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的審美差異(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1049
2022-07-06
4頁
88KB
1、中西方建筑的審美差異 機電學院機械系B1001馬亨0612100101中西方建筑的審美差異摘要: 由于文化淵源、思想觀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審美觀念上也不同,不論是從建筑的風格和形體審美上,還是建筑的和諧和對稱審美上,都體現出了獨特的魅力。或是氣勢磅礴、壯麗輝煌的陽剛之美,或是天人合一、 師法自然的融合之美,都能比較全面、立體地反映建筑美學的全部意義,也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建筑審美形態定位。關鍵詞:中西方建筑的審美差異;建筑風格;建筑形體; 和諧之美;對抗之力;橫向縱向不同的水土養育著不同的人,不同的語言表達著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建筑承載著不同的文化。東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差異,且在2、建筑方面的審美差異更加明顯。 西方的建筑一般是縱向發展,直指上蒼的。而中國建筑不論多么高大雄偉,卻很少給人以“高”的感覺,只給人以寬廣的感覺,因為建筑是在一個大的面上鋪展開來的。思想文化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建筑材料的不同,建筑風格的不同,建筑發展的不同,社會形態和文化氛圍的不同給藝術審美帶來了差異。 一、建筑審美風格的不同與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國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為基本格調。所謂斗拱,是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頂一樣,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旋律,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藝術效3、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不僅亭、臺、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筑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長,減之一分則短,飛檐的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樸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中國建筑中深刻浸潤著中國的藝術風格情趣,這在園林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蘇州園林玲瓏精致,咫尺之間變幻多重景觀,譬如獅子林中的假山曲徑,極盡曲折回環之能事。園林中多處體現著虛實、區隔、藏露等。園林建筑體現了中國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藝術情趣。傳統士大夫奉修齊治平為圭皋,不論是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都重視正心誠意、修身養性之學,他們涵泳情性,默思玄覽,修煉“4、內宇宙”,在筆墨紙硯則為書畫,在草木土石則為園林。他們將廣大的宇宙囊括進內心,或者說他們將內心的修養作為宇宙中最廣大最重要的學問,即把它當作宇宙。中國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數人,并無太多探險家,大約與士大夫重視“內宇宙”修煉而不重視對“外宇宙”的探索有關。這些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現出內容和形式的華麗、精巧。他們將“內宇宙”投影在園林建筑上,除了建筑本身的成就,還用一堵堅實的圍墻把建筑封閉起來。做為家天下的皇帝,砌長城,給“國家”(以國為家)修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圍墻。此處可隱約窺見中國內斂、保守的審美因子。中國的權力政體思想可從宮室建筑搜尋出蹤跡,中國的天人調諧思想、藝術審美情趣可從園林建筑5、中找出根據。中國建筑的圍墻文化值得關注。西方建筑經歷了風格迥異的不同歷史時期,這與被儒教思想統治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建筑風格一以貫之形成鮮明對比。西方建筑在其每一發展階段的特征差別十分顯著,稍有常識之人即可一眼分辨出哥特式與巴洛克式建筑,而中國建筑在不同歷史時期遞延變遷的痕跡微乎其微,唯恐打破這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對稱美。二、建筑形體審美的不同 中國傳統建筑特別注重“線形美”,講究線條的婉轉、流動和節奏韻律,擅長以線造型,以線傳情。所以在中國畫中,無論是繪畫工具還是繪畫語言,無不與線有關。中國傳統建筑采取木質的梁、柱恰恰能適應這種“線”的藝術感染力。故對于中國傳統建筑而言,無論是單體建筑的外輪廓線,6、還是群體建筑的天際線,都與中國繪畫中的勾、描有相同之處。即使在音樂藝術上,如中國傳統音樂的京劇,似乎亦可感覺到一種線的流動。西方建筑講究“體積美”,在古希臘、古羅馬自然科學高度發展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對于數與幾何圖形有特別的認識,極其重視富于邏輯的幾何形狀之美。美的建筑就是由明確的幾何形體與幾何比例關系以及確定的數量關系構成的。所以他們往往借助數的組合和幾何形體來塑造建筑的形式美,而不規則的石塊恰恰能滿足這一需求。在繪畫上,他們追求的是寫實藝術,以塑造出物體的體積感、空間感,他們先天有一種征服一切的欲望,好像畫的越寫實,就越能夠征服這個事物;在音樂方面,他們的傳統音樂講求聲音渾厚,體現著一種“體7、積感”。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方審美情調的不同。木質輕盈、熟軟給人以溫暖、親切的審美情調感受,中國人比較感性,追求的是一種意境,普遍存在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質陰冷堅硬,給人以冷峻、生硬的感覺,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觀、求實際的心理。 翻開西方的建筑史,不難發現,西方建筑美的構形意識其實就是幾何形體:雅典帕提隆神廟的外形“控制線”為兩個正方形;從羅馬萬神廟的穹頂到地面,恰好可以嵌進一個直徑43.3米的圓球;米蘭大教堂的“控制線”是一個正三角形,巴黎凱旋門的立面是一個正方形,其中央拱門和“控制線”則是兩個整圓。至于園林綠化、花草樹木之類的自然物,經過人工剪修,刻意雕飾,也都呈獻出整齊有8、序的幾何圖案,它以超脫自然、駕馭自然的“人工美”與中國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情調形成鮮明對照。早在2000年前,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的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就在他的建筑十書中提出了適用、堅固、美觀這一經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觀點,被后人奉為圭臬,世代相傳。17世紀初建筑師亨利伍登提出優秀建筑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堅固、實用和歡愉。