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木制雕刻(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0852
2022-07-06
5頁
23.19KB
1、中國傳統建筑-木制雕刻 木雕工藝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化身。木雕工藝的題材內容體現了民間美術的共性,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重要藝術手段之一的中國木雕藝術,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創作出具有時代感的木雕工藝品,以充實、豐富木雕藝術的裝飾題材,宣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木雕以木構件為載體,動物、植物、器物、裝飾紋樣這幾大類表現內容異彩紛呈,在有限的圖幅里表達審美思想內涵,借物言志、替代巧妙、情景交融,表現出獨特的審美傾向性和濃郁的地域色彩。在這些表現內容中,儒家思想的價值2、觀念幾乎滲透在所有的木雕作品中。作為一種民間文化現象,木雕并非隨意而為,它的教化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與儒家主流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理念相融,而其表現手法往往隱喻含蓄而不直白。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小說戲曲以及動物花草皆被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如表現孝道的二十四孝、李逵探母;表現忠恕的忠孝節義(忠:岳母刺字;孝:唐婦乳姑;節:蘇武牧羊;義:桃園三結義);表現和仁的和合二仙(兩僧人一名拾得持荷,一名寒山托盒,寓“和合”之意)、郭子儀上壽、累世同居;表現耕讀仕進的漁樵耕讀、連中三元、冠上加冠(兩只昂首雞的后面植雞冠花);而帶有道教色彩的福祿壽喜、劉海細蟾、八仙過海多寓功名利祿、吉祥如意。又如木雕3、中的獅子寓事事平安、官登太師、鎮惡避邪之意;羊有吉祥孝順意,雞與吉、信、官相聯結;靈芝、古松、仙鶴喻長壽;蝠與福諧;鹿與祿諧;荷與和諧;桂與貴諧;竹與祝諧。動植物中的自然生命經藝人的雕刻演繹而成精神生命,文化的魅力通過視覺感悟而入心靈,不需要說教,已牢牢扎根于民間。這些已成歷史陳跡的木雕作品,成為我們窺探民間工匠心靈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我們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儒文化。 一、體現“孝”的思想 儒家以重視倫理道德區別于其他學派。仁義禮智信被儒家稱為五常,視為人所必具的五種基本道德法則。此外,忠、廉、恥、勇、誠、敬等眾多道德范疇也為儒家所重視。但以一個道德范疇為題,著為專論,并被提高到“經”的崇4、高她位卻惟有“孝”這個概念。“孝”是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爾雅釋訓云:“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老部:“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禮記: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謂畜”。畜者,養也。早在2500多年的詩經中,就有表現孝親孝長、善事父母的動人詩篇。孔子的創立“仁學”,“孝”是“仁”的重要內容之一。孔子的學生有若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儒家看來,孝敬父母,敬愛兄長,是實行仁德的根本。儒家孝學說以家庭中父子關系為中心,全面提出了子女對父母盡孝的原則理論,適應了宗法社會的需要。漢代起,統治階級就提倡以孝治天下,“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用父權來5、襯托君權的至高無上。在中國封建小農經濟社會里,孝悌觀念在民間有廣泛的社會基礎,為社會各階層的人所接受。所以,在木雕題材中,表現“孝”成為主要題材就不奇怪了。在木雕題材中以二十四孝尤為突出。現在流傳的二十四孝,大體有三種說法,盡管這三種說法除少數人稍有出入外,大部分還是吻合的。按人物性別分,二十四孝中有孝子孝女;按人物身份分有帝王、賢哲、官吏、士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按年齡分,有少年,有中年,也有老年人;按朝代分有漢代、魏晉、南北朝、唐宋各代人。不論二十四孝是否在歷史上有客觀存在的事實,但可以看出它的廣泛流傳反映了儒家孝道思想已深深影響了中國歷代社會以及各個階級。在每個時代都起到了正人倫、安社稷的6、作用,并內化到了中華民族每個成員的內心深處,從而積淀為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 “孝道”還體現在“續香火”上,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孟子離婁上)最大的不孝是使家族斷了香火。