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鑒賞——長城篇(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0876
2022-07-06
3頁
1.58MB
1、 中國古代建筑賞析關于長城的賞析本人來自上海,沒有來過北方見過長城,聽我的爺爺說過他去過長城,還時常說:“不登長城非好漢”。之類的話,于是從小就特別向往長城,想登上長城去一覽她的風光。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的結晶。首先說的是嘉峪關。關隘,也是長城建筑體系中的一部分。關,本義為門閂,如“拔關而出”、“斬關落鎖”等。隘,指險要之地。關隘指關津要隘,一般選址在位置重要、地勢險峻之地。其次介紹的是烽燧。烽燧又稱烽火臺,是長城邊用于報警的兩種信號。在長城兩側,每隔10里或數十里易于相互瞭望的制高點上,建有烽火臺。烽燧是圓形、方形、圓錐形等不同形式的臺式建筑,由石砌2、磚砌、磚石合砌或夯土等方式筑成。守臺士卒夜間發現敵情,以火光為號叫“烽”,白天發現敵情,則燒冒煙的柴草或狼糞為號,叫“燧”。發現敵情時,“烽燧”臺臺相遞,一直傳到總烽燧臺,再由總臺飛馬馳報軍事指揮官。傳說,用狼糞燒成的煙又旺又直,遠處容易看到,所以“烽火臺”又叫“狼煙臺”。在冷兵器時代,烽燧是長城軍事通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它的軍事作用早已隕落,但它突兀于沙漠戈壁傲岸蒼涼的身影,依然在想人們詮釋著長城邊的金戈鐵馬,大漠烽煙,讓人們去捕捉當年猛士們“長城飲馬寒宵月”,為“擊狂胡”而赴死邊疆的萬丈豪情。嘉峪關位于嘉峪關市西南隅,介于祁連山、馬鬃山之間,地勢險要,是明時長城西端終點,緊扼絲綢之路3、交通咽喉。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關內有內城、甕城、羅城和城壕。關內有關,城外有城,重關重城,組成一個堅固嚴實的防御體系,為明長城最大的關隘。甕城是城門口外加筑的城。甕城一般為圓形或長方形,四周有高墻圍護,即便敵人攻入甕城,也立即陷入包圍之中,成為“甕中之鱉”。甕城也由此得名。內城城墻高11.7米,西邊長166米,東邊長154米,南北各長160米,略為梯形,面積33500多平方米。東西開兩門,東曰光化,西曰柔遠。均為三層三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筑,周環門廊,高17米,飛閣凌空,氣勢雄偉。兩門外建筑有甕城均向南開門,東曰“朝宗”,西曰“會極”。西門甕城之外有長方形重關,關門西開,門額上有“嘉峪關”4、三個雄勁大字。門前百步處有巨大石碑,上刻“天下雄關”四個大字。內城四隅均有角樓,高兩層形如碉堡,遠望堡樓林立,壁壘森嚴。南北兩面城墻上筑有敵樓,外有平行城墻,與西門甕城外之羅城南北兩端相接,并連接長城。嘉峪關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地勢天成,攻守兼備。它與附近的長城、烽燧、城壕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登上關樓,可遠眺祁連雪峰,浩瀚戈壁,大漠落日和萬里長城蜿蜒遠去的宏闊壯麗景色。 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延慶縣,因“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段。墻身高大堅固,城墻下部為條石臺基,上部采用大型城磚砌筑,內填泥土和石5、塊,頂部地面墁方磚,嵌縫密實。城墻頂筑有女墻,女墻外側筑有垛口,下方有射洞。城墻依山修筑,山勢陡峭處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墻轉角或險要處,則筑有堡壘式敵臺,城墻高度為69米,底寬6.57.5米,頂寬4.55.8米,可容五馬并馳或十人并行。女墻是指城墻頂端兩邊砌筑的矮墻。女墻在靠里一面,高約1米,起著欄桿的作用。砌在靠外一側的女墻,筑有垛口,高約兩米,每個垛口上部有一個孔,叫“瞭望口”,用來窺望來犯之敵,有的垛口下部還有一個小孔,叫“射眼”,用來射擊敵人,巧妙的是射眼稍向下傾,利于弓箭射出兼使敵箭受阻。敵臺騎墻而筑,高出城墻之外,有的兩層,有的三層,守城的士兵可居住在里面,并可儲存武器彈藥。登上6、八達嶺,極目望去,只見峰巒疊嶂,群山逶迤,長城像聳立在懸崖峭壁上的鎖關鐵鏈,將城墻、敵臺、烽燧和關隘環環相扣連接起來。這一舉世無雙的偉大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它以磅礴的氣勢,悠久的歷史,成為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驕傲,成為人類偉大力量與文明的豐碑。可是,現如今,由于時間的推移以及人們的旅游等破壞,長城已經慢慢的削減,下面的兩張圖可以清楚的表明長城的消逝。我認為,我們不管是政府還是個人都應該提高對長城消逝的警惕。據美國今日美國報道:長城經歷“緩慢而看似無害的破壞”對于上榜的十大世界遺產,報道主要是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瀕危歷史遺產名錄”,以及作家埃迪森的消失的世界:全球最不同尋常和瀕危的101個地方所著一書中,挑選出的。在對長城的描述中,該報道指出,長城的建造初衷是為了保護國民不受外敵侵犯。長城綿延4500英里,耗時長久才建造完工。聯合國將其稱之為“一個絕對的杰作”。報道筆鋒直轉指出,但是完美的東西卻沒有得到保護。這一歷史偉作正面臨著來自“現代世界”的壓力。報道稱,由于其“無法比擬”的長度,長城面臨著諸多因素影響,其中有些部分被忽視,有些部分遭到了自然侵蝕。此外,長城最著名的區段每年接待數百萬人次,因此壓力不小,也受到了磨損。連外國人都發現了長城的危機,我們難道不該好好地保護我們的地球嗎?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