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史要點(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0913
2022-07-06
5頁
394.37KB
1、 工人出身的匠師 魯班春秋戰國時期; 李春隋朝 趙州橋; 建筑工程的管理官員 楊延成漢長安城、未央宮 李沖北魏洛陽 宇文愷隋大興城、東都洛陽 閻立德、閻立本唐朝 郭忠恕宋朝 崇文院、三館、秘閣 喻浩宋朝 汴京城的開寶寺塔 李誡宋朝 營造法式 阮安明朝 北京城規劃 蒯祥 楊青 蔡信 徐杲清朝 故宮 雷氏家族清朝 圓明三園、玉泉山、香山離宮、熱河行宮、三海、昌嶺、惠陵等(1)木結構的優點 取材方便木材易于加工,利用工具即可完成砍伐、開 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 適應性強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檁、枋等構件形成框架來承受屋面、樓面的荷載以及風力、地震力的,墻并不承重,只起圍蔽、分隔和穩定柱子的作用。使用2、的靈活性大,適應性強。 有較強的抗震性能木構架的組成采用榫卯結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節點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動性,整個木構架在消減地震力的破壞方面具備很大的潛力。 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比石料快,使用了類似今天的建筑模數制的方法,各種木構件的式樣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對各種木構件同時加工,制成后再組合拼裝。 便于修繕、搬遷榫卯節點有可卸性,替換某種構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遷,都比較容易做到。(2)發展的歷史原因 由于木結構的壽命有限,這就是中國比歐洲較少存在年代久遠的建筑物的一個主要原因。 自然環境、地理因素等客觀條件并不是使用和發展木結構的基本原因。 社會制度和生產力也不是決定在房屋建筑上使用木結構3、的因素。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同樣可以調動十分龐大的勞動力。 在建筑上,中國很早就同時懂得使用磚石結構,而且在技術上有過很大的成就 中國建筑之所以長期采用木框架混合結構主要原因就是一直都被確認為最合理的構造方式,是一種經過選擇和考驗而建立起來的技術標準。 不同的歷史和社會條件產生不同的價值觀念,由此產生不同的建筑態度、不同的對技術方案選擇的標準。(4)單體建筑的構成 構成的特點簡明、真實、有機 構造的特點平面、結構、造型的不可分割 建筑形態的統一性與豐富性(5)建筑群的組合 群體布局的特點 庭院圍合方式第二章1、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模式l 新建城市 先秦時期的諸侯城與王城l 依靠舊城建設新城隋朝大興城4、元大都l 在舊城基礎上擴建南京城、北京城2、中國古代城市的三個基本要素l 統治機構(宮廷、官署)、手工業和商業區、居民區3、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發展的四個階段l 城市初生期l 里坊制確立期l 里坊制興盛期l 開放式街市期第四章(重點)1、古代宮殿建筑發展的四個階段l “茅茨土階”的原始階段。l 盛行高臺建筑的階段l 宏偉的前殿和宮苑結合的階段l 縱向布置“三朝”的階段。2、宮殿建筑計劃總結的模式及古代主要都城中宮殿的布局特點l 歷代宮殿建筑計劃總結起來于是就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在中軸線排列建筑的“周制”;一種就是兩宮分立的“秦制”或“漢制”。l 周六宮六寢對稱布局;三朝制l 秦高臺建筑;寫仿宮室;5、兩宮分立l 漢由需要而發展,多個離宮l 北魏綜合式的皇宮布局前市后朝l 隋唐橫向矩形三朝與兩宮的合體l 宋前三朝;后三朝l 元明清中軸對稱布局;皇宮與城市相呼應,成為整體;城市以宮城為主而組織3、壇廟出現的時期l 舊石器時代后期4、壇廟的類型l 祭祀自然神l 祭祀祖先l 祭祀先賢5、各朝陵墓的發展與明代陵墓的特點l 周厚葬之風隨奴隸社會的發展而興起,周禮像制定房屋建筑一樣按照等級來規定陵墓的規模和形式。l 秦活人殉葬較少,改用“俑”代替。l 漢墳墓按照一定的制式,墓內開始建立墓室。l 魏晉南北朝 一反“厚葬”之風,佛塔盛行。l 唐規模巨大的皇陵,皇陵由地宮與上宮組成。l 明清陵墓建筑發展推往至6、建筑藝術的高度,陵區的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完美配合。(三)佛教寺院的形態1)漢代:以塔為中心的庭院,塔院東漢洛陽白馬寺2)南北朝;講堂與佛殿的出現前塔后殿(堂)-北魏洛陽永寧寺佛寺建立的方式佛寺功能的發展建筑成分總體布局3)唐代:A、設置別院B、塔的地位進一步降低以佛殿為中心,佛塔分置兩側甚至別院C、新的建筑類型:佛閣,鐘樓與經藏D、禪密二宗的影響4)宋代:以殿閣為主的寺廟形制基本定型5)明清:形成標準的寺廟形制2佛教寺院的實例的名稱與朝代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唐)河北正定隆興寺(宋)天津薊縣獨樂寺(遼)山西大同善化寺(遼金)西藏布達拉宮(清)河北承德外八廟(清)3、佛塔的主要類型l 大乘佛教的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喇嘛塔和金剛寶座塔1、大木作與小木作的構成內容2、大木作的主要部件名稱與位置3、清式彩畫種類l 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4、構造體系的構成部分l 屋頂、屋身、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