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的差異及分析(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1019
2022-07-06
4頁
130.01KB
1、中西方建筑的差異及分析 內容摘要:中西方建筑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于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筑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筑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筑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筑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關鍵詞:材料 差異 發展歷程 審美觀念(1)中西方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使中西方建筑材料有差異;從建筑材料上看:中國傳統(古典)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結構,榫卯安裝,梁架承重。在造型上重視曲線美,氣韻生動,比較講究寫意抒情。而西方傳統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質制品,采用圍柱式、券柱式結構,墻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視塊、面的應用,形態厚重。中國傳統建筑的磚木結構適應小家小戶的個體生活,憑借經驗和2、巧思即可成功,故中國傳統(古典)建筑始終沒有上升到近代力學的研究高度。西方傳統(古典)建筑多興建大跨度的拱門、穹隆以容納上萬會眾,要有精密的力學知識,由此促進了結構力學的發展。(2)建筑空間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區別是中西方建筑空間布局不同的重要原因;從建筑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筑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中國的四合院、圍墻、影壁等顯示出內向的封閉心態,甚至有人認為:“封閉的庭院象征著我們封閉的社會。”還有中國人往往將后花園模擬成自然山水,并且用建筑和墻加以圍合,內有月牙河,三五亭臺,假山錯落表明有將自然統纜于內部的取向。而西方強調以外部空間為主,把中心廣場稱為“城市的客3、廳”、“城市的起居室”等等,西方建筑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所以可以總結為,這是某些文化心態在建筑上的反映和體現。就拿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筑群體;后者則采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實體形象。 (3)建筑的發展歷程不同,表現了中西方對革新態度的差別。從建筑發展過程看,中國建筑是保守的。據文獻資料可知,中國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變。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筑4、經常求變,其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券、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飛扶壁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無論從形象、比例、裝飾和空間布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獨辟蹊徑的創新精神。(4) 中西方審美觀念的異殊顯現了中西方建筑價值觀的不同;從建筑的價值來看,中國的建筑著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著眼于實物體。歷代帝王陵寢和民居皆按風水之說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經營。為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和諧,以趨吉避兇,招財納福,在借山水之勢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對平川。這種“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翻開西方的建筑史,不難發現,西方建筑5、美的構形意識其實就是幾何形體;雅典帕提儂神廟的總構思為兩個正方形;米蘭大教堂的總構思是一個正三角形,巴黎凱旋門的立面是一個正方形,甚至于象園林綠化、花草樹木之類的自然物,經過人工剪修,刻意雕飾,也都呈獻出整齊有序的幾何圖案,它以其超脫自然,駕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國園林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情調,形成鮮明的對照。早在2000年前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的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筑十書中提出了“適用、堅固、美觀”這一經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觀點,被后人奉為圭臬,世代相傳。17世紀初建筑師亨利伍登提出優秀建筑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堅固、實用和歡愉。”西方人把“堅固”和“實用”作為評價優秀建6、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則。因而當中國古老的建筑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毀壞或“煙消云散”的時候,西方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著,用實物體形象演繹著自己的文化。(5)中西方建筑的色彩裝飾和藝術風格預期社會階級信仰息息相關;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豐富。有的色調鮮明,對比強烈,有的色調和諧,純樸淡雅。建筑師根據不同需要和風俗習尚而選擇施用。大凡宮殿、壇廟、寺觀等建筑物多使用對比強烈,色調鮮明的色彩:紅墻黃瓦(或其他顏色的瓦)襯托著綠樹藍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畫,使整個古建筑顯得分外絢麗。在表現中國古建筑藝術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畫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華麗的色彩能彰顯出統治者的至高無上以及天朝7、的富強。而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體量和超然的尺度來強調建筑藝術的永恒與崇高。它們具有嚴密的幾何性,常常以帶有外張感的穹隆和尖塔來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與自然對立的外觀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與神廟,便突出表現了這一特點。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貴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靈魂不死的觀念,認為死后永久保存肉體,便可在天國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時均要為自己營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與我國古代王陵絕然不同,它不帶有“入土為安”的陰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宮中去創造宛若人世間的富庶華麗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簡明有力的幾何形式,集中表現出一種與世長存的永恒主題。從藝術哲學觀念來8、看,位于尼羅河西岸開羅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單純、簡潔、穩定的造型,在廣闊、原始、渾樸的大漠中,表現了一種超自然的純陽剛之美,而產生了強烈的紀念性神圣,永恒,莊嚴,崇高。綜上所述,中國建筑與西方建筑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發展歷程建筑審美觀念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有的源于物質文化,文學理念,有的源于審美觀念。不同地域不同環境造就了不同文化不同習俗從而產生了不同建筑風格。參考文獻:1、 外國建筑史 陳志華著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中國建筑史 中國建筑史編寫組著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3、中國建筑美學 侯幼彬著 黑龍江科技出版社4、東西方哲學比較研究 王淼洋、范明生 主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外建筑史課程結課論文中西方建筑的差異及分析學生姓名: 李小慶 任課教師: 郝佳音 所在院系: 人文學院 所學專業年級:2013級空間環境2015年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