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的特點(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0846
2022-07-06
5頁
18KB
1、中國傳統建筑的特點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涌現出許多建筑大師和建筑杰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等。下面是自己在翻閱了諸多資料之后對于傳統建筑的理解。 首先從中國傳統建筑的群體和諧性來了解,正如老師所講,追求與周圍環境的統一、和諧,既是建筑美必須遵循的空間結構的原則,也是建筑美得以顯現自身的員重要的途徑。孤獨的人,他的力量是有限的,孤獨的美也是有限的。中國傳統建筑在于講究建筑個體和群體組合的風水地理環境的和諧統一,熱衷于建筑群體的全面鋪排,象征嚴肅而有序的人間倫 理,也讓我理解老師在第一次講美學的根本是哲學。 中國傳統建2、筑的平面布局大多體現出嚴謹縱直的“中軸”理念,在井然有序中層層擴大,左右延展,呈現和諧對稱的態勢,崇尚中軸的理念和依戀大地的情 結,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條的秩序感和對稱均齊的和諧性。正如中國古人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統一。這是基于與自然高度協同的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建筑 鑲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組成的一個有機部分。和諧于自然的環境意識,更自覺深刻的體現在園林建筑中,在園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兩廂,倫理象征或多或少的被沖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獲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筑與山水花木等有機的組織成為一系列風景畫,使得園林在總體上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的建筑美與自3、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典型的蘇州園林,可稱中國園林的代表作,蘇州造園家運用獨特的手法,在城市住宅旁有限的空間里,通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筑,加之大量的匾額,楹聯,書畫,雕刻,碑石,家具陳設和各式擺件等反映出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從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寫意山水園林,獨具匠心的營造出“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清雅環境。自然與建筑的完美和諧統一,是蘇州園林建筑美中不可或缺的一點。另外從我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我來自北方,對于北方四合院再熟悉不過,四合院也體現和諧的特點,在建筑上對稱圈閉,與外部隔開,平實,方正體現著一種中國傳統倫理中正直剛正之氣。使居住之地區別于街4、坊鬧市,但它的和諧性我覺得更多體現在人文上,想想古代,四合院可是一個家族整體居住的,一大家子人生活居住在一起,彼此日常生活都 交集在一起,本身就會促成家人的和睦團結,一種安全感與歸屬感,這是我自己的感覺,我初來到南方時,就很驚訝南方基本房屋的構建,它沒有院墻,房間外面便是空曠的,使我感覺不到家的一種安全感,后來也了解到受地形條件的限制,以及長期的思想文化意識的差異,總之中國傳統建筑之精妙非一時促成,需慢慢去理解,去感受,用心靈去感受,也許就會發現不一樣的美,另外中國傳統建筑也透著傳統的倫理精神,昭示了中國文化重倫理秩序及群體和諧的特點。 其次,我想從中國傳統建筑組合的內向性來說,內向性是中國傳5、統建筑平面布局的特征之一,曾有人說“中國的城鎮,小自鄉里,大至都市,所有的建筑無不遵循著組合的內向性原則而刻意布局的。府邸中院中有院,園林中園中有園,城市中更是層層內向,城門中有翁城,外城中有內城.”可見這種內斂性的空間意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追本溯源應是中國傳統意識里一種謙虛內斂的民族心理,也正如宗白華曾說過,“空間感的不同,表現著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階級在不同的經濟基礎上,社會條件里不同的世界觀和對生活最深的體會。”中國傳統建筑的內向性也正表達著中國傳統的人文意識,審美情 趣。“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四方定而中心成”使的復雜的建筑群既有一定的6、秩序性,在空間分配上有“禮”又有據。