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筑陶瓷現狀與發展策略(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0816
2022-07-06
3頁
36KB
1、浙江建筑陶瓷現狀與發展策略浙江省建筑衛生陶瓷協會池躍章沈光銀李瑩浙江溫州是我國釉面磚的發源地,起源于四十年代,對我國的建筑陶瓷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八十年代曾風光一時,僅溫州地區建筑陶瓷的生產企業就有五百多家,當地政府部門也作為第三大產業在扶持,但一轟而上的“作坊式”企業,規模小、設備簡陋、產品單一,沒有形成優勢,而廣東新興的企業,大量引進國外先進生產線,采用自動壓機和輥道窯,產量高,產品規格、花色多樣化,品質也有較大提升,溫州建筑陶瓷在全國的地位隨之而“江河日下”。九十年代以后,以杭州協和陶瓷有限公司(現為杭州諾貝爾集團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三資或獨資企業的興起,杭州諾貝爾集團有限公司、寧波現2、代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協和陶瓷有限公司、浙江榮聯陶瓷工業有限公司和金元陶瓷(中國)有限公司等又重新扛起浙江建筑陶瓷的大旗,成為浙江生產建筑陶瓷的主力軍。進入二十一世紀,隨國家宏觀管理調控政策的逐漸到位,對于供過于求的建筑陶瓷企業形成很大的壓力,浙江也不例外,2004年可以說是浙江建筑陶瓷業有史以來最困難的一年,“天災人禍”屢屢不斷,浙江陶瓷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浙江的陶瓷企業家們積極應對,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自己的位置,甚至到省外發展。一、浙江建筑陶瓷的現狀1、企業數量減少,規模擴大近幾年我省建筑陶瓷企業,數量在逐步減少,從幾百家到3、2004年100多家,陶瓷墻地磚產量約2億平方米,建筑琉璃制品3000萬件,產值約40億元。造成企業數量減少的原因主要是:1)宏觀調控。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逐步落實,銀行銀根收緊和開發區的治理等,房地產過度升溫勢頭有所遏制,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建筑陶瓷作為房地產的后續使用產品,與房地產市場息息相關,對陶瓷的需求會產生一定抑制作用。同時全國建筑陶瓷產量持續增長,建筑陶瓷產品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依舊。2)電力短缺。從2003年開始的電力短缺,嚴重制約了建筑陶瓷行業的發展,2004年電力短缺更加嚴重,浙江更是“重中之重”,不少地區對電力實行“停四開三”或“停五開二”,而陶瓷行業是一個連續性生產的行4、業,24小時連續運轉的窯爐屢遭停電,將使產品的廢品率徒然上升,不能連續的供電也使陶瓷企業根本沒法正常生產,有個別企業有定單,就因為電力問題,半年沒法生產;由于限電打亂了工廠的配置和部署,很多企業生產線只能開一半停一半,規模效益難以發揮,生產成本急劇增加。雖企業為求生存配備了發電機,以確保供電給需24小時連續運轉的窯爐,而這增加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設備投資,更使企業“雪上添霜”,同時自發電的價格比正常供電要高45%以上。3)燃料和原材料上漲。陶瓷企業所用的燃料:煤炭、油和液化氣全面上漲,煤炭和液化氣上漲約50%以上,重油上漲30%以上。作為乳濁原料的硅酸鋯及其它化工原料也上漲100%以上。4)超限5、載。2004年5月1日起交通部門嚴懲超載,使消耗資源比較多的建筑陶瓷企業,無論原料運進還是產品運出,使運費增加3050元/噸,有些企業陷入“等米下鍋”的境地。而我省陶瓷企業所需的大部分原料都需從外省購進,如湖南的長石,廣東和福建的粘土等。5)自然災害。2004年8月12日的“云娜”臺風,登陸浙江溫州的最大風力達14級,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陶瓷企業也損失嚴重,廠房倒塌、房頂被掀,倉庫進水,使溫州陶瓷企業雪上加霜。之后的“云麗”和“海馬”臺風相繼襲擊浙江,特別是溫州,都造成陶瓷企業的直接經濟損失。6)職業病防治。2004年5月份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嚗光了溫州礦石研磨廠漠視職業病,對工人沒6、采取任何保護措施,致使工人被診斷為矽肺。引起了溫州市政府的重視,當地政府責令有關企業,特別是陶瓷企業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要求企業進行整改,并對企業進行了檢查,沒達標的不能生產,至今還有部分企業沒通過,不能正常生產。7)發展空間的限制。陶瓷作為資源消耗型和能源消耗型企業,在經濟日益發展的浙江,已面臨結構調整的局面。浙江的建筑陶瓷生產企業80%集中在溫州,而溫州由于皮鞋、皮革、眼鏡和打火機的發展壯大,已成為溫州的支柱和發展產業,早期的第三大產業-陶瓷行業由原來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到如今“無名小卒”,正面臨淘汰的危險。同時浙江土地緊缺,土地價格高,而大部分陶瓷企業都是從原來的“作坊式”一步一步發展而來,7、當初的空間就不大,可以說是“先天不足”,現在再想發展已受到種種制約。8)技術缺乏、產品檔次低。溫州的部分企業缺乏長遠目標,追求短期行為,企業屬粗放型,產、供和銷就一人負責,根本不符合現代工業管理要求;同時缺少技術人員,企業習慣“以量取勝”,低質低價,從而也影響了溫州陶瓷的聲譽,在關停的企業中,沒有一家是通過ISO9001體系認證的。以上的種種原因造成部分企業關停,特別是那些規模小、質量又差的企業,經受不住市場的競爭而遭淘汰;也有一些企業轉到西部的新疆和甘肅去發展,因為西部地價、能源和人工成本低,同時當地政府重視。從陶瓷行業出發,企業的重新“洗牌”,淘汰小企業,可使行業內各種資源得以優化重組和重8、新配置,這也是好事。