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筑(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0866
2022-07-06
4頁
28.51KB
1、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建筑 建筑是歷史的紀念碑,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傳統建筑就是一部凝固的史書,它集中國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倫理觀念、科學技術等為一體。更確切地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在傳統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 一、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建筑的切入點眾所周知,中國傳統建筑經歷了一個封閉而穩定的發展過程,自成體系,一脈相傳,一成不變,原因是在其發展過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約。事實上,中國傳統建筑同傳統文化一樣都是緩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學、五行學說、儒學、道學、地理學、天文學等為經典的相關學科,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宇宙觀和科學觀,一旦成熟就成為一種具有很強約束力和滲透力的規范,如考工記的營2、國制度、皇宮及居住建筑的規劃布局等等。這種規范不僅制約著中國傳統建筑的發展和演變,而且也制約著戲劇、服裝、繪畫、醫藥等學科的發展。同時傳統建筑的保存、延續、傳播又豐富了傳統文化,二者緊密地結合和互相影響著. 二、傳統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構筑了精美的建筑體系,從北京四合院、閩南的圓樓、云南的一顆印住宅、河南和陜西的窯洞住宅等到都城的規劃、宮殿的布局、皇室貴胄達官顯貴的陵寢等,無不是中國傳統文化浸潤的結果,筆者僅從五行學說、易學在傳統建筑中的運用試圖闡述中國傳統文化對傳統建筑的影響。 (一)五行學說的運用中國古代的木構架建筑,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從它的產3、生、發展到完善、成熟,最后達到了盡善盡美、爐火純青,可以說在現代建筑出現以前一直擔負著中華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動、行政執法、商業貿易等的空間需求。而且它還是一個不破壞環境,而為環境增色的綠色建筑體系,這一點是西方古代建筑和現代建筑無法比擬的。那么中國傳統建筑為什么采用木頭作為主要建筑材料?通常的解釋都是找些客觀原因來說明問題。如劉致平所說的“中原等黃土地區,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徐敬直的看法是:“因為人民的生計基本上依靠農業,經濟水平很低,因此盡管木結構房屋很易燃燒,二十多個世紀來仍然極力保留作為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勉強。試想,西方國家在生產力低下的各種社會形態里4、,他們的國力不比中國強盛,更何況他們大量的住宅建筑也用木頭。侯幼彬教授用綜合推力的理論解釋是“多因子合力作用的結果”,可概括為木結構的起源成因、因襲繼承、合理優越、持續遠用,即多方面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果運用五行學說去解析這一歷史現象,就會客觀、全面得多了。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中國古代認為這五種常見的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元素,說明了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這種觀念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五行學說認為,木為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陽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陽而長,乘地之養育,入陰而生。即陰陽合和之產物,采用這種材料,是最為合理的選擇,乃5、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的必然結果。五行中五氣之木氣代表四季之春天。木氣屬陽,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長和統一的象征。中國人認為,人為萬物之靈、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為人所居,乃天地陰陽相聚之處,即陰陽之樞紐。故而建筑須得天地之氣(道法自然),選用木頭為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那么中國傳統建筑為什么不用石頭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因為質地好的石頭大都產自環境優美的名山,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民族,中國人的建筑觀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為環境增色而不是去破壞它。在中國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有靈,即萬物有靈學說,破壞它就意味著對人類不利和帶來災難,如認為山脈即為龍脈,開山采石頭就會切斷龍脈,不利于子孫后代的6、發展。表面上看是帶有迷信色彩,無科學依據。但實際上到處亂開亂采就會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貽害無窮。石頭開采后不會再生,而木頭砍伐之后則可以再生,所以中國建筑少用石頭而多用木頭的現象就不難解釋了。五行還代表方位、顏色和數字(源于河圖),東方屬木為青色對應的數字為三和八、西方屬金為白色對應的數字為四和九、南方屬火為赤色對應的數字為二和七、北方屬水為黑色對應的數字為一和六、中央屬土為黃色對應的數字為五和十。紫禁城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典型,更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精華和杰出代表,其整體規劃布局就暗合了五行學說的規律。一種脫離傳統文化的錯誤說法是:紫禁城中央三大殿的臺基是工字形或倒土字形。這種說法顯然是一種7、表面的附會,實際上從五行學說上講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土”字,作為北京城和紫禁城的中心,這個土字形,絕非偶然,也并非建筑型制問題,因為我國古代的地圖方位與今天地圖的方位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看起來正好是一個“土”字,在河圖、洛書九宮中,中央(中宮)也均為五屬土。