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中的政治寓意(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0925
2022-07-06
5頁
24.23KB
1、中國古代建筑中的政治寓意(哲學 王毅博 201011021007)摘要:自周朝禮制建立之后,禮制對建筑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統治者將政治意圖滲透到建筑中,使中國古代建筑成為統治階級宣揚等級制度,彰顯統治地位的工具。這一方面使中國古代建筑得到了巨大發展,建設了許多世界聞名的偉大建筑,如故宮、頤和園等但是,另一方面,政治色彩在建筑中的過分彰顯,也限制了中國古典建筑的自由發展。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筑 等級制度 禮制上古時代,建筑只是我們祖先的棲息之所,只有居住的功能。周易系辭中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異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韓非子王蠹中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蛇,有圣2、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樂之,使王天下,號有巢氏”。禮記禮運中說:“以前,現代君王沒有宮殿房屋,冬天就住在用土營造的窟穴里,夏天就住在用柴草搭建的窠巢中。那時,還不知用火,只能生吃草木的果實和鳥獸的肉,喝鳥獸的血,連毛也吃下去。也沒有麻和絲,穿的是鳥羽和獸皮。后世有圣人出現,然后才知道用火的熱力,用模子燒紙金屬,調和泥土燒制陶器磚瓦,用來建造臺、榭、宮室和門窗。”這些都說明,上古時代的建筑沒有鮮明的等級特征。公元前21世紀以前,舜建立政權,他分封22人掌管國家的各種事物,提倡禮樂治民。自夏朝到周朝的一千年間,奴隸主階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統治制度,也就是“禮”制。“禮”制的出現伴隨著產生了進3、行禮制活動的場所,于是就出現了以祭祀為本位的禮制建筑,建筑開始呈現出鮮明的等級特色。禮制建筑的政治色彩禮制建筑的類型大體可分為壇、廟、宗祠;明堂;陵墓;朝堂、闕,華表,牌坊等五類。由于祭祀在古代被列為立國治人之本,排在國家大事的首列,因此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的壇,祭祀圣賢的廟,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在禮制建筑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禮制建筑中的等級特征非常明顯,如禮記禮器關于宗廟制度的記載:“天子有七所宗廟,其中有三所昭廟,三所穆廟,加上太祖之廟共齊廟。諸侯有無所宗廟,其中有兩所昭廟,兩所穆廟,加上太祖之廟,共五廟。大夫三所宗廟,一所昭廟,一所穆廟,加上太祖之廟,共三廟。士只有一廟,庶人無廟。”不僅廟4、堂的建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連廟堂的顏色也有嚴格的規定。按照禮,“天子及諸侯的廟堂柱子漆黑色,墻壁刷白色,大夫廟的柱子漆青色,士的柱子漆黃色。”“天子廟堂的椽子要經過砍削和打磨,還要在上面嵌加細石,諸侯廟堂的椽子只經過砍削和打磨,大夫的椽子只經過砍削,士的椽子只能砍去木頭的根須”。“明堂”本來是天子召見諸侯、進行祭祀活動的禮儀場所,后來衍生成了諸多禮制功能的綜合體。作為皇家的禮儀場所,必然要體現出森嚴的等級,這樣才能維護統治者的權威。據逸周書明堂解第五十五的解釋,“明堂”是周公所建,目的是為明諸侯之尊卑,所以在“明堂”朝見諸侯。明堂的式樣為“明堂方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階廣六尺三寸。室居中方百尺,5、室中方六十尺,戶高八尺,廣四尺。東應門,南庫門,西皋門,北雉門。東方曰青陽,南方曰明堂,西方曰總章,北方曰玄堂,中央曰太廟。左為左介,右為右介。”天子于明堂朝見諸侯時,各人的站位為:“天子之位,負斧依,南面立。率公卿士,侍于左右。三公之位,中階之前。北面東上,諸侯之位。西階之西,東面北上,諸子之位。門內之東,北面東上,諸男之位。門內之西,北面東上,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八蠻之國。南門之外,北面東上,六戎之國。西門之外,難免南上,五狄之國。北門之外,難免東上,四塞九采之國。世告至者,應門之外,北而東上,宗周明堂之位也。”中國古代建筑的等級特征并不僅僅體現在禮制建筑之上,伴隨著儒家“禮制”6、文化的確立,等級特征也滲透到了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筑之中。實用性建筑的政治色彩 1、城市、聚落的等級和城市內部各個區域之間的等級春秋典中對城市的等級就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城)天子九里,公七里,侯五里,子男三里”。其它典籍中也有類似記載。城市之中,不同的居住區也有不同的等級規定。皇城位于最重要的位置,旁邊是貴族區,色彩鮮明,建筑精美,然后圍著的是灰暗,低矮的平民區,充分烘托出帝王的尊貴地位。這也體現了吳越春秋中“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民”的都城建設思想。城市內部的各個區域也有著明確的等級,如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這里所說7、的是周朝的國都鎬京,它是一座方形的城,即方方九里之城。其總體布局為城的每面有3個城門,即都城12門。有南北向的街道9條,東西向的街道9條,即九經九緯。也就是說,通向每個城門的有3條平行的街道,構成左出右入,車從中央的街道格局。