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居元素與現代建筑的結合(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0857
2022-07-06
5頁
2.39MB
1、中國傳統民居元素與現代建筑的結合【摘要】中國傳統建筑在歷史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對于當代建筑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財富。傳統建筑造型形式可為當代建筑造型設計所直接借鑒或間接引用;傳統建筑造型手法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可為當代建筑造型設計所采用。這樣,即滿足了當代社會對于文化多元、多樣和地方性、民族性的要求,又使得中國當代建筑造型設計語匯得以豐富。本文意在探討在當代建筑設計中中國傳統民居元素與現代有機的結合。【關鍵字】中國傳統民居元素 現代建筑 應用 前言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地域習俗和傳統文化正逐漸消失,建筑逐漸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并朝著“國際化”風格邁進,傳統民居建筑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們民族文化的2、積淀。我們應該批判的繼承,而不是統統的揚棄。 中國傳統建筑在歷史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傳統建筑對于當代建筑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財富。本文在研究中國傳統建筑造型的基礎上結合實例,探討在中國當代建筑造型設計中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的結合。1.傳統居住建筑中傳統元素1.1傳統元素的概念一、從宏觀上來看,傳統元素是古代民居中包括了選址、村落的布局方式、建筑單體的自由組合等等,是中國古代.人們通過長時間的經驗,總結出的一些設計方法。二、從微觀上來看,傳統元素是從民居的單體設計上來看,建筑的比例、尺度符號、建筑材料的運用;以及細部設計中的門窗、屋頂、墻面的處理等等。1.2傳統民居中的傳統元素1.2.1環境、風水與生態3、建筑環境、風水、落位、因地制宜、坐北朝南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特點。依山之勢,傍水之邊,村落的分合布局,房屋的前后錯落,選擇有利的風土、水文、地理、氣候條件,蓋房不占良田,這是傳統民居的最本質的特征。1.2.2天井與透光建筑在中國傳統民居中最聰明的辦法是增加窄長的建筑兩邊側翼,形成一個三合院的采光天井,如安徽民居中的天井。這是空間處理和光的完美配合。來自天井的天然光線把人們的視線從瑣碎的家庭雜物中引向外部庭院的景致。1.2.3院落、圍墻與住宅社區組團房前、屋后、宅旁和半隱蔽的花園是中國傳統民居空間處理的特征,把不具備室外空間形狀的單棟房屋加上圍墻、連廊、樹木花架等創造室外閉合空間,這是中國民居4、的傳統手法,這種民居形式可以說是現代單體別墅的雛形。1.2.4細部設計中的門窗、屋頂、墻面的處理 “上帝存在于細部之中”。建筑細部,可以定義為建筑整體中加以處理的聯結部位,自古以來都是能工巧匠施展才華的地方。中國傳統木構建筑中所謂“山節藻悅”、“丹楹刻楠”等細部(如圖4一15)是功能與形式的統一,凝聚著中國傳統藝術與文化的深刻內涵,對細部的重視也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的傳統。2.實例分析2.1深圳萬科第五園萬科地產力圖在中國民居文化建設上有所突破,依尋“嶺南四園”的思路,建造了嶄新的住宅小區萬科第五園,其意是想在“嶺南四園”的基礎上探索一種新型的、南方的中國式的現代生活模式,園層疊,出入有致,空間5、交錯,明亮通透,湖光山色,饒有新意。特別是中國民居中內斂和賦予涵養的氣質深受文化人士和知識分子的喜愛。中國式的現代建筑,是一個新的提法。萬科從中國人的生活習慣開始著手,萬科第五園這個作品,是一次非常有意索。萬科第五園的設計注意到了氣候特色,在空間處理,在建筑開合上,夠吸收徽派民居的優點;突出院落的優落是中國民居的江南風格的共性,講究鄰系,萬科第五園就是傳承了江南民居院落精粹,把開放空間與現代建筑的私密空溝通。2.1.1徽派民居的特點徽州村落一般是一族一姓一村,在民居的分散組織中,可以體會到它與整體環境結合;而建筑常常在表現一個空間的情景時也同時表現出一種時間的節奏,即時空合一的動態美感。從徽州6、村落的空間布局中,就能深刻體會到這種動感。這種村落總體上看是完整的、延續的,而林立其間的街巷則是片斷式的、多維度的,從各個角落引領著行人的思緒,讓人穿行其間,欣賞著時空合一的畫卷,感受著視覺的愉悅。而街巷中的民居庭院又是相對獨立的,有其完整的內部結構,被統一的軸線貫穿著。徽州村落中的民居大多依山取勢、臨水而居,沿著村溪石徑、穿過深巷重門,呈現在眼前的是庭院幾許,而遠處的山形樹影也盡收眼底。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注重與室外空間的聯系,開敞空間隨處可見,如門廳前院、堂屋天井、宅后花園等(圖為皖南民居天井)。2.1.2第五園的平面布局在萬科第五園的規劃處理上,建筑師突出表達了“村”的形態。整個社區的規劃7、是邊界清晰的由不同形式的住宅所組成的一個大的“村落”。連派別墅組成了兩個方向略有不同的主要“村落”,相鄰的由情景花園和多層住宅以及小高層區又分別形成了不同的小“村落”,通過一條半環行的主路連接起來。