因此,多子多福、兒孫滿堂,一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傳統家庭道德觀。因此在傳統及木雕圖案中,龍、鳳這一類神奇的動物形象,常常是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裝飾題材。如徽州鄉村人在結婚時,按照當地傳統習俗,喜歡選用精工細琢制造的“花床”、衣櫥等作陪嫁,來點綴他們的洞房花燭夜。作為家具的點綴,圖案以“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等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孫”,用“鴛鴦”象征“夫妻恩愛”,用“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合二仙主持著7、人世間的婚姻),來寓意著夫妻恩愛、白頭偕老,寄托人們對終身大事的美好愿望。 二、體現“忠”、“義”思想 以忠、義為題材,也是木雕藝術的主要內容。在以君主為主宰的社會里,君主是臣子的衣食父母,為臣必須全心全意地維護君主的利益,“盡忠”成為人臣必須完成的人生使命,忠君自然而然地成為臣子們至高無上的人格追求。忠、孝、節、義也常被聯系起來表述同一種倫理原則,“孝者必貴于忠”、“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報國盡忠、奉獻盡孝兩者是一致的。徽州木雕中表現“忠”、“義”這一倫理范疇的作品非常之多,常見的有岳母刺字、蘇武牧羊、趙子龍救孤、桃園三結義等。 在男人為主體的封建社會中,婦女一直處在從屬和受支配的地位。程8、朱理學教化社會的核心觀念是“天理”的確立和“人欲”的否定。婦女作為宗法社會的成員之一(雖然處于從屬地位),也理所當然地為維護封建禮教盡犬馬之勞。“婦德”是“家之隆替,國之廢興”的大事,“三從四德”是每一位婦女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婦女婚前的童貞和婚后的節操被渲染成比生命更重要“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格守“婦德”、“相夫教子”成為婦女整個生命歷程的全部,自身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完全寄托在丈夫和兒子的身上。在理學淵源之地的徽州,對節烈的提倡更是不遺余力。據橄人趙吉士評論:“新安節烈最多,一邑當他省之半”。徽州婦女耳濡目染,銘刻于心,失去丈夫者“動以身殉,數數見焉,或稱未亡人而代養,而撫孤婆居數十終”9、(徐卓休寧碎語)。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的歇縣“孝貞節烈坊”,便集中表彰了“徽州府屬孝貞節烈六萬五千零七十人口”。貞節牌坊為不幸的婦女帶來了“無尚光榮”,更讓千千萬萬的婦女甘愿受禮教的束縛。因此,恪守“婦德”、“相夫教子”等內容也必然成為徽州木雕中表現的重要題材,如乳姑不怠、閨訓女兒經、送郎趕考、母子圖等。 三、體現 “學”、 “仕”的思想 自儒學創始人孔子開始,儒家便十分重視讀書和從政為官。“學而優則仕”是儒家為中國知識分子選定的人生最佳之途。作為古人生活的最主要的讀書及第就成為木雕經常選用的題材。如五子登科、十八學士、三進士等。體現了封建文人的理想人生旅途。 另外,讀書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10、尤其是在科舉制度下的儒生,皓首窮經,一輩子埋頭在經書典籍,而其中能金榜題名的卻少之有少。所以木雕中雕中也有反映古人苦讀的畫面,例如買臣負薪,出自漢書朱買臣傳:“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至50歲才拜為會稽太守。還有車撒囊螢,典故出自晉書車胤傳。徽州人把“業儒”看高于“服賈”,“非儒術無以亢吾宗”即使富坍王侯,也不能光耀門楣,只有業儒人仕才能實現榮宗顯祖。無論令子弟業儒,還是自身“雅好詩書”,從本質上看都是封建社會官本位和儒家“重本輕末”的思想體現。因而,“業儒”、“入仕”自然成為徽州木雕熱衷表現的題材之一,如:五子登科、皓首窮經、狀元及第、買臣負薪、蟾宮折11、桂等。 四、體現“中和”的思想 “中和”在古代哲學中具有形而上的高度,如儒家經典中庸所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萬物育焉。”就是說,“中”是矛盾的雙方都在自身應有的適度內發展,沒有過或不及的缺陷,而使矛盾處于平衡和穩定的狀態之中;“和”是指對立因素的交融,也即多樣性的統一。“和”與“中”是一致的,藝術上的中和之美,就是指藝術在內容、情感、形式、風格等方面的各種因素適度,結構和諧;中和之美是古人進行藝術創作的終極追求,也是古代藝術鑒賞的最高標準。當然達到這個要求是其建筑裝飾的目標,體現的也是對這一目標的極力追求。古人對“中和”的要求:一日美善相樂、剛柔相濟;一日12、文質彬彬、華樸融合。“中和”作為古代藝術最高的美術追求,充滿著辯證法。它要求藝術作品在美和善、剛和柔、文和質、形式和內容等方面不能偏廢,不能無所不用其極,而要彼此照顧、彼此協調、彼此制約。 喬家大院的雅號為“在中堂”,意即格守中庸之道。雖然喬家大院的騎馬雀替全部采用工藝最為復雜、雕刻技巧要求最高的透雕,但依然能夠在裝飾性與寫實性,在剛與柔、形式和內容方面力求不偏廢。