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點(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0926
2022-07-06
4頁
17.50KB
1、中國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點中國古代建筑尤其是年代久遠的實物,目前保存下來的很少。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宮殿建筑如今大都蕩然無存。相比之下,古代的陵墓建筑因為多為磚石結構,且埋藏于地下,反倒基本保留下來。據(jù)統(tǒng)計,至今地面有跡可循,年代可以確認的帝王陵墓有100多座,其數(shù)量之多,技藝之高,享譽中外。在這類建筑中,除了陵寢本身外,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雕刻、繪畫和碑帖文字,它們與建筑融合在一起,不僅成為中國古代建筑中一份豐富的遺產(chǎn),也形成為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一)陵墓形制的發(fā)展階段1.方上秦漢根據(jù)考古學家的發(fā)掘,早在夏商時期我國就出現(xiàn)了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君王陵墓區(qū)。這時帝王陵寢的陵區(qū)規(guī)劃、陵園建筑、陵墓形制以2、及隨葬制度已經(jīng)初具雛形,經(jīng)過2000余年的發(fā)展,到秦漢時期基本定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動用70多萬苦力,前后耗時38年,斥巨資修建了始皇陵。秦始皇陵封土采用方上形制,頂部平坦,原高約115米,現(xiàn)存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陵體四周筑有兩層城垣,內(nèi)城四周共長2525米,外城周長6294米。始皇陵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封建社會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國古代陵寢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根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這座陵墓“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目前,秦始皇3、陵尚未開掘,文獻記載始終是一個謎。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發(fā)掘了始皇陵兵馬俑坑。這些威武雄壯的“御林軍”氣魄宏大,陣勢宏偉,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不僅是震驚中外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同時也是馳名中外的古代文化遺產(chǎn)。漢承秦制,墓室深埋地下,累土為方錐形去其上部,作為陵體,形狀酷似覆斗。陵園前開始出現(xiàn)神道,兩側建有石雕刻和石建筑。漢代帝王陵墓以武帝茂陵規(guī)模最大,冢高46.5米,周長240米。漢代陵墓是保留至今的唯一一種漢代建筑類型,出土的畫像磚、畫像石以及明器,為今人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大量形象資料。2.以山為陵隋唐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時期,在陵墓建造上比前代更加追求陵冢的高大。為了4、顯示雄偉壯觀,防止盜墓和水土流失,唐太宗開創(chuàng)了以山為陵的先河,選擇有氣勢的山脈為陵體,開鑿墓室。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建筑方形陵墻圍繞,四面建門,門外立石獅,四角建角樓,神道順地勢向南延伸,兩側的石人石獅比前代增多。這種利用天然山勢環(huán)境,加以人工規(guī)劃而建成的龐大陵區(qū),確實更能體現(xiàn)出封建帝王唯我獨尊的心理取向和一統(tǒng)華夏的強大意志。3.寶城寶頂明清明十三陵是一個龐大的皇陵區(qū),位于北京昌平縣以北的天壽山南麓。除朱元璋的孝陵和代宗景泰陵以外(葬于北京西的金山口諸王墓地),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都在這里。朱元璋開啟了有明一代的統(tǒng)治,其孝陵的封土形式及布局也成了明清兩朝皇陵的標準格式。孝陵沒有模仿唐代的以山為5、陵,而是采取“寶城寶頂”的建制,既威嚴肅穆,又防止雨水沖刷,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陵墓前有長長的神道,神道上依次排列著大金門、石碑、石柱、文臣及武臣,直到欞星門。進門過金水橋到達陵墓中心區(qū),在由南至北的中軸線上分布著大紅門、祾恩門、祾恩殿、方城明樓、寶城。十三陵延續(xù)這種建制,集中建造在一起,各陵既各自獨立,又有共同的入口和共同的神道,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既完整又有氣勢的皇陵區(qū)。