經涂9軌,指經緯之途皆“容方九軌,軌謂轍廣凡八尺積七十二尺,則此涂十二步也”。一步按1.4米計,則每條街道的寬度為16米左右,也是相當寬暢的。左祖右社,指祖廟建在東邊,社稷壇建在西邊,左右對稱。面朝后市,指朝廷要建在王宮南面,或指宮殿大門向南,市場要建在王宮北面,即朝廷在前,市場在后。市朝一夫,指市場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東西、南北各長140米左右。鎬京的規劃設計完8、全合乎禮制,對后世城市的建設影響很大,按照城市各個區域的功能區分等級,劃定區域。2、單體建筑的等級對于單體建筑的營造,等級制度具體體現在間架、屋頂、臺基和構架做法上。明會典中有記載:“公侯,前廳七間或五間,中堂七間,后堂七間;一品官、二品官,廳堂五間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廳堂三間七架。”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間”指的是房屋的寬度,兩根立柱中間算是一間,間數越多,面寬越大;“架”指的是房屋的深度,架數越多,房屋越深。這是對單體建筑的平面和體量的限定。又比如臺基制度,禮記中記載:“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這里的“堂”就是指“臺基”。這說明堂得高度很早就列9、入了等級限定。臺基中衍生出一種高等級的須彌座臺基,用于宮殿、壇廟、陵墓和寺廟等高等級的建筑。須彌座臺基又分為一重、二重、三重的區別,用以在高等級建筑之間做進一步的區分。屋頂的等級限制十分嚴格, 從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廡殿、歇山、攢尖、懸山、到最低等級的硬山頂,形成了完整的等級系列,對于不同建筑的等級面貌,起到了十分觸目的標志作用。結構形式和構造做法也被納入等級的限定,在宋營造法式中主要表現在殿堂結構與廳堂結構的區分,即殿堂、廳堂、余屋、亭榭四類,殿堂等級最高,廳堂、余屋依次減低;它們在規模大小、質量高低和結構形式上都有區別。在清工程作法中,主要表現在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的區別,把這兩種做法作為建10、筑等級差別的宏觀標,然后在大式做法中再細分等次;這兩種做法不僅在間架、屋頂上有明確限定,而且在出廊形制、斗拱有無、才分規格和具體的構造上也有一系列的區別。另外還有建筑的顏色,自唐代開始,建筑的顏色開始出現了嚴格等級的區分,黃色成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宮寺院用用黃、紅色調,紅、青、藍等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統治階級開始用建筑物的色彩來區分等級。3、民居體現的等級(以北京四合院為例)北京的四合院是華北地區的典型住宅,在這種住宅中,其布局的依據是封建等級意識和宗法制度。住宅區別內外,強調尊卑有序,講究左右對稱,并且對外隔絕,自成天地。四合院中,“北屋為尊,兩廂次之,倒座為賓,雜屋為11、附”內宅中位置最為顯赫的是正房,房屋的開間進深都很大,臺基較高,是老一代的老爺和太太居住的地方;堂屋為家人起居和招待親戚和年節祭祖的地方;臥室在堂屋的兩側,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室為尊,為正室居住的地方,西側為卑,為偏方居住。東西廂房開間進深較小,是晚輩居住的地方。后院又是一層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較為矮小的房屋,是傭人居住的地方或者是雜物、庫房。進大門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屋子,叫做倒座,通常是客人居住的地方或是男仆居住的地方。在這種建筑結構下,長輩和晚輩的住房有著鮮明的區別,“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以及“男尊女卑”的性別觀念體現的淋漓盡致。古代中國是一個禮制社會,建筑的倫理化、等12、級化成為了建筑設計所追求的目標,反過來,其效應又因建筑的禮制化而加強。二者互為因果,就促使禮制化和等級化成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鮮明特色之一。建筑的禮制化等級化也存在著很多弊端,中國古代城市的街道橫平豎直、整齊劃一,城市的環境空間缺乏變化,建筑的色彩也受到限制,除了皇室的房屋以外,百姓不允許用顏色裝飾屋子。整個城市的街區巷道全是一片灰暗的色彩。城市的生活空間除了集中在幾處市之外,老百姓只能在自家院子里活動,別無他處公共場所,難得尋到街區廣場。此外,建筑的等級化還導致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形制化和高度的程式化,不同類型的建筑突出的不是它的功能特色,而是等級形制。凡是同一等級的建筑就要用同一種形制。如太和殿13、乾清宮、太廟正殿和明長陵祾恩殿,雖然建筑的性質各異,但基于都是最高形制,用的都是重檐廡殿頂。嚴密的等級制度,把建筑的布局、規模組成、間架、屋頂做法,以致細部裝飾都納入等級的限定,形成了固定的形制,這種形制長期流傳,使得建筑單體以及庭院整體越來越趨向于固定的模式,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古典建筑的高度等級化禁錮了其向更高更多元化方向的發展。1 肖桐. 禮制對建筑文化的影響J. 建筑經濟, 1994,(10)2 莊雪芳,劉虹. 中國古代建筑等級制度初探J. 大眾科技, 2005,(07) .3 王芷蘭. 禮制文化與中國古代房屋建筑J. 廣東科技, 2006,(03) .4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 王魯民.中國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