眾多雕刻內容之間相互制約而又相互映襯,在度量的把握上分寸得當。裝飾作用與獨立欣賞價值的矛盾中求得統一,充分體現了追求古代藝術的的最高目標“中和”。 中國木雕藝術是一種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藝術手段,木雕工藝不僅充滿著濃郁的歷史文化底13、蘊,還處處散發著山水詩畫般的靈氣。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一塊塊木雕藝術,遵循著相同的價值理念,我們在品味木雕藝術的同時,應該發揚中華文化的精華,揚棄其糟粕。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斷變化的,同樣,除對木雕工藝裝飾題材的挖掘、整理、借鑒、繼承和宣揚外,還要同其他藝術一樣,不斷地吸收外來民族文化的營養,不斷改變,不斷創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建筑木制雕刻可以說是逆時代的工作。自“西式樓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來,豪富商賈及中產之家無不深愛新異,以中國原有建筑為陳腐。他們雖不是蓄意將中國建筑完全毀滅,而在事實上,國內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謂西式樓房,或門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蕪雜14、可哂,充滿非藝術之建筑。純中國式之秀美或壯偉的舊市容,或破壞無遺,或僅余大略,市民毫不覺可惜。雄蜂已數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藝術特殊趣味的街市,為一民族文化之顯箸表現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幟之下完全犧牲。在新建設方面,藝術的進步也還有培養知識及技術的時間問題。一切時代趨勢是歷史因果,似乎含著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這個時代中,我國也產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搜集實物,考證過往、已是現代的治學精神,在傳統的血流中另求新的發展,也成為今日應有的努力。中國建筑既是延續下兩千余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筑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除非我們不知尊重這古國燦爛文化,如果有復興國家民15、族的決心,對我國歷代文物,加以認真整理及保護時,我們便不能忽略中國建筑木制雕刻的研究。如果世界上藝術精華,沒有客觀價值標準來保護,恐怕十之八九均會被后人在權勢易主之時,或趣味改向之時,毀損無余。今日中國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還有將來復興建筑的創造問題。欣賞鑒別以往的藝術,與發展將來創造之間,關系若何我們尤不宜忽視。中國在文藝復興以后,對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覺的創造階段。他們研究建筑歷史及理論,作為建筑藝術的基礎。各國創立實地查學院,他們頒發研究建筑的旅行獎金,他們有美術館博物院的設備,又保護歷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參觀,派專家負責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創造,同他們其它藝術,如雕刻,繪畫,音16、樂,或文學,并無二致,都是合理的理解與經驗,而加以新的理念,做新的表現的。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這在注重畫學的中國應該用不著解釋。能發揮新創都是受過傳統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種嶄新的形式,根據外來思想的影響,也仍然能表現本國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國本有的觀念,但結果仍以中國風格造成成熟的中國特有藝術,馳名世界。藝術的進境是基于豐富的遺產上,今后的中國建筑木制雕刻自亦不能例外。無疑的將來中國將大量采用西洋現代建筑材料與技術。如何發揚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藝之特點,在以往都是無名匠師不自覺的貢獻,今后卻要成近代建筑師的責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學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現中國特有的作風及意義。老樹上發出新技,則真是問題了。要提煉中國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國元素,創造適合中國自己的建筑,風格獨特,創作出具有時代感的木雕裝飾紋樣,以充實、豐富的木雕藝術的裝飾題材,宣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