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藝術的欣賞(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1012
2022-07-06
4頁
25.19KB
1、中外建筑藝術賞析摘要:本文通過賞析中外代表性古建筑,了解不同國家建筑藝術都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在加深對傳統建筑藝術認識的同時,保護、維修好這些文物古建筑,使古建筑和現代建筑能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對引領現代建筑藝術的發展起到一種啟發作用。關鍵詞:建筑藝術建筑文化木結構石材結構建筑保護建筑可以算是離我們距離最近的藝術了。不同的國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藝術,它是形成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筑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一樣,它主要通過視覺給人以美的感受。同時,建筑藝術也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建筑藝術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中外建筑2、藝術都與它所處的歷史時代、地理氣候、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同時受到材料、結構、施工技術等方面的制約。中國建筑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筑,外國建筑體系是以石材結構為特色的獨立建筑,屬于磚石結構系統,中外建筑體系在城市規劃、建筑組群、單體建筑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近現代中外建筑藝術,都在繼承優秀傳統和吸收當今世界上建筑藝術長處的實踐中,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建筑藝術的產生大約在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后,中國原始建筑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許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遺跡。發現于內蒙古赤峰敖漢旗的興隆洼遺址是距今八千年的原始部落,這里發掘出3、半穴居房址一百七十余座,被譽為“華夏第一村”。而南方古文化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遺址的發掘而引人注目這里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干闌式建筑遺存,在石制、骨制、木制工具的條件下,己能采用榫卯結構,并已具備多種榫卯類別。這表明早在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和杭州灣地區的木結構已經達到驚人的技術水平,這一時期的原始建筑是中國土木相結合的建筑體系發展的技術淵源。夏代和商代是這一建筑體系的萌芽期,兩代不僅出現了壁壘森嚴的城市和建在旁土臺上的大殿,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空間構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材為主材料,注重結構設計,以大屋頂為特征,利用斗拱結構和支柱來分散屋頂壓力,結構優良,抗震性極好。中國古代木構架的結4、構體系到東漢時期已經明確形成臺梁式和穿斗式兩種基本形式,南方許多地區經常采用臺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在唐朝以屋架層、鋪作層、柱網層的組合為特征的結構復雜的殿堂形構架非常盛行,木構架建筑體系可以說在唐代已經達到成熟階段。中國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別的也是最具特色結構構件是斗栱,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化,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它擴大了柱頭支座的受力面積,增加了支點,減少了梁的彎矩和剪力,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在唐宋及以前的木構架中,斗拱的結構作用十分明顯,到了明清時期,由于官式建筑普遍以磚墻代替土墻,墻體防水性能好,已不需要過大的挑檐,斗拱的結構作用逐漸簡化,斗拱的數量也由少5、變多,它已經成為裝飾性和等級標志的象征了,古代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宮殿建筑則是其中最瑰麗的奇葩。以北京故宮為代表是典型木制宮殿建筑群,不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形式上,它們都顯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西方的建筑包括東方的印度建筑在現代建筑未產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磚石為主要建筑材料來建造的,屬于磚石結構體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羅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頭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藝術與法老的絕對權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對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關系,埃及人確信,人死后將到另一個永恒的世界去生活,6、現實世界不過是一個暫短的過度,只要保存好尸體讓靈魂有所歸宿,修建一個永恒的棲身之地陵墓,才能讓法老順利升天,所以陵墓成為古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期陵墓是用“泥坯磚”來建造,后來為了防止陵墓被盜掘,開始采用更具永久性的石頭建造,古埃及陵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的造型,它由原來的梯字形演化到我們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型經過了漫長的過程,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簡單,但內部卻充滿著神秘,這種內容與形式的矛盾讓金字塔更具精神上的魅力。