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建筑的現狀及其發展方向(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1032
2022-07-06
5頁
16.50KB
1、中國綠色建筑的現狀及其發展方向 姓名:王莉編號:1301AA096 生態建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由美國建筑師保羅索勒瑞提出來的。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危機是的太陽能、風能以及地熱能等節能技術應運而生,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的先導。 西方對于綠色建筑的發展比中國要早。在1990年,英國頒布了世界上首個綠色建筑標準。之后,美國、香港、臺灣、加拿大也相繼推出自己的標準。 所謂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其中主要包含三方面內涵:一是節能,這個節能是廣義上的,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四節”2、,主要是強調減少各種資源的浪費二是保護環境,強調的是減少環境污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滿足人們使用上的要求,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 綠色建筑在我國是近幾年才開始興起的一種新的建筑概念。在我國長期以來的建筑發展過程中,高能耗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以及現代化的建設中能源的消耗相當巨大,同時產生的污染物和建筑垃圾也是相當的巨大。在大發展大建設的大潮下,中國建筑卻始終保持著高消耗、高污染的態勢,我國建筑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年。巨大的人口壓力下,不可能將大面積的耕地轉變為建筑用地,而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減少,全球溫室效應的產生不得不使新的建筑發展另謀出路。 203、04年9月建設部“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的啟動標志著我國的綠色建筑進入了全面的發展階段。200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頒布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07年以后,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及評價管理辦法也逐步推出,完善了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我國綠色建筑的現狀 追溯我國綠色建筑的歷史,其實也遠遠的不止這么幾年。在我國傳統建筑中就有跡可循。崇尚自然,注意“天時、地利、人和”協調統一的內在規律,不僅 僅是美學意義上的規律,而且蘊含著深刻的傳統節能觀念。周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共德,與日月合共明,與四時合共序,與鬼神合共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無為”4、。天也,自然也。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而在傳統建筑中,恰恰將這一點很好的反應福建的土樓、陜北的窯洞、華北的四合院、川西的吊腳樓以及皖南的民居都用最原始的方式做到了節能,最為直觀的就是將“冬暖夏涼”這四個字印在了人們的心里。 從目前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階段上來說,學界將它形象的分為三個階段:淺綠階段、深綠階段、泛綠階段。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完成了“淺綠階段(2004年-2008年)”,在這一階段中,將綠色建筑作為試點在沿海地區逐步推廣。由于綠色建筑對技術的要求和5、成本的要求較大,東西地區之間受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導致發展的不平衡。到2008年底,國內完成10個綠標項目,23個LEED項目。 在“深綠階段(2008年-2010年)”間,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已經深入到設計的過程中,因地制宜的原則的到了廣泛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一、相關人員開始注重對技術的適用性進行分析,并引入傳統的建筑節能理念,如重慶節能示范中心,結合重慶地區吊腳樓建筑風格的典范,充分展現了因地制宜的特點;二、部分綠色建筑是將舊廠房改建為綠色辦公建筑。通過利用既有建筑,結合當地氣候特點進行改造,展現從“制造”到“智造”的理念升級,成為地區節能的示范項目;三、在普通建筑中構建生態建筑體系。如世博6、滬上生態家項目,通過整合里弄、山墻、老虎窗、石庫門等上海地域傳統元素,針對江南氣候特征,結合上海氣候,打造高密度城市住宅生態示范。四、設計標識多,全過程標識少。截至2011年2月,全國攻擊140個綠色建筑(含公示),期中129個為設計標識,11個為全過程運營標識。五、技術體系相似度高、被動技術少;六、綠色建筑的成本不斷降低,在深綠階段,隨著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以及技術體系應用的不斷成熟,建造綠色建筑增量呈下降趨勢,太陽能光伏、地源熱泵等設備的價格逐步下降,太陽能熱水系統開始廣泛強制使用。七、綠色建筑種類不斷增多。從住宅逐步拓 展至醫院、辦公、商業等類型。 在泛綠階段,綠色建筑從單體逐步向城市發展,7、開始將以全壽命周期評價綠色建筑,社會普遍接受綠色建筑理念。在這一階段,綠色標準將不斷的細化,針對不同類型的建筑也將制定出不同的標準。在房地產行業將全面實行綠色建筑。 中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方向 未來十年將是中國綠色建筑最迅猛發展的一年,在我看來,中國的主要發展方向應該歸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住房將是綠色建筑使用的主要對象。在十二五的規劃中,國家明確要求建造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加上不同房地產開發商每年新推出的樓盤,都需要符合節能環保的特點。從技術的角度講,住房對于技術手段的要求比大型公共建筑更低一些。在技術手段逐步成熟的今天,住宅中使用節能建筑將變得更加的普遍。太陽能供熱、供電系統可進入批量化生8、產階段。 第二、地區優勢將會變得更加的突出。在我國各個地區,生活習慣和自然條件、氣候等因素都存在巨大的差異,如福建土樓、陜北窯洞、華北四合院等,都是在與周邊生態環境共存共生的條件下,各類功能利用自然環境達到完備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擁有獨立的形態樣式,可以成為當代建筑環境的借用范式,實現其形式上的再造,節能的新模式。在結合各個地區的優勢,可實現優勢互補。例如在青藏高原上有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在開發使用太陽能光電板之后,可在滿足本地區使用的前提下,將多余的電能并網輸送到其他省市。 第三、綠色建筑將成為基本要求。目前很多城區對其新建的建筑提出了綠色的要求,如:蘇州工業園區中新生態科技城、天津中新生態9、城、上海虹橋商務港區等地區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必需是綠色建筑;上海南橋新城將綠色建筑納入土地出讓文件,將綠色方案作為標書評比內容;安徽合肥也將綠色建筑納入土地出讓文件。綠色建筑將逐漸成為城市開發建設的基本要求。 第四、超高層建筑的綠色和低碳研究逐步開展超高層因其建筑高度帶來了很多質的變化,例如:在成本方面,由于對抗風、抗震的要求變化,帶來成本大量增加,比高層高出1525%。在實用率方面,公攤面積較多,消防樓梯增加,每50m需設臵避難層,實用率多在70%左右。在室內環境方面,因不能開窗,通透 性降低,空調系統常年工作,能耗高。因此,需要針對超高層建筑開展專門研究,制定符合其特點的綠色建筑適用技術。 總結 當前綠色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遍及全球各地,可再生能源與綠色部品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不僅數量顯著增長,而且綠色意識與觀念正深入人心,人們對綠色建筑的良好預期正逐年上升。 目前歐洲的綠色建筑市場處于全球的最高水平,綠色建筑增長最快的區域將在亞洲,調查顯示,亞洲區域從事綠色建筑的企業將從目前的26%增至73%。56%的企業預期為了綠色建筑將帶來良好的銷售和利潤增長。在未來,太陽能、風能、地能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將大幅度提升。 全球建筑市場正在經歷向綠色建筑的廣泛轉變,綠色建筑在未來將逐步成為全球市場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