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史近代部分的讀書筆記(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0909
2022-07-06
4頁
33.50KB
1、中國建筑史近代部分的讀書筆記建筑是時代的印記,攜帶著時代的信息,每一個時期建筑往往都會被一種特定的形式所控制,稍加留意就會看到這些形式的存在于它的社會環境是密切相關的,或者說是社會環境的產物,而建筑師往往只是社會環境對建筑形式產生作用過程中的一種媒介,建筑創作從來都是一種社會行為,而不會是建筑師自我表現的手段,這是建筑師的宿命,縱觀歷史任何時期社會性總是建筑的第一特性。建筑總是根植在社會的土壤中的,它與社會的科學技術、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制度、人文歷史、哲學觀點都有著千絲萬樓的聯系。社會變化了建筑就會隨之變化,而只有社會發展了建筑也才能隨之發展。因此,在社會發展未達到一定高度時,我們不要太2、極于苛求某一建筑形式的出現,而當社會變化時 ,我們也不可能阻止建筑的發展。 中國近現代建筑藝術作為中國建筑藝術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國建筑藝術的變化與發展,表明了我國建筑藝術如何從封建社會的遺產走向緊跟時代的現代化過程。不明了這個過程的背景與原因,就很難了解這一時期建筑的歷史成就與研究的價值,就很難認識到今天的建筑藝術潮流與過去的建筑藝術有什么關系。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歷經數千年,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人類的文化遺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時代是在發展的,建筑藝術也必然要隨著時代潮流變化,在繼承中有所發展。正如馬克思對希臘文化的評價那樣:“關于藝術,誰都知道,它的某些繁3、榮時代并不是與社會的一般發展相適應的,因而也不是與那構成社會組織骨干的社會物質基礎相適應的。但是,困難并不在于了解希臘藝術和史詩是與社會發展的某些形態相關聯的。困難在于了解它們還繼續供給我們以藝術的享受,而且在某些方面還作為一種標準和不可企及的規范?!?“一個大人是不能再變成一個小孩的,除非他變得孩子氣了。但是,難道小孩的天真不令人高興嗎?難道他自己不應該努力在更高的階段上把小孩的真實的本質再現出來嗎?”建筑文化遺產也是一樣,時代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只有順應時代潮流的建筑藝術才能為社會所接受。中國近現代建筑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過渡和逐漸成長的時期,對于建筑現代化的進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近4、現代時期的建筑也是一個學習西方先進建筑思想與技術的過程,是一個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過程。建筑既應該是時代的,是世界的,也應該是民族的,只有這樣,新建筑文化才可能得到不斷的發展與進步,因為它既吸收了世界優秀建筑文化的精華,又繼承了本民族的建筑特色,從而才能使中國建筑藝術緊跟世界建筑潮流,才能使建筑創作明確方向。中國近現代建筑藝術研究的歷史范疇,原則上是按照中國通史的分期,也就是說主要是研究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到20世紀末的建筑藝術成就。但是作為建筑歷史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雖然中國近代史是從1 840年開始劃線,而實際上在這個關鍵年代之前,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已很頻繁,它對中國近代建筑西化的過程,曾有5、過一定的影響,例如16世紀葡萄牙人占據澳門時期所建造的一批西式建筑;天主教在明清時期所興建的一些西式教堂;清朝初期在廣州建造的廣東十三行與十三夷館;清朝前期在圓明園的長春園中建造的一批西洋樓等等都是西方建筑藝術東漸的佐證,也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建筑藝術的濫觴。因此在研究中國近代建筑藝術時,上溯這一批最初的源頭也不是沒有意義的。在現代建筑的概念上,我們暫且以194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為分水嶺。