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建筑風格和特點(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1031
2022-07-06
5頁
26KB
1、 中世紀歐洲建筑風格和特點 建筑學院 環藝 20100930128 張劍楠歐洲的建筑風格如果按照歷史發展流派來分的話,主要分為七種:一是古希臘建筑風格,它出現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二是古羅馬建筑風格,出現于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羅馬建筑風格正是歐洲建筑藝術的重要淵源;三是歐洲中世紀建筑風格,出現于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領主經濟占統治地位,城堡式建筑盛行;四是文藝復興建筑風格,出現于公元1420至1550年,建筑從經驗走向科學化,不斷沖破學院式、城堡式的封閉;以上四類可稱為古典主義建筑風格。五是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這一風格曾三度出現,最早一次是1750年至1880年,他2、是歐洲古典主義的最后一個階段,其特點是體量宏偉,柱式運用嚴謹,而且很少用裝飾。另一次出現在1900-1920年,帶有一定的復古特征。第三次出現在1982年,其主要特征是把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結合起來,并加入新形勢,這一風格在當今世界各國頗為流行;六是現代評論風格,出現于1960年至1975年。緣自西方60年代興起的“現代藝術運動”它是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建造適應現代生活的建筑,外觀宏偉壯觀,很少使用裝飾;七是后現代主義風格,亦稱“后現代派”,1980年開始出現。這一風格的建筑在建筑設計中重新引進了裝飾花紋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鑒不同的時期具有歷史意義的局部,但不復古。而中世紀的歐洲是當時物理學、3、數學、美學、人文思想的體現,是值得欣賞、了解、學習的。西方建筑思潮中滲透的創造精神與反叛精神,正是當代中國建筑所缺乏的。 早在羅馬帝國的末期,西歐的經濟已經破敗衰落。5世紀,大舉涌來的落后民族,踏遍了西歐各地,把它淹沒在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會利用人民的苦難,宣傳禁欲主義,愚昧和迷信。 因此,5-10世紀,西歐的建筑極不發達,在小小的、閉關自守的封建領地里,羅馬那種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應的結構技術和藝術經驗,也都失傳了。修道 院是當時唯一質量比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 可是,封建制度畢竟比奴隸制進步。以手工業工匠和商人為主體的市民們展開了對封建領主4、的斗爭,爭取城市的獨立解放。同時,也展開了市民文化對天主教神學教條的斗爭。建筑也進入了新階段。城市的自由工匠們掌握了比古羅馬的奴隸們嫻熟得多的手工技藝。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經濟性遠比古羅馬的高。除了教學外,各種公共建筑物也逐漸多了起來,城市市民為城市的獨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爭,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學的斗爭,也在建筑中鮮明地表現出來。羅馬帝國后期(公元395年),西部帝國在內憂外患中走向滅亡,東部帝國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史學家更多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在羅馬帝國分裂后的長達1000年的中世紀歐洲,在古羅馬建筑風格的基礎上有延伸出很多不同的建筑風格。拜占庭建筑以外觀的敦厚與內部的奢華呈5、現出強烈對比,是一種非常鮮明的建筑風格。它的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而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筑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拜占庭建筑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筑形制。這種形制的典型做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筑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拜占庭建筑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一,使建筑內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這是一種極為絢麗的6、建筑風格。俄羅斯對拜占庭風格的獨特奉獻是“帳篷頂”式和“洋蔥頭”式穹頂。現在蘇聯紅場上的華西里伯拉仁內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該建筑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珍品。哈爾濱的圣索非亞大教堂是哈爾濱現存的教堂中最著名的一座,無疑也是最精美的一座。它是俄羅斯風格的東正教教堂。由于東正教在國內信徒稀少,現在作為教堂的功能已經廢棄,內部改建為建筑博物館。羅馬式建筑興起于公元9世紀至15世紀,是歐式基督教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早期基督教建筑是同拜占廷建筑同時發展起來的。其規模遠不及古羅馬建筑,設計施工也較粗糙,但建筑材料大多來自古羅馬廢墟,建筑藝術上繼承了古羅馬的半圓形拱券結構,形式上又略有古羅馬的風格7、,故稱為羅馬風建筑。羅馬風建筑于11-12世紀在西歐發展至巔峰。它外觀封閉、類似城堡,門窗均為半圓形拱券,藝術造型常常通過連列券廊表現,光影生動。而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會威力的化身。羅馬風的建筑墻體巨大而厚實,墻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它的建筑通常采用扶壁和肋骨拱來平衡拱頂的橫推力。在它的西面常有一、二座鐘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鐘樓。在建筑的中廳處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給人一種韻律的美。它的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這是它身為宗教建筑有別于其他建筑的一個顯著特點。而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圣壇8、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在建于12世紀的英國蘭姆大教堂內部可以領略到臻于完美的羅馬風風格。而比薩建筑群則是意大利羅馬風建筑的杰出代表。哥特式建筑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筑。哥特原是參加覆滅羅馬奴隸制的日耳曼“蠻族”之一,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反對封建神權,提倡復活古羅馬文化,乃把當時的建筑風格稱為哥特,以表示對它的否定。這時期的建筑仍以教堂為主,建筑風格完全脫離了古羅馬的影響,而是以尖券(來自東方)、尖形肋骨拱頂、坡度很大的兩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鐘樓、扶壁、束柱、花空欞等為其特點。哥特式建筑9、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圣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雄偉的10、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筑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巴黎近郊的圣德尼修道院是羅馬風風格向哥特風格轉型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與羅馬式教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輕盈與明亮,這與其窗戶設計有直接的關系。裝飾窗戶的彩色玻璃,設計美觀,陽光從外面瀉進,透過五彩繽紛的色彩,制造出圣潔的氣氛。雄偉的圣馬可大教堂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據說其中埋葬了耶酥門徒圣馬可而得名。圣馬可11、是圣經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為護城神。圣馬可教堂原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世紀加入了哥特式的裝飾,如尖拱門等;世紀又加入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如欄桿等。從外觀上,它的五座圓頂據說是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亞教堂;正面的華麗裝飾是源自拜占庭的風格;而整座教堂的結構又呈現出希臘式的十字形設計,這些建筑上的特色讓人驚嘆不已。此外文藝復興之后出現了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建筑風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通常也將其列為中世紀建筑風格之一。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筑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洛可可建筑風格是法國古典注意建筑發展到最后出現的一種風格,但是它走向了相反的方向,開始追求新奇,在建筑裝飾中采用了貝殼、卷草等裝飾,打破了古典以柱式為基礎的設計手法。洛可可建筑重視色彩的視覺效果,常用嫩綠、粉紅、金黃等看起來比較嬌嫩的色彩,并且追求輕松、快樂、的氣氛。所以很受到貴婦人的歡迎。但是它的布局構思很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