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業國際競爭優勢分析(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1088
2022-07-06
5頁
161KB
1、中國建筑業國際競爭優勢分析 (2011-08-06 23:28:25)2009年度ENR225家國際大承包商排名顯示,2008年最大225家國際承包商海外營業收入總計3900億美元,其中中國內地共有50家企業上榜,總計完成海外營業收入356.3億美元,占225家上榜企業海外收入總額9%。總量位居第四,僅次于美國、法國和德國。中國在國際承包市場所占份額逐年提升,已經成為國際工程承包大國。但從另外幾個指標看,中國承包商國際化水平距發達國家還存在不小差距。排在100名以外的中國承包就有35家。中國入選承包商平均海外營收僅是225家平均海外營收的四分之一。前十家中國公司海外營業收入總和僅為226億美元2、,尚不及排名第一的Hochtief一家。從海外收入占全球收入比例指數看,國際承包商前10名平均指數為64.7%,而中國前10名承包商平均指數僅為13.7%。應如何評價中國承包商的國際競爭力?應如何持續改進?本文運用波特鉆石模型分析我國建筑業的國際競爭優勢現狀,并進而提出提高我國承包商國際競爭力的建議。本文所指建筑業是狹義概念,特指建筑工程承包業。一、波特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介紹美國哈佛商學院邁克爾?波特(Porter,1990)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系統地提出了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該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國家鉆石”模型(nationaldiamondmodel)。具體如圖1所示。圖表1:波特鉆石模型鉆石3、模型”是由四個要素組成的。它們分別是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性產業、企業戰略及其結構以及同業競爭。這四個要素是構成“鉆石模型”的基本要素。此外,波特還在鉆石體系內加入了機會和政府兩個變量。鉆石模型的命名,來自于這四個要素和兩個變量所構建的菱形關系。波特的“國家鉆石”模型解釋了一個國家為何能在某個產業的國際競爭中成功。他認為,這要決定于每個國家都存在的四個因素,即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狀態。此外,政府和機遇作為另外兩個輔助因素也影響著上述四個因素。這六個因素共同構成一個動態的、激勵創新的競爭環境,并構成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的源動力。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優勢越明顯,4、該國企業在國際市場就越有競爭力。二、中國建筑產業國際競爭優勢分析一)、要素條件。與比較優勢理論相比而言,波特雖然沒有在要素稟賦方面提出根本性的新東西,但他更詳細地分析了生產要素的特性。他將生產要素分為初級要素和高級要素。初級要素包括天然資源、氣候、非技術工人和半技術工人等;高級要素包括現代化通訊設施、高等教育人力、知識體系、專有技術、以及大學研究所等。他認為在大多數產業競爭優勢中,初級要素在沒落,而創造出來的和專業化的高級要素要比天然的初級要素更顯重要性。企業若希望獲得高層次的競爭優勢,非得借助高級要素不可。并且,由于高級要素需要在人力和資本上大量而持續地投資,一般只能在母國開發,想由國際市場5、或海外子公司獲得則很困難。以波特的觀點看中國建筑業擁有的要素條件,則是初級要素比較豐裕,而高級要素和專業要素相對缺乏。中國擁有大量的價格低廉的人力資源,這些初級生產要素在過去的30年中為中國建筑業在國內市場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也是目前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主要競爭力所在。在大多數海外市場,我們都是以中國工人或管理人員輸出為發展基礎的。在項目類型方面,中國公司也多擅長于勞動密集型業務。但另一方面,中國承包商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普遍缺乏通曉國際市場規則擅長國際工程管理的專門人才(高級要素)。在技術體系和專有標準等高級要素方面,我國建筑業在過去國內市場實踐中積累了大量新工藝和新技術,目前我國有關部門正在6、著手進行國際化推廣工作,值得肯定。但到目前為止,相對于歐美規范而言,中國規范在國際市場仍難形成競爭優勢。二)、需求條件。波特認為國內需求市場是產業競爭優勢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幾乎所有產業的國際競爭都可以看到母國市場的影響力。企業對于國內需求最敏感,最具有壓力,其絕大數產品和服務都是首先根據母國市場需求而設計。母國市場需求從三個方面影響產業競爭優勢:(1)國內市場的性質,即本國需求是否有全球性,超前性以及本國客戶是否最挑剔等。這種需求環境下的企業在產品質量、品質和服務方面能滿足高標準要求,在國際環境中往往有較高競爭力。