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較(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1081
2022-07-06
5頁
24.97KB
1、中外古代建筑對比序號:83學號:1111081129姓名:王玲摘要: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歐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國古典建筑文化是東方建筑文化的精華。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歷史上起過不朽的作用,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著自身的美學思想在發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建筑,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的發展與進步與其所在的文化、環境、經濟等諸多方面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民族不同、文化各異,還有如審美理念、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不同內容,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表現形式。對比中西古典建筑藝術,我們可以發現,既有許多不同點,也存在著一些共同點,它們各自形成了一種制度和法式,2、目的在于保證質量和取得統一和諧的藝術風格。至于采用的方法則可以因地制宜,靈活應用。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馳,但都同樣可以取得和諧的效果,這一點很值得我們深思。從歷史上看,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發源于古代的希臘,羅馬帝國繼承了古希臘的成就,使古典建筑進一步成熟,從而形成了西方世界的建筑范例。西方古典建筑藝術最杰出的成就是創造了古典柱式。在希臘古典時期曾經創造了三種古典柱式:多立克、1愛奧尼亞和科林斯柱式式。羅馬帝國時期,杰出的皇家建筑師維特魯威在總結古希臘與羅馬共和國建筑經驗的基礎上,于公元1世紀出版了一部建筑十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學理論著作,它不僅在當時的帝國范圍內對建筑起到了指導與規范的3、作用,而且還對后來的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了文藝復興和近代時期,對古典建筑形式的應用也更為自由了。正是由于西方古典建筑融理性美與視覺美于一體,因此才創造了雅典衛城帕特儂神廟和羅馬圣彼得大教堂這樣舉世無雙的杰作。一、中西古代建筑文化的表現(一)建筑環境的東方信仰風水“風水”主要是指古代人們選擇建筑地點時,對氣候、地質、地貌、生態、景觀等各建筑環境因素的綜合評判,以及建筑營造中的某些技術和種種禁忌的總概括。自古以來,我們的先祖就把選址定居作為安居樂業的頭等大事來對待。在風水中,把大地是做有生命的物體,就像人體內有血液流動一樣,視大地為龍,而氣在大地中運行,聚氣之地視為“龍穴”,在那里建造城市、寺4、院、住宅以及陵墓。在西方,歐美的風水研究史也很長,他們研究風水的原因大概是不理解為什么歷史上東洋的經濟發展要快于西洋。起先,他們認為是儒學的作用,后來又轉移到了風水的研究上來。在歐美研究中國的書中,以及在講述中國人思考方式時,都會論及風水。他們把風水視為宗教、世界觀和科學思想。2(二)中西古代建筑師在中國古代,建筑師屬于“匠人”,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們雖然能創造出優美的建筑,卻受到封建社會不允許匠人在其作品上留名的限制,因而他們的名字不能流傳于世。史書上有記載的也僅僅是幾位宮廷匠作師。與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在西方,建筑師是非常受人尊敬的,是社會名流。西方古代的建筑師因此被各美術學院所吸收、接納5、,并和他們的名作一起成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為廣大民眾所懷念。二、中西古代建筑文化之比較(一)中西方古代建筑色彩裝飾之對比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豐富。有的色調鮮明,對比強烈,有的色調和諧,純樸淡雅。建筑師根據不同需要和風俗習尚而選擇施用。大凡宮殿、壇廟、寺觀等建筑物多使用對比強烈,色調鮮明的色彩:紅墻黃瓦(或其他顏色的瓦)襯托著綠樹藍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畫,使整個古建筑顯得分外絢麗。在表現中國古建筑藝術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畫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中國建筑的色彩與中國的哲學、政治和倫理緊密結合起來,被用來區分尊卑貴賤,劃分社會等級。色彩被倫理化了。中國建筑色彩雖豐富多彩,然而由于被賦予了濃厚的倫理6、觀念,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所以又顯得較為單一西方建筑裝飾也起源很早。