目前,除萬歷皇帝的定陵于1956年發(fā)掘以外,明朝皇陵都沒有發(fā)掘。清朝皇陵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qū)。入關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沈陽建造了福陵和昭陵。入關后,在河北遵化縣建造了清東陵,葬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五帝及其后妃,在河北易6、縣建造了清西陵,葬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帝及其后妃。這兩座陵區(qū)承襲明制,各陵既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陵區(qū)擁有共同的神道,有隆恩門、隆恩殿、明樓、寶頂?shù)纫幌盗械孛娼ㄖ?,地宮深埋寶頂之下。清代陵墓與前代不同之處是開始為皇后另建陵墓,慈禧太后的普陀裕定東陵,無論在建筑材料的選用上,裝飾的精美程度上,還是裝飾主題的寓意上,既超過了作為皇后應該享用的標準,也超過了一般的皇帝陵墓,確實是她生前窮奢極欲和權傾朝野的真實人生寫照。(二)陵墓建筑的文化內(nèi)涵1.事死如生走入帝王陵墓的地宮,仿佛就置身于帝王的宮殿。地宮雖然深埋地下,是帝王以及后妃百年之后的居住場所,然而受“事死如生”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生者要按照死者生前的7、生活居住情形為死者安排冥間的一切。地宮的建制模仿宮殿,大部分墓室明顯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邊相當于堂,后邊相當于室,用來放置棺木。如明神宗定陵地宮的墓室由5個高大的拱券石室組成,分為前殿、中殿、后殿和東西配殿。后殿相當于室,中殿相當于堂,前殿相當于庭,兩個配殿相當于房和廂。帝陵神道兩側的石像生象征著朝中位列兩側的文武大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寶座上的古代帝王憧憬著自己的政權統(tǒng)治與日月同輝,希望在冥間繼續(xù)生前豪華的生活,威嚴浩大的地宮及其內(nèi)部種類繁多的明器和價值連城的隨葬品都是這種思想的見證。2.厚葬之風盛行古代中國是一個禮制盛行的國家。守孝、祭祖是中國儒家禮俗中的頭等大事。“何8、謂孝”?“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厚葬是表示生者對死者忠孝的一種重要方式。厚葬以明孝,通過埋葬死者來規(guī)范生者的行為舉止,強化忠孝等級和倫理觀念。歷史上很多明君如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等都提倡薄葬,但在整個古代社會厚葬的風氣始終都很濃厚。這種傳統(tǒng)甚至延續(xù)到當今社會,這與中國幾千年的禮制傳統(tǒng)不無關系。這種風氣為我國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建筑遺產(chǎn)與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同時也引來了持續(xù)不斷的盜墓之風。眾多陵墓在不同時期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壞,有的甚至遭到致命的洗劫,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失,為后人了解消逝的歷史建筑文化與工藝藝術設置了障礙。3.深受堪輿學說影響中國古代社會,帝王非常重視9、自己的陵墓選址??拜泴W說民間稱為風水學說,對陵墓地址的選擇影響重大。這種學說認為,選擇好地,則子孫蔭福,選擇壞地,則禍患無窮。葬書中提出:“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边x擇陰宅最理想的環(huán)境是背靠祖山,前景開壙,有流水自山間流來,呈曲折繞前方而去,朝向是坐北向南,形成一個四周有山環(huán)抱、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良好環(huán)境。目前已知的陵墓建筑除北宋位于河南鞏縣的陵墓以外,大多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4.具有鮮明的等級性同宮殿一樣,古代陵墓建筑也是重要的政治性建筑,具有鮮明的等級性。陵墓的方方面面都印上了等級制的痕跡。社會等級不同,死后使用葬具的規(guī)格差別很大。根據(jù)禮記記載,“天子之棺四重,諸公三重,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不得僭越。陵丘形狀也有具體規(guī)定,比如秦漢時期,只有帝王才能用方形墳丘,一般貴族官員只能用圓錐形墳丘。石像生的數(shù)量也有規(guī)定。三品以上的官員可制石人、石羊、石虎各兩件,四五品官員只能制石人、石羊各兩件,六品以下則不得制。相比之下,皇帝陵墓的石像生一般都在10對以上。唐朝帝王陵園中的石像生初具規(guī)模,如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中,神道長3公里,兩側整齊排列的石像生有朱翟1對,石馬及牽馬人5對,石人10對,石獅1對,充分顯示了帝王的威嚴與權勢。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