當然,有些人會強調應該以1919年的“五四”運動為分界線;也有人會認為中國在20世紀30年代已出現過現代建筑藝術思潮和現代建筑作品,把它的分界劃在1949年豈不是明顯有違事實?我們認為這里6、所討論的近現代建筑藝術主要還是作為時間概念來考慮的,并未強調政治因素與建筑風格的因素,因此,爭論這個分界線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只要能把社會背景說明清楚,把各階段建筑思潮與風格的活動分析全面。對于了解該時期的建筑概念來說仍然會是完整的。中國近現代建筑已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風雨洗禮,對先進的西方建筑方式逐漸從移植、吸收,走到了融合的境地,也可以說是從照搬、模仿到借鑒與結合中國特點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在這一漫長的歲月中,有關城市建設與規劃、建筑類型、建筑設計方式、建筑風格、建筑技術、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設備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的革命,這一革命使整個中國建筑逐步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由于現代城市功能的復雜7、,新的城市規劃已應運而生,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項目也以驚人的速度在不斷地呈現。新的建筑類型更是今非昔比,高層建筑、大跨度建筑、新型住宅區、劇院、醫院、機場、車站都成了新時代的標志。為了適應新建筑類型設計的需要,一批新型建筑師誕生了,他們成為新建筑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與此同時,現代化的建筑教育也出現了,它成為培養建筑師的搖籃。新建筑材料與新技術的出現更是為新建筑的發展提供了保證,它使人們對建筑的各種需求逐步得以實現。所有這些歷史經驗對于今天的創作都是有益的。我們今天大部分大城市基本上都是在近代時期奠定的基礎,例如上海、南京、廣州、武漢、大連、天津、哈爾濱、青島等,它們的城市分區、道路骨架、建筑風格都是8、在當時逐漸形成的,它們的歷史經驗對現在的城市建設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歷史是一面鏡子,近現代的這面鏡子距離我們的生活最近,也最現實,了解這段時期建筑藝術的經驗與教訓,無疑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有所教益。上海的國際飯店是老上海的標志,在新建筑的建設中,注意與原有建筑環境的協調也是每個建筑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再如中山陵的建設,它已成為一個時代的里程碑,它的規劃設計、建筑形式與因地制宜的設計手法,都為大型紀念性建筑的設計做出了榜樣。就20世紀后半葉的建筑而言,國內許多標志性建筑及先后流行的思潮也是非常需要總結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推陳出新,找出差距,繼續趕上世界潮流,如若固步自封,不求上進,必然會受到歷史9、的唾棄。例如北京國家大劇院的國際競賽就向我們昭示了推陳出新的重要性;又如上海的金茂大廈、浦東國際機場、上海大劇院都被外國設計單位奪標,這不也在敲響警鐘,促使我們好好反思。歷史的經驗是值得我們總結與借鑒的,尤其是近現代建筑的經驗教訓更是不可忽視。它會直接影響我們今后的建筑設計質量,因此,認真分析近現代建筑藝術的成就及其不足,對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技術價值給予恰當的綜合評價,這對于鞭策我們正確對待繼承與革新是非常有意義的。近現代建筑時期是傳統建筑向建筑現代化過渡的時期,特別是建筑生產方式與建筑設計思潮的轉變尤為明顯。這些建筑設計思潮像幽靈一樣困惑著建筑師的頭腦,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流行的思潮中10、徜佯著:回顧20世紀30年代建筑的復古思潮與現代建筑思潮的共存,這和當代建筑多元化思潮的現象是多么的相似。過去提倡的新民族形式與今天主張的地域性建筑思想和新鄉土建筑風格如出一轍。再聯系到上世紀30年代的新民族形式建筑,也可以說是當時建筑師的一種創新,是在探索著現代化與民族化結合的道路。他們的經驗與局限同樣值得我們引為鑒戒。近現代建筑藝術從某種意義上看,可以說都是當時建筑設計思潮的寫照,19世紀后半到20世紀初傳入的西方古典建筑形式正是當時西方流行的古典復興思潮的反映。