古羅馬時期,始初是用素樸大方的大理石貼面,后來隨著帝國的強大和軍事的擴大,裝飾色彩也3表現得華麗浮夸;拜占庭的建筑裝飾色彩追求燦爛奪目得色效果;哥特式建筑主要以五顏六色的玻璃裝飾窗子,造成建筑物內光線駁雜幽晦、光怪陸離的宗教氛圍;到了洛可可建筑,裝飾色彩多用嫩綠、粉紅、猩紅和金色等,天畫上畫著藍天白云,追求柔媚、溫軟,反映了當時貴族們紙醉金迷的生活和較弱敏感的心情。西方建筑中的色彩,因處于多元化的社會文化中而顯得異彩紛呈。同時,由于宗教文化不同,西方建筑色彩往往富于宗教激情,中國建筑色彩除宮殿形象較熱烈之外,一般都清素與優雅,富7、于理性精神。(二)中西方宮殿建筑之對比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是宮殿,因為,幾千年來,歷代帝王們都不惜以大量人力、物力,在都城建造規模宏大、巍峨壯麗、金碧輝煌的宮殿,以滿足自己窮奢極欲的享受,并在精神上給人們造成一種無比威嚴的感覺,以鞏固他們的政權。另外,中國宮殿有著嚴格的主次、內外的等級。西方皇宮強調的是建筑物的單體,即以某一主要的宮殿作為往事權力的象征。西方宮殿中各種用房的設置并沒有十分明顯的等級差,國王起居之處多與大臣們的休息辦公處同一樓面,僅室內裝修略有差別。(三)中西方古代民居建筑之對比由于中西血緣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觀念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但相同的是,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8、人類對定4居生活的需要。既然是居住空間,無論古今中外,都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空間的內向和含蓄一般是民居的共性。然而,這種私密和內向也是有差別的,無疑,中國與西方相比,是更顯封閉的,這種封閉一方面是出于抵抗外部力量侵害的原因,尤以北方民居往往建造高大的圍墻來抵御風沙和寒冷最為典型;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國正統的儒家觀念,內斂性格尤其根深蒂固。西方人的血統家庭觀念一般要比中國人淡薄得多,家庭中的父親及祖先不是一家精神上的偶像,家庭成員之間推崇的是人格的平等與個性的自由。所以,住宅的文化性格自然就不偏于內斂、封閉,而強調開放、外向,所以,民居往往不舍圍墻,要求明亮。(四)當然,在宗教、墳墓建筑等方面,9、中西方的建筑特色也是有著很大差異的。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風格,中國的宗法倫理觀念,也影響了幾乎所有的中國宗教建筑類型。在中國最流行的是佛教,盡管佛教是由印度傳人中國的,但中國的佛教建筑與印度的寺院大不相同。中國的寺廟深受中國古代建筑的影響,它們莊嚴雄偉,精美華麗,和自然的風景融為一體,具有濃郁的、特有的中國佛教建筑特色。佛教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西方宗教建筑起源于古希臘神廟,如著名的雅典帕提農神廟。早期的基督教堂,為了體現出上帝的仁愛,適應教徒禮拜、集會的需要,表現出5明顯的為人而設計的方向性動感空間。到了中世紀,哥特式建筑在基督教世界被認為是中世紀西歐文化的最高10、成就。如果說羅馬式建筑主要是以修道院的大教堂為代表,那么哥特式建筑則以都市市民的中心大教堂為代表,這表明了教堂的社會意義加強了。陵墓建筑是中國古建筑中最宏偉、最龐大的建筑群之一。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數建造在平原上。中國陵園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墻,四面開門,四角建造角樓。陵前建有甬道,甬道兩側有石人、石獸雕像,陵園內松柏蒼翠、樹木森森,給人肅穆、寧靜之感。西方古代陵墓極為強調永恒的意味,他們每每采用優質的材料建造一個體積龐大、高高聳立于地面之上的鮮明的藝術形象,對于陵墓中置放尸體的墓室并不十分重視。影響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是具體的政治制度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和抽象的哲學11、理論,其中儒家傳統的禮治思想是指導古建筑創造的主要思想,中國的古建筑處處體現著秩序、實用、中庸。而在西方,無論是古希臘建筑中的宙斯廟,還是古羅馬建筑中的斗獸場,無論是拜占庭風格中的萬神廟,還是哥特風格中的巴黎圣母院,這些建筑都獨立的聳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沒有旁物的修飾也自成一體。這是偏重于對個人的頌揚和物質生活的享受的直接表現。古文化影響了建筑風格而古建筑又影響著中西方文化的發展,文化和6建筑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譜寫著中西方輝煌燦爛的文化史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建筑可視為是其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建筑的歷史也可視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發展的軌跡,而在其發展進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則成為其歷史發展的標識物和人以為豪的共同記憶或民族文化遺產。梁思成先生說“建筑之規模,形態,工程,藝術之嬗遞演變,乃其民族特殊文化興衰潮汐之映影,一國,一族之建筑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就是這個意思。7 5 / 5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