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英國的城市建筑初探(2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1052
2022-07-06
2頁
39.60KB
1、中世紀英國的城市建筑初探摘 要:中世紀英國城市的建筑風格主要經歷了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建筑風格,每種風格在英國的形成和發展都有深刻的經濟和社會背景,涌現出大量經典作品。中世紀英國的城市建筑更是獨具特色,其發展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城墻對于人們生活有重大影響;二是市場是城市的中心;三是建筑風格上不斷回溯古希臘古羅馬建筑文化。 /2/view-13085714.htm關鍵詞:中世紀;英國;城市建筑;教堂建筑中圖分類號:TU-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117(2011)12-0173-01如果說文學和藝術的教化可以使一個野蠻社會的某些方面改變面貌,那么建筑的發展變化則2、明顯的折射出社會的變遷,而在中世紀英國的城市里,教堂建筑最能反映視覺上的變化。泛舟泰晤士河上,遙看倫敦城,仔細分辨兩岸建筑,會感到歷史從身邊流過,這就是建筑的歷史功能。從時間上來講,中世紀建筑可分為黑暗時期、羅馬風時期和哥特時期三個階段。公元5到8世紀,是歐洲人的黑暗時代,這一時期只有一些教堂被重視,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建筑為“早期基督教建筑”。公元8世紀后,這一時期的建筑被稱為“羅馬風”或“羅馬式”建筑,這一風格繁榮于11-12世紀,是歐洲建筑史上第一種真正的國際性風格。11世紀諾曼人將羅馬風帶到英格蘭,形成了獨特的諾曼底式(即英格蘭羅馬式)建筑。12世紀左右,西歐很多城市獲得自主權,經濟得到3、較大發展,建筑風格也擺脫了古羅馬的影響,出現新的結構體系和造型特點,即哥特式。12世紀中葉,哥特式建筑首先出現在法國,之后迅速擴展至整個歐洲。哥特式對英國整個建筑歷史影響巨大,一直持續到14世紀末。在英國古建筑中,哥特式建筑占主導地位。14世紀,西歐各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到15世紀,這時興起的大量的宗教和世俗建筑,被稱為文藝復興式建筑,它結合了羅馬式和哥特式兩方面內容。文藝復興式建筑直到17世紀在英國才有所體現,17世紀中葉發展的較為興旺。同時興起的還有16世紀下半葉誕生于羅馬的巴洛克風格,把文藝復興發展起來的繪畫、雕刻、建筑變得更加華美壯麗,17、18世紀在歐洲地區廣為流傳。這時英國已發展起4、來大量的巴洛克建筑,但巴洛克建筑風格在英國并未出現繁榮局面。中世紀英國城市的發展和商業的發展亦步亦趨,所以在城市的構成和建筑上形成一些特色,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城墻對于人們的生活十分重要;二是市場是城市的中心;三則是在城市建筑風格上不斷回溯古希臘古羅馬建筑文化。總體來說中世紀英國城市一般都規模不大,人口稀少。厚重的城墻、寬敞的城門、高聳的塔樓、房屋以及公共建筑構成了中世紀城市的規模。同時經常可見主教的城堡或官邸、前主教或執政官的城堡占據了城內的一個山頭或形成一道城墻。這時城市大部分是由三部分組成的:一是城市本部,包括城墻內的部分;二是郊區,城墻外的部分;三是“禁區”(banlieue)或外圍5、地帶,這個稱呼是從“禁止里格”而來(league里格,是長度單位,3英里=1里格),在一些城市的法律或禁令管轄下的一里格寬的領土地帶,在那里所散布著的小村是在城市管轄權下的。城墻一般由溝渠、柵欄或石圈圍繞而成,城墻對市民在實際生活上的影響比任何其他東西要大。它是城市地位的象征,也是財富和權力的標志。大部分城市建立在封建領主的土地上,而基于采邑制所形成的封建領主需要一個界限來界定特許權的享受范圍,使其免受其他領主的管轄,以保護市場,使人們可以自由經商。另外比較堅實的城墻通常還有防御功能,它是城市的主要防衛,晝夜守望和修建城墻是永久的事情,商業生活的第一位需要就是交通方便和安全。中世紀的城市都是設6、防的城市,產生這一基本特點的原因就在于商人需要安全。城市發展后期,城墻的另一個作用便是對城市法的限制,城市在城墻之內形成一個法律共同體,作為一個獨立的司法地區,城市擁有自己的審判權,城市法限于城墻之內,與地區的法律即城外的法律截然不同。中世紀城市發展一般都無規劃,是伴隨著商業發展自發形成的,通常表現為不規則或輻射狀的格局。有關城市的一個古老標志就是一個圓圈里面畫了一個十字,洛佩茲對此解釋到這代表“城墻里的十字路口”。城市布局的空間感不僅來自于街道,還在于公共廣場、露天廣場和城墻內的農耕地。公共廣場自然是城市的中心,大部分是市場,有時是教堂前面的廣闊的場地,有時是市政廳前面的廣場,凡是在公共廣場7、上有著房屋和店鋪的人們,被稱為“廣場人”。無論人們到教堂做禮拜或者集市買賣,都要到市場去,所以逐漸形成以市場為中心的放射式街道,以市場為中心城市也不斷擴大,所以那時城市的平面圖一般都呈環形一圈圈擴大。在12世紀到14世紀之間,許多城市曾拆毀他們的老城墻,填滿他們舊城壕并建造了它們的新城墻來把郊區包括在內。市場在城市中獲得了永久的地位。當然首要是人口增長的結果,但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比貨物在市場上大的廣泛分配更為重要的,是與此同時發展起來的廣泛的信息溝通系統,隨通商貿易而來的是空前廣泛的人類交流。在公共建筑方面,盡管建筑風格不停變幻,但西方建筑始終未脫離文藝復興的傳統每當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建筑大8、師們總要回溯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光榮與偉大,從數千年前的經典建筑中汲取再創造的營養與力量。仿佛那些是西方建筑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在英國共發生了三次較大規模的回溯古希臘古羅馬的風潮。14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是對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筑語言的徹底回復和創新,巴洛克是在此基礎上強調古典文法的修辭。人文主義者不滿于哥特式那種以神靈為尺度的建筑,要回歸到古典傳統,要以人為尺度,調動一切藝術手段來表現主題以造成強烈的逼真效果。這是第一次回溯。18世紀中葉,受啟蒙運動理性主義觀念的影響和教育旅行的推動,大批藝術家主張要返回理性、自然與道德的本原狀態,即要返回到古典時代,于是建筑領域開始了有聲有色的新古典主義運動。這是第二次回溯。19世紀則是規模更大、風格最全的第三次回溯,整個歐洲都處在對各種歷史風格的復興中,希臘復興也是英國此時的主潮之一。這些都體現了藝術家們不斷的正視當代、學習歷史、勇敢創新。:天津師范大學:楊潺,女,天津師范大學09級研究生,專業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