值。所以,我們想用這種固碳材料建萬科館。”文章來源:“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麥秸稈做成的東西,都不夠硬度、不夠牢度,只能做裝飾材料。這種觀念已經過時了。”陸翔注意到,國際上,一種用秸稈制作板材的技術正在悄然興起。95%的麥秸稈加上5%的環保膠,在高科技流水線上經過一番風干、打磨、壓制,一塊方形的秸稈板就出爐了。陸翔表示,這次他們嘗試麥秸稈,以后條件成熟了,還會考慮如甜菜、玉米等農作物4、的剩余物。即便不是內行,也能一眼看出萬科館用的是麥秸稈板材。但沒有專家的解釋,很多人不會相信,“冰壺”芬蘭館用的建筑材料也源自垃圾。從外形上看,白色的芬蘭館外形輕盈圓潤。展館周身包覆的2.5萬塊白色“冰塊”賦予整棟建筑物大理石般的光澤。“如果不是做成建筑材料,這里起碼會有20萬噸廢料被直接掩埋,或者用于發電。”為芬蘭館提供建筑材料的芬歐匯川公司的UPM ProFi材料業務總監馬爾庫科斯維塔(Markku Koivisto)介紹這些白色“冰塊”的來歷時,不無得意。這些白色“冰塊”正是其公司用垃圾制成的UPM ProFi木塑復合板。“復合板中有60%的成分來自一種不干膠標簽材料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5、并且,它并不包含任何木材或類似材料。”在設計師確定芬蘭館的設計方案之前,馬爾庫科斯維塔擔當了很長時間的說客。“這種材料是第一次在世博會上使用,看上去有點冒險。”馬爾庫科斯維塔努力去證實,這種新型環保材料能夠抵抗各種惡劣環境,既符合世博會的主題,也將襯托出芬蘭館清新、簡約的風格。“垃圾冰磚”,于是出現在了冰清玉潔的“冰壺”外墻。當自然成為建筑的一部分“我知道,很多展館利用了循環再生材料,這很環保。但請注意,我們的展館材料用的不是垃圾,而是鐵銹。”澳大利亞館的設計團隊“木濕地建筑”(Wood Marsh Architecture)主要成員之一安東尼馬丁(Anthony Martin)說。其外墻的顏6、色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改變由最初的橙色,逐漸演變成更接近澳大利亞內陸地表的赭紅色。“隨時間變色的奧秘在于,我們采用了耐風化鋼覆層材料。”安東尼馬丁解釋說,經歷風吹雨打,耐風化鋼的外層會快速氧化并形成銹層,保護內部的鋼材不再進一步生銹。而表層在逐漸氧化后形成的這種赭紅色,正好從視覺上不斷喚醒人們對澳大利亞土地顏色的回憶。外層在逐漸氧化后形成的赭紅色澳大利亞館外,沿外墻地面鋪了一圈大小不一的鐵礦石。安東尼馬丁表示,這是“木濕地建筑”的一個巧思。“鐵礦石來自澳大利亞。耐風化鋼的原料正是從這些鐵礦石中煉出的。我們想通過這樣一個鐵礦石和鋼板互相呼應的關系,突出土地中產生了資源、資源為人們利用而成為材料這一意思。”和自然不斷互動,隨時間逐漸變紅的外墻,則是為了告訴人們,順應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的選擇。而日本產業館用1萬根廢棄單管搭建展館外墻,瑞士館外墻用大豆纖維制成,既能發電又能天然降解,德中同行館運用竹子、塑料薄膜與鋼材混搭,西班牙館則特意從山東采購了一大批草柳編織的藤條這些,都讓人看到了屬于這個時代的綠色環保建筑理念。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5-08
12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