各“村”內部都有深幽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組合而成,宜人的尺度構成了富有人情味的居住空間。(圖為萬科第五園規劃總圖)2.1.3第五園中傳統民居元素的應用一、揚棄式繼承:傳統與現代。第五園不是簡單地復古和照搬,而是揚棄式繼承,將傳統與現代很好地結合。在第五園中隨處都可以看到徽派建筑元素和晉派建筑元素的影子。個性的白墻黛瓦、變通的小窗、細紋的墻腳、清磚的步行道、密集的青竹林、天井綠化、不可窺8、視鏤空墻、通而不透的屏風、方圓結合的局部造型、青石鋪就的小巷、半開放式的庭院、墻頂采光天窗及多孔墻、可增加通透性的漏窗、富有文化色彩的三雕(石雕、磚雕、木雕)等都是傳統民居元素在現代元素中的應用。二、對“墻”的應用。“墻”是中國民居中重要元素,在中國民居中,長短相異、高低不同、虛實有別的各種“墻”形成了中國民居“外簡內繁、外實內虛”的特點。萬科第五園中借鑒中國民居建筑中的“墻”,營造出豐富的空間變化。第五園屏風墻第五園的鏤空墻三、黑白之“素”。中國民居在外在色彩形式上,千百年來都是非常節制的,“黑、白、灰”三種色彩主宰了中式民居的表情,“素”是中式民居的主要特色。“黛瓦白墻”則形成了非常良好的9、寧靜效果,從喧鬧的外部進入第五園,頓時讓人有清純、涼爽之感。3.關于傳統建筑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的幾點思考 中國傳統民居是中國建筑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建筑風格與形式上有獨特的風格。同時,中國傳統民居與現代建筑相比較更能與自然相融合。通過以上實例分析,得出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必須有機地吸收中國古代建筑中對“天時、地利、人和”傳統哲學思想的應用,將環境與物質技術處理與運用,完美的統一起來。 萬科第五園中,總體規劃及環境設計遵循“骨子里的中國”的原創現代中式風格,采用了中國民居的構筑符號和院落空間,讓人們領略了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從本土文化出發,找到自己文化的根源;在環境設計10、中,用了大量富有中國文化色彩的符號:竹、蓮花、蘭花、使整體呈現出震撼人心的廣義的中國風格,這種廣義,體現在它走出了仿古,將中國文化中的優雅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從而實現人居環境的更高境界自然、藝術與人文的高度融合。現代建筑中的傳統元素的應用并非單純的仿古,而是應該深刻理解中國文化,將中國文化通過建筑中的傳統元素表達出來。對待建筑傳統,我們不能局限于形式層面,不應僅僅追求外在形式的繼承,而應延展中國建筑優秀文化傳統,將重點放在深層內涵的精神繼承。第二,在應用傳統建筑元素時可以有多種手法,例如 1、在當代建筑造型設計中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可以直接運用傳統建筑符號,清晰地表達建筑的所指,體現建筑造型的11、傳統意味。在建筑造型的處理中,用現代的建筑材料和結構技術來部分的模仿傳統建筑的形式,如傳統建筑的屋頂、檐部、柱頭、窗套和等部分,并嚴格的遵守傳統的做法和比例。這是中國建筑師在探索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過程中最先選擇采用的手法之一。 2、可以把傳統建筑符號進行抽象提煉后應用到建筑的重要部位,如建筑的屋頂、檐部、窗口、入口和樓梯間等處,并真實的反映現代的建筑材料和技術,這種手法抽象而現代,既突出了建筑的時代特征又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脈絡。如在第五園的造型處理中,設計師將中國傳統建筑的坡屋頂和披檐抽象提煉出來,用現代的建造方式予以表達這樣既具有現代性又很容易讓人體會到傳統的意味。第五園中屋頂的簡化第三,在現12、代建筑設計中,我們理應繼承和發揚傳統,不應該只是簡簡單單的復制傳統。一方面,我們要從中國建筑的優秀傳統中汲取養分,吸收精華,與當代建筑和現代人的生活相結合,更好為當代建筑的發展服務。另一方面,傳統是發展的、逐漸演進的,并在不斷的制作當中。我們繼承中國建筑的優秀傳統,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正是在創造和豐富傳統,努力建造出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問題是我們不斷探索的問題。面對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中國建筑面臨著新的挑戰。在當代建筑創作中,我們要立足于中國,立足于建筑自身,將中國傳統建筑精神同現代建筑技術手段相結合,這樣才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建筑之路。參考文獻1. 陸元鼎著,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第二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年2. 王受之著,萬科第五園說,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3. 何倩,現代居住區環境設計研究,中國知網,4. 周培杰,居住建筑傳統元素的現代傳承與表達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