從具體的建筑中去分析,例如北京故宮的建筑群,沿著庭院,天井等天地相通的室外空間以及封閉的室內空中軸線中心對稱展開,九進九出,復合的群組里形成間。其中軸線確定為南北走向,主體建筑坐北向南的朝向,建筑群組的主題建筑居中設置,規劃設計一依以宮殿為主體、中軸對稱的傳統原則,重要建筑布列于中軸線上,井然有序又起伏跌宕,擒縱開合中盡顯空間與建筑的變化之妙。城市布局之嚴謹周密、宮殿建筑之壯麗偉巨,均代表了中國古典建筑的杰出成就,內部空間完整統一,氣勢聚而不散,不得不令他人欽慕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中國古代建筑的內向性,也表現在對墻的關注,首先是城墻,中國古代的城池幾乎沒7、有不筑城墻的,從某中意義上來講,沒有城墻就不足為城。“城墻,圍墻,來來去去都是墻,構成中國每一個城市的框架,它們彼此圍繞的,這就是中國人何以名副其實的將城市稱作為城,沒有城墻的城市,正如沒有屋頂的房屋,它比任何其他建筑都更能標志中國式居住建筑之特色。”其次是坊墻,均由高墻圍合,坊墻內是封閉的社區,再 次是院墻,院墻是用來分割內外的,以體現內外有別 的觀念,對墻的重視,不僅處于心理安全隱蔽的考慮,也反應相對封閉的內向性格。每次回家,在西安看到 那高高城墻,便會使我心中肅然起敬,它凝聚的是先 人的智慧,中國歷史文化的載體,遙遠的古代遺址,靜下心,有時仿佛能感受到它所處的那個年代,這可 能就是建筑的8、妙之所在。內向性空間意識作為中國傳 統文化的一部分已成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 念和行為準則。并逐步滲透到生活的多個領域。無論 是建筑設計還是藝術制作都不可能將這樣的文化傳 承分隔開, 最后,關于陰陽的融合性,以易傳為代表的陰陽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對中國建筑有著多方面影響。山之南為陽、以山之北為陰,陽為剛,陰為柔。中國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即背陰向陽,按傳統習俗,居中面陽為尊,而東西次之,西北為卑,例如,四合院的正方背陰向陽,而且正方通常高于側房,為長輩所居住,兩側則為晚輩子媳所住。再如,故宮的太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為最主要的建筑,位居整個宮城的中心,內廷則以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二宮9、為中心,皇妃太子等居所如眾星拱月的圍合其旁,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制度。中國古代建筑在體量 和尺度上注意“適形而止”,不追求過分的高大,這與西方古代建筑每每以巨大的尺量和超然的尺度來追求崇高的理念正成對比,例如,太和殿是清明最高等級的建筑,雖然氣勢恢弘,但長不過63.96米,寬只有37.17米,遠不及古羅馬的萬神廟,但其經過3層白玉雕花欄桿的層層疊收,起到陽中蘊陰,剛中見柔的效果,哲學中“陰陽合和”的對立統一原則。皇家建筑群體中突出設計的“唯我獨尊”。建筑無論大小,中軸線(主干道)都只設計一條,象征著“唯一”,這與古代理念中奇數為陽有關。古代中國人認為,天代表陽,地代表陰,并以一,三,五,七,九奇數10、為陽,九被列為陽極,更具吉祥的含義,成為古代建筑設計所關注的重要因素,天壇的祈年殿按明清尺寸:高9丈9尺,臺基3重,屋檐3層,東西配殿都是9間,圜丘由3層漢白玉露天平臺組成,其臺階、欄桿、鋪石地板等,數目都取“九”的倍數,可見陰陽在數方面的獨特應用及追求。此外,中國傳統建筑環境強調陰陽二氣。唐楊筠松認為,“古代建筑總體環境由陰陽二氣所化生陰陽二氣是元動力量”,這種元動力不斷推動我國建筑注重陰陽因素的使用,古代建筑家認為:所謂“負陰抱陽”,一般都在房屋選址時后面應有主峰龍脈山,左右有次峰或岡阜的左輔右弼山前面有月牙形的池或彎曲的水流,水的對面還有對景的案山,軸線坐北朝南。基址正好處于這 個山水環11、抱的中央。“負陰抱陽”須坐北朝南,北面是陰面、南面是陽面。“屋合太陽星”為吉,坐北朝南則采光通風俱佳;形勢上后山直立者為“立格”,能生氣;傾斜不正者為大兇,不宜居。這便是陰陽在建筑環境的選取上所起的指示性作用。 自己所理解的傳統建筑美,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美,需要自己不斷地去探索,去發現美,老師引給了我們方向,探索就只能靠自己,中國傳統建筑,是幾千年,無數人付出畢生盡力甚至性命所筑建的,如果我們足夠幸運,能看到那歷經世代變化,依舊滄桑未逝的建筑,我們應該用心去感受它們的美,感受它們所處的那遙遠古代,感受古人們的獨具匠心,感受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厚重。生活中多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也許我們并不懂美的標準,但只要我們認為它美,那它就發揮了它美的價值。 中國傳統建筑的特點 學號:010* 姓名: 張歡歡 班級:地質試驗140班 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