古希臘的建筑以神廟為代表,最初的神廟是長方形帶柱廊的木建筑,到公元前七世紀圍柱式的石建筑才成為希臘建筑的主要形式,希臘神廟建筑的基座、柱子、檐部之間的關系都有定型的做法,這7、種梁柱結構體系叫做柱式,古典柱式是希臘建筑的精髓,以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為代表,為西方古典柱式奠定了基礎,并對歐美建筑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古羅馬在公元前一世紀末屋大維統治時期,羅馬出現了一系列的偉大建筑,以萬神廟和斗獸場的建筑為代表,展現了古羅馬建筑技術的巨大進步,由于新技術(拱門、拱頂)和新材料(混凝土)的應用,羅馬人在運用空間方面有了新的創造,可以說劵栱技術是羅馬建筑的最大特色,為實現開敞的室內空間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建筑、古羅馬的萬神廟、斗獸場、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和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等等,無一不是用石材筑成。中西方建筑藝術的差異除了在材料、造型8、空間布局存在著差異,而且體現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裝飾上的差異,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同時增加美感,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中國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較濃重,相比起來,南方的園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宮和蘇州園林分別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國古建筑構建所采用的顏色很多情況下取決于居住者的等級,比如皇宮,寺廟,多用黃色,紅色,而官員府第或園林建筑用藍色,綠色較多。在清代,黃色是9、最尊貴的,明黃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宮或寺廟才能實用,官員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則就是欺君之罪。皇宮建筑中的彩畫也是黃色或貼金的居多。盡管如此,在皇宮內部建筑也具有不同的等級,大體上可以根據檐的形式,吻獸的數量,顏色等來區分,比如重檐比單檐的高貴,黃色比其它顏色高貴,吻獸數量越多越高貴。在西方古建筑中色彩的運用相對簡單一些,從外部色彩上看,色彩相對單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紀以后的古建筑中,特別是教堂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頂外部帶有黃色、橙色、紅色、綠色、等色彩的變化。西方古建筑非常重視建筑內部的裝飾,基本上以壁畫為主,而壁畫內容多以圣經故事作為主要題材,多用油彩進行描繪10、,經過特殊處理,持久性能較好,在西方建筑當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中西建筑文化所形成的不同風格,必然會融入、體現文化在形成淵源與緣由、發展邏輯和空間、構建理念與目的等方面的差異。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從根本上應理解為中西文化傳統的不同。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文化重科學與宗教,同時西方文化重視不同時代的獨特精神,凸顯各種流派的個性特質。西方建筑在發展的過程中,是不斷求新求變,并用科學的理念進行分析演進,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劵、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式建筑的尖劵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專研,勇于創新的精神。中國文化重融合、統攝,講究并存與一體性,中國的建筑是11、相對保守的,據文獻資料記載,中國木建筑的形式和所用的材料三千年不變,這與中國封建社會經歷的時間較長、崇尚內斂、同時也與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盛產木材有一定的關系。中西豐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蘊涵的建筑特色、藝術形式、發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異,都能從中西方遺留下來的歷代建筑物反映出來,從我們今天的角度看,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的古建筑藝術都有它自己的獨特藝術價值,都是人類建筑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時代,保護、維修好這些文物古建筑,恢復歷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現代建筑能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繼承、弘揚傳統建筑文化最基礎的工作,在當今變得十分重要。在中國特別是近12、幾年的古建筑保護工作過程中,成績是顯著的,已經逐漸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在保護古建筑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對古建筑的價值缺乏深刻的認識,沒有擺正城市開發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的關系。隨著我國現代化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和發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為城市建設而破壞古建筑的現象,在我國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正在逐步消失,而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千城一面的現象卻不斷涌起,致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幾乎喪失殆盡。其次還沒有真正確立起符合中國實際的古建筑保護維修理論與實踐體系,在許多有一定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繕后,原有建筑外形與內部結構改動過大,原有歷史與文化信息被修復得蕩然無存。在發達國家中,大量的歷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來,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城市景觀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們有很強的文物建筑保護意識,在保護措施中技術含量很高,研究相當深入,國外許多建筑院系都設有建筑保護專業,以便培養高層次的文物保護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歷史建筑數據庫、圖像庫等,以配合維修、復原及保護性設計。與國外相比,我國古建筑保護意識正在逐步加強,技術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維修改造工程是在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復原改造的,改造工程比較成功。 4 / 4
地產商業
上傳時間:2022-04-25
10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