在外圍條件不甚樂觀的情況下,也有一部分企業憑借品牌戰略和市場營銷的組合,不但屹立不倒,反且取得長足的進步。如浙江省建筑陶瓷的代表之一杭州諾貝爾集團有限公司,在董事長兼總經理駱水根帶領下,依靠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借助產品品質、品牌優勢明顯,規模不斷擴大,2003年產值突破10億大關,入圍全國建材百強企業和全國民企500強,2004年又投產的四條陶瓷磚生產線,年銷售額達12億元,2005年其子公司威呢斯陶瓷有限公司新生產線又將投產。浙江法貝陶瓷有限公司,在蒼南征用200畝地,采用國內比較成熟的生產線,引進人才,企業取得較好效果。浙江伊泰力陶瓷有限公司,采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公司規9、模也逐步擴大。2、開拓國內和國際市場我省的陶瓷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無論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還是東北、西北農村都能看到我省陶瓷企業的產品,如諾貝爾,營銷網絡遍及全國各地。不僅如此,我省企業還紛紛開拓國際市場,出口勢頭不減,有些企業幾乎產品全部出口,為自己的生存發展求得空間,2004年僅溫州地區出口的企業就有20多家,出口額5000萬美元以上,但大多數出口企業是經過第三方促成的貿易,出口不穩定,且相互壓價,低價競爭,平均才1個多美元/M2。諾貝爾、現代和榮聯羅馬都積極開拓歐美和日本市場,出口額450萬美元,2004年諾貝爾成為世界500強企業家樂福瓷磚材料的首席供應商。3、品種繁多,質量不斷提高隨10、我國陶瓷行業的科技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除幾個合資企業采用國外引進生產線,大部分企業采用國內消化吸收的國產化裝備。內墻、外墻和地磚產品齊全,規格200mm200mm、1000mm1000mm甚至有1000mm1500mm;滲花磚、微粉布料到微晶玻璃陶瓷復合磚都能生產。一些技術力量雄厚、管理水平先進的大企業脫穎而出,并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稱贊,杭州諾貝爾集團有限公司2004年全國陶瓷行業利稅名列第二。4、產品同質化嚴重我省除諾貝爾、現代和羅馬等幾個大的合資企業外,大部分企業特別是溫州地區的企業,普遍缺乏研發能力,企業幾乎很少有技術人員,產品一味仿制,同質化趨勢使一批原來相對優秀的品牌被淹沒,有些企11、業還只能打廣東牌。二、發展策略1、培育品牌產品,發揮品牌效應,開拓國內和國際市場建筑衛生陶瓷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基本脫離了政府部門的干預,經過2004年的“洗禮”,浙江的建筑陶瓷生產企業還將減少,對那些規模小、實力弱,沒有知名度,缺乏技術人才和自主開發能力的企業今后的生存將影響更大。市場經濟條件促進了行業的結構調整,加快了淘汰落后工藝設備的步伐,只有追求質量和品牌,增強企業的研發能力,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完善營銷體系,按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運行的企業才能求得發展。品牌是企業成功和發展的推動力,市場競爭的實質是品牌的競爭,也是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的競爭。目前我省陶瓷行業,只有二個浙江名牌,其它企業應積極爭創12、浙江名牌、國家名牌,企業要加強與協會的聯系,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幫助企業度過難關。國內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促使企業紛紛到國外開拓市場,形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這既是價格的競爭,更是品牌的競爭,而低價又可能帶來國外的反傾銷調查。同時貼牌加工只能贏得一時的效益,只有靠自己的實力打響自己的品牌才能給企業有長遠的發展空間。2、聯合兼并我省大部分企業單體規模偏小,自身實力也有限,面對加快產品更新換代的今天,依靠各自力量,勢單力薄;只有實行聯合,才能降低營銷成本,增加市場競爭的實力,同時還可得到企業發展的空間及土地緊缺的問題。3、向外發展“煤、電、油、運”和原材料緊張的局面不會得到根本性轉變,材13、料與物流成本近期將成為行業競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省在這些方面是劣勢。這幾年我省已有陶瓷企業在新疆發展,并取得成功,西部大開發及地方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也是一個有利因素,因此部分企業繼續往外遷移;還可以借道出口或直接到海外投資設廠,可有效地防范一些壁壘和不公平的待遇,這也是一個企業求生存的機會。4、積極培養人才,合理用好人才人才是企業中最重要的因素,作為一個要求長遠發展的企業,必定要有一個培養人才的機制、吸引人才的條件和使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建立優勝劣汰、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鼓勵現有人才和挖掘人才發揮的最大潛能。5、發展中高檔產品我們大部分企業的粗放經營,依靠我們的價格和市場營銷優勢,熱衷于價格競爭,陷入低價低效益低投入的惡性循環,可這幾年的“煤、電、油、運”和原材料緊張,我們的制造成本在不斷提高,在價格上已不存在多大空間,同時我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推廣清潔生產。因此企業要加大技術開發投入,建立技術開發中心,調整產品結構,提高質量與檔次,必須要做到從量的擴張和質的轉變,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影響力,也會從中提高利潤獲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