土為中,象征權力,表達了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統治階級至高無尚,這就是“必居中土”的道理。紫禁城建筑為什么用黃色琉璃瓦、白色臺基、紅色宮墻、青綠點金彩畫和紅色柱子?用現代建筑的理論解釋是,黃色和紅色、白色、青色、綠色和金色這些顏色相互配合最易表達金碧輝煌這一皇宮建筑的主題。其實,這也是五行所代表顏色的體現,土為中,代表色為黃色,最為高貴,所以8、琉璃瓦用黃色,皇帝穿的龍袍為黃色也是一樣的道理,其余白、青、黑、赤也為五行所代表的顏色為正色,等級最高。這些現象說明傳統文化和建筑美是并行不悖的,或者說傳統文化是建筑的美學根基。紫禁城內文淵閣是一個很特殊的建筑形式,是仿寧波“天一閣”型制而建造。因為它是一個圖書館,在功能和技術上極具特殊性,所以沒有套用通用模式,而是采用六開間、二層、黑色琉璃瓦、前臨水池的做法,這正是取意易大衍:“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層數為二,為陰數,黑色五行為水。不難看出重點體現一個水”字,從建筑設計構思上符合圖書館怕火,消防第一的重要主題,而實際功能也非常便于藏書和閱覽,主題和功能處理的和諧、恰當。還有一個不大引起注意的9、問題,北京城的皇城為什么不是一個完整的正方形,而是在西南角缺了一個口?中國建筑史只說明了“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規則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軸線上”。為什么不規則呢?是做不到或疏惑大意嗎?當然不是,它是人為的。表面上看似乎是照顧南海,可又很局促。從五行學說中的相生原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八卦方位上分析,在相生相克圖上惟獨在東南角上沒有相生相克關系,而在后天八卦方位上的西南方也是最不好的位置,為坤方(絕命),作為皇宮建筑這當然是最大的忌諱。 (二)易學的運用明清北京城的平面形狀為什么是凸字形,外城為什么只建了一部分,中國建筑史教科書和其它有關著述的解釋是“10、由于當時財力不足,只把城南天壇、先農壇及稠密的居民區包圍起來,而西北東三面的外城沒有繼續修筑,于是北京的城墻就成了凸字形。”這樣的解釋表面看是乎很有道理,但仔細看,照這樣的說法東西兩邊的內城和外城似乎離的太近了,不足600米,顯然匠師們是不會這樣規劃的。若用易學解釋,按洛書九宮圖,上南為九、為乾、為陽、為天,下北為一、為坤、為陰、為地,北京城正是乾天包坤地的格局。且外城南城墻向內呈緩弧形,符合易學中的南為天,內城北城墻為直線,符合易學中的北為地,即古代的“天圓地方”之說的象征。外城東南角凸出,按先天八卦之方位為“兌”,為澤,故補之。內城西北角切去一角,因西北系“艮”位,為山,故切之,這絕不是無11、道理的隨意或測量技術所致。再者北京城的城門數也符合“河圖”南七、北六之數,南城為陽,開七座門,且正南向為三座,北城為陰,開六座門,正北向為兩座,非常巧妙。所以,應該說整個北京城的規劃是一個很嚴格遵守傳統文化的杰作,是建筑美與環境美的真正結合。其美學根基正是傳統文化中“易學”的運用。從構圖看,比元大都、長安、洛陽城(過分規矩方正而顯得呆板)都美的多。紫禁城平面布局采用前三殿、后三宮、東六宮、西六宮的布局模式不僅僅是一個平面構圖和布局問題,在易學中乾屬陽為男代表皇帝,其符號為三(前三殿、后三宮),坤屬陰為女代表皇后,其符號為三三(東六宮、西六宮),二者相互組合很巧妙地解決了平面布局和陰陽平衡問題。12、而且乾坤又代表天地,寓意天地定位、天地人三才和諧合一。東西六宮之和為十二象征一天十二時辰、一年十二個月和十二地支,東西五所又暗合十天干,日精門、月華門代表日月之精華。左文華殿右武英殿代表著左文右武,北神武門是玄武神的所在地居北方是紫禁城的保護神。整個紫禁城平面布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宇宙模式的體現。北京四合院為什么采用內外院布局、大門在東南方、廁所在西南方?現在來看這種布局方式功能合理、尺度合宜、環境宜人、藝術含蓄,很適宜于人居住,是中國人民長期居住和營造經驗的總結。用傳統文化解釋,它是封建禮儀、倫理觀念(尊卑有序、男女內外有別)的體現,門之方位就是后天八卦東南方之巽方,代表著生氣,意即太陽升起的13、方向,生氣勃勃,清早出門迎著陽光,心情舒暢,西南方為坤方,代表著絕命,太陽落山的方位,象征著消沉與黑暗。所以北京四合院是千百年來傳統文化的濃縮與結晶。中國古代建筑的間數除個別建筑形式(廁所為兩間)外為什么均為單數(在易學未成熟時期的商周時代為雙數),即三、五、七、九間,進深也為三、五、七、九架?顯然全是陽數,因為為人居住、生活,為“陽宅”,所以不能有偶數(陰數),九為陽數之最,所以最大的殿是九間。從現代建筑的觀點去看這樣限制了建筑的規模掌握了一個度,不同于今天超大規模的建筑有時不顧環境)。同樣我們還可以解釋考工記匠人)的“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14、朝一夫。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國,以九為分,九卿治之。”和禮記的“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這時三、五、七、九全是陽數,雖不一定切合實際,但作為一種模式體現了傳統文化理念。任何體系的建筑都是植根于相應的文明,中國傳統建筑的設計內涵離不開傳統文化,文化又借建筑得以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以其獨特的形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各個領域,指導著各個學科的發展,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樸素的、完全不同于西方及現代科學的一支獨特的科學體系,試圖用現代科學去完全破解它是很困難的,其神秘的原因也在于此,中國傳統建筑也不15、僅僅是以獨特的外觀形式和豐富的空間形態著名于世,更重要的是它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 當今的一些中國建筑為什么遠遠比不上傳統建筑那么精湛,從某方面講講其原因就是脫離文化、沒有文化底蘊,同樣我們的建筑教育也是就建筑論建筑(香港及歐美國家不是),表面上與建筑無關的領域很少去涉及,這也是一個讓人擔憂的問題。如何繼承和發展中國建筑的優良傳統,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建筑形式,是每一個中國建筑師都在關心的問題,似乎還得從傳統文化、哲學理念找突破口。值得提出的是,不應把有關傳統建筑與文化的所有問題都囊括在風水范疇之內,也不應該單單認為建筑文化就是風水,這是一個誤區,風水學說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部分應用,是建筑文化中的一種現象。在我們中國傳統建筑里,有關傳統文化的問題貫穿于始末。如北京城的中軸線長正好十五華里,天壇以九、地壇以六的營造數理等等。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