西方人把堅固和實用作為評價優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則。因而當中國古老的建筑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毀壞或煙消云散的時候,西方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著,用實物體演繹著自己的文化。通過對中西方建筑的比較,可見出中西方在建筑形體審美的不同。三、建筑和諧之美和對抗之9、力審美的不同中國傳統建筑的藝術風格以和諧之美為基調。盡管我國先秦時期的建筑也曾有過高臺榭、美宮室、氣勢磅礴、壯麗輝煌的陽剛之美,但是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響,漢以后,中國傳統建筑這種展現對抗力度的陽剛之美逐步走向和諧與含蓄之美。內封閉的內部空間組合,紆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層次,婉轉、舒緩的建筑節奏韻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裝飾設計,給人以親切、溫馨、安閑、舒適的審美心理感受。中國傳統建筑多數是向平面展開的組群布局,個體服從于整體,追求和諧。正如李澤后先生所言:“中國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木結構的可能和特點,一開始就不是以單一的獨立個別建筑物為目的,而是以空間規模巨大,平面鋪開,相互連接和配合的群體建筑為10、特征的。它重視的是多個建筑之間的平面整體的有機安排。”西方古典建筑的藝術風格重在表現人與自然的對抗之美。石頭、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質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濃,缺乏人情味。在建筑的形體結構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張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與崇高,以體現人之偉力。那些精密的幾何比例,那些充滿張力的穹窿與尖拱,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廟壇,處處皆顯示出一種與自然的對立和征服,從而引發人們驚異、亢奮、恐怖的審美情緒。就連以山水自然之美為題材的園林建筑,亦一反中國式的天人合一特點,而表現天人對立的特點,以人定勝天為主題。在西方造園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的對象,而是改造的對象,因而西方古典園林的造景多以11、體現人工偉力的建筑為主,山水花木不過是建筑的陪襯。并且這里的山水花木并非保持自然的生長之態,而被修剪成各式規整的圖案。園林的布局,亦按人的意志劃分為規則的幾何形,表現出古代西方人勇于征服自然的抗爭精神。四、建筑地面之美和空間之美審美的不同 建筑空間布局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區別。從建筑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筑是封閉的群體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在中國,無論何種建筑,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筑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它們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種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12、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筑是開放的向高空發展的單體空間格局。以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與巴黎盧浮宮相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筑群體,圍繞軸線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后者則采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于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實體形象。這與西方人很早就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13、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同時,如果說中國建筑占據著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領著空間,譬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面達60米。文藝復興建筑中最輝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這莊嚴雄偉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更多是反映西方人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成就給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總體來講,如果說建筑之父是技術,建筑之母是美學,則建筑的靈魂是思想文化。從建筑的差異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出西方有比中國更強的革命性傳統。希臘式建筑講究比例勻稱,造型簡潔優雅,重視內外空間的自然過渡,開敞的柱廊構成建筑空間的虛實互映,還將自然的陽光、空14、氣巧妙地置于建筑空間之中,給人以明朗、開放的親切之感。羅馬式建筑以圓頂、拱門、厚墻為特色,造型渾厚、雄壯,裝飾華麗多彩。羅馬式建筑對內部空間的處理十分講究,從地板到天花板,處處精雕細琢,渾然一體,充實而美觀。哥特建筑以高、直、尖為特色,高大的形體由于飛扶壁的作用顯得薄而輕快,一個個向上挺拔的尖拱打斷了橫向的構架,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將人們的精神引向上蒼,寄托著教徒對天國的渴慕與向往。而中國建筑更多的是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它模山范水,師法自然,建筑和周圍山川景物、地理形勢融合無間,讓水土成為建筑的有機部分,讓建筑融入山川之中。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在封建社會中不斷成熟,它以漢族木結構建筑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建筑,是世界上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明顯的藝術體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西建筑在相對封閉的系統內獨立發展,很少有交流的機會,這形成了形態迥異、個性差別極大的東西方建筑審美標準。只有到了近現代,隨著中西方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融合,中西建筑不僅與各自傳統意義上的建筑大相徑庭,而且在審美觀念上有所交融,更多地趨向一致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