同時,這種思潮的理論基礎正是學院派的建筑教育,盡管它在方向上是歷史主義的,但它的教育方法與設計技術都是科學的、先進的,它為中國建11、筑的創作輸入了新的血液。在20世紀2030年代出現的國粹式建筑思潮中,不能只看到它形式上復古的一面,而且也應該看到這時的設計手法與建筑技術都已有了本質的改進,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重復歷史 20世紀50年代再次提倡的“社會主義內容與民族形式”口號,不能不說是在某種程度上的歷史重演。研究這一現象的原因確實非常復雜,它涉及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政治思想的影響,忽略了這些條件而就事論事地研究理論是很難說清楚的。建筑藝術思潮在不同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給近現代的建筑藝術以公正的歷史評價,才能給予特定時期的建筑藝術成果應有的歷史地位。沒有歷史觀點的評價是不客觀的,也是虛無主義的。建筑藝12、術從來就是一個社會和時代的象征,它的興盛衰亡充分反映了一個社會經濟、技術和文化的水平。以北京為例,1959年的十大工程可以說是新中國建國后第一個十年的里程碑;北京機場、鐵路西客站、長城飯店、王府飯店則成了20世紀末的代表作品;而國家大劇院、奧體中心、中央電視臺新樓的這些方案則可能標志著未來建筑的新趨向。如果說早期的十大建筑還有傳統保守的印記,那么世紀末的一批建筑則明顯反映了改革開放后多元共存的局面,而最新的一批建筑則更是預示著追逐時代新潮流的特點。但是,上述的標志性建筑畢竟是少數,建筑作為人們生活的基本物質手段之一,它任務主要還是貼近廣大群眾,因此,絕大部分建筑仍然是需要大眾化的,這也正是建筑13、師應盡的責任。同時,建筑師也應該從過去的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不斷提高,創造有中國特色的新建筑。那種一味追逐西方新奇思潮的趨向很值得商榷。近現代建筑作為建筑文化遺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現實意義與價值是不容忽視的。這些遺產不僅有繼續使用的價值,而且可以被重新利用而獲得更高的價值。北京王府井北面八面槽地區的天主教東堂,在經過環境整修后,它已成了這一商業鬧市區中不可多得的一塊市民休閑場所,同時也使整個環境增加了豐富的景觀。因此,在城市改造中,有選擇地保護一批近現代優秀的建筑文化遺產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那種把新舊建筑看成不可調和的矛盾,完全沒有必要,而且在認識上也是片面的。同時14、,在保護和利用過去建筑文化遺產中所遇到的矛盾,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解決方法。澳門主要市區的大西洋銀行總部老建筑,原建于1925年,在1995年改造時,就保留了沿街的二層葡萄牙古典式的外廊立面,其余部分拆除后新建了一幢高層的玻璃幕墻式的新建筑,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為新舊建筑結合創造了可喜的經驗,得到了廣大業內人士的贊賞。除此之外,有些近現代建筑甚至還可以成為一座城市或一個地區的標志,其重要性是任何其他建筑所無法替代的,因而,保護好這些建筑遺產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澳門大三巴牌坊,它原是圣保祿教堂,在19世紀被焚毀后,只保留了現存的一片石砌外立面,雖然早已失去了使用價值,但是它造型優美、氣勢宏大、石雕精湛,因此具有非凡的景觀價值、藝術價值、象征價值與歷史價值,成為澳門的標志。凡此種種,都可說明認真保護和利用好優秀的近現代建筑文化遺產不僅是建筑師應盡的職責,而且也是城市有關部門應有的共識。否則,單純為了城市更新而不加區分地大量拆除舊建筑,不僅是不經濟的,而且也會造成對建筑文化遺產的破壞,甚至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今天我們整理分析與總結評價近現代建筑藝術,絕不是僅僅為歷史研究而研究,更重要的是,為了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尋找有益的手法與優秀的藝術遺產,并對它們進行評價,給予它們以應有的歷史地位。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14
10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1
72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4
19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