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風格之差異背后的原因分析(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1084
2022-07-06
1頁
17KB
1、中西建筑風格之差異背后的文化原因探析從穴居野處到構木為巢再至建造房屋,由注重實用功能到追求審美效果,建筑史在不斷地前進與發展。在當今社會,中國建筑、歐洲建筑以及伊斯蘭建筑是公認的世界三大建筑體系,它們所代表的建筑風格各有千秋,也顯示了東西方的獨特文化差異。這些背后的潛藏的文化原因也吸引人們不斷深入探求。東方建筑歷來重視曲線美,氣韻生動,而西方建筑則更重視塊、面的應用,形態厚重。這與東西方的地理環境有關。西方人多靠海經商。在浩瀚的海洋中求生存,人們的生命時刻會受到威脅,逐漸就形成了粗獷和愛好冒險的性格。這表現在建筑上就是氣勢恢宏,往往規模較大,便于隨時準備各種大型集會。中國文明則源于平原地帶,以2、農業生產為主。雖然古人適應和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相對較低,但是農業卻給人們帶來了相對安定的生活和充足的食物。故中國人多安分守己,自給自足。伴隨著安定生活的就是一種追求精致和華麗的傾向,這是土地文化的代表。表現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的雕飾較精細和華麗。宗教文化也造成了東西方建筑風格的差異。西方人依海生存,形成了一套成體系的最早的宗教觀念。他們崇尚力量,拜神祭神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這不只是個人行為,更多地是國家行為。他們修建大量的神廟和神殿,且多是以城邦名義集體修建,所以這些神廟規模宏大、風格威嚴、莊重和恢宏,有很多保留至今。在以農業為主的中國,人民也信仰神靈,但這些神多與日常生活有關,有山神,水神,有社3、稷之神,有五谷之神。而且人神不分,先賢,祖宗也列為神的位置。所以中國的古代建筑在宗教方面顯得不太突出,在佛教傳入中國后,出現了大量的寺廟,寺廟內的建筑有很多保留至今,這些廟堂缺少西方那種宏大的氣勢。再一種保留下來的古建筑就是皇室建筑,更是講求華麗,奢侈。在布局上,中國傳統建筑為群體組合,空間上橫向擴展,講究中軸對稱,追求縱深效果。城市布局多為矩形或方形。整體風格是內向的、封閉的、嚴謹的,追求內在的含蓄和私密性;而西方傳統建筑多注重單體的建筑藝術效果,空間上垂直擴展,講究突兀高聳,追求立面效果。城市布局多為同心放射狀。整體風格是外向的、開放的、活潑的,追求外在的進取和自由性。此外,中國傳統建筑偏4、重于時間因素, 通過營造數重進深、曲折幽深、連綿不盡的群體組合效果體現濃厚的時間精神,中央至尊的文化理念變“空間之中”為“時間之中”的建筑表現乃“中軸線”布局。西方傳統建筑則強調建筑的空間因素。以哥特式為代表將結構上的獨體化和強烈的向上沖刺的空間意識表現得最為充分。最后,在修繕觀念上東西方人也各有不同。西方在修繕古建筑時,盡量保留歷史所留下的痕跡。他們仍保持廢墟式的建筑,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西方古建筑都是經歷的歷史的風雨的原貌,我們從中也能看到當時修建時的影子,但是看不到當時的原貌。而中國修繕古建筑時,則是要盡其所能恢復歷史原貌,甚至大量翻新,以至有些建筑是現代的重建。我們確實能看到當時修建時的原貌,但是我們從中已經很難看到歷史所留下的痕跡。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2
2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