(2)國內市場大小與成長速度。波特認為,國內市場規模具有兩面性,可能鼓勵也可能抑7、制國內企業走出去。(3)國內市場的國際化能力。國內市場需求轉換為國際市場需求的能力高,則企業就可以將更多的本國產品或服務推向海外。我國建筑業國內市場需求情況對于國際競爭優勢影響是“喜憂參半”。“可喜”的是,中國建筑市場業主往往對工期要求苛刻,使得中國建筑企業在施工組織和速度方面具有很強的實施能力。許多超大型項目的完工時間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堪稱之最;在施工質量方面,由于面臨來自業主和監理公司的越來越嚴格的要求,中國承包商的質量保證和控制體系建設也逐步健全,越來越多企業通過ISO認證;在施工技術方面,得益于中國大量高精尖項目的實施,中國建筑業已經積累了大量成套技術,部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由于國8、內建筑市場的強大競爭壓力,中國承包商在成本控制方面也有非常獨到之處。但值得“擔憂”的是,國內市場規模因素正在成為中國建筑業形成競爭優勢的“雙刃劍”。一方面中國基本建設的巨大需求培養了大量建筑企業;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市場持續向好,企業決策層大量精力放在國內市場,企業戰略和資源越來越聚焦于國內客戶,國內業務順風順水、國際業務本來就有難度又得不到支持,反而逐步邊緣化。另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國內市場需求模式與國際市場存在巨大差異,導致國內市場優勢轉化為國際市場優勢的能力有限,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在國內市場,業主是項目核心,是“工程總指揮”。項目采用傳統工程承包模式,設計院負責設計,承包商只負責施工承9、包,設計和施工隔裂。但國際市場上往往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總承包商位于項目組織金字塔的頂端,既參與設計,又在采購過程中承擔更多責任,需要具備更強的綜合管理能力。國內市場需求導致承包商在施工環節能力很強,但在設計、采購和施工一體化方面較弱,所以即使在國內市場競爭力很強的企業,也無法很好適應國際市場需求。三)、相關支持產業。一個產業在國際市場成功的第三個因素是該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相關產業。相關產業除了能在采購和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外,更重要的是相關方能夠持續多方合作,形成產業群(cluster),取得整體戰略優勢。波特認為,這種價值鏈形成有賴于各方資深管理人員和工程師密切配合,需要在地理位置接近10、的企業之間進行。假如承包商和各供應商來自不同地理市場,難以長期持續,無法形成緊密配合的產業群。中國建筑承包業的直接相關產業包括設計咨詢、建筑材料、機電設備、建筑機械和專業承包等。應該說,在國際化方面,建筑承包業相對這些相關產業而言是超前的。除建筑機械產業外,其它相關產業對國際工程承包支持有限。設計咨詢產業受限于業務模式、規范和文化以等因素影響,基本局限于國內市場;建筑材料行業,以OEM方式出口較多,但直接以中國品牌出口用于國際工程較少。這里既有規范問題也有市場推廣問題,北非某國家一酒店項目,業主在合同中同意使用中國產品,但要求提供滿足或相當于國際標準的證書(歐標或美標)。雖然眾多中國廠家初期曾11、號稱其產品符合國際標準,但真正能夠拿出符合國際慣例證書的則為數寥寥;裝飾、幕墻、機電等各專業承包力量的國際化程度也非常有限,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僅能依托總包商“內部”存在,很難獨立對外。目前中國公司在海外實施工程總承包,很難從國內找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相關支持方。另外,建筑承包的重要相關支持產業也應包括銀行業和投資業等。尋求與我國相關銀行的長期緊密合作,共同推動大型項目,是對于有融資要求的區域市場應非常有效。如我國進出口銀行在利用國家信貸政策帶動中國承包商走出去方面做了很多成功的嘗試。另一方面,研究我國大型企業的海外投資策略,與他們結成戰略聯盟,成為它們海外基礎設施項目的專業合作伙伴,也是開拓海外業12、務的重要途徑之一。四)、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鉆石模型的第四個因素是一個國家內企業的戰略、組織與競爭。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是各個國家的企業體現了不同的“管理思想體系”特征,這將有助于或無助于他們建立國家產業競爭優勢;第二是活躍的國內競爭與一個行業內競爭優勢的創造存在較強的關聯性。目前我國公司治理不健全、組織機構不合理以及戰略不清晰的情況普遍存在。在建筑業,公司也多是重市場、輕管理,總部層面的集成和研發活動并不多。雖然我國建筑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但這種高強度競爭并沒有為建筑業在管理和技術方面帶來太多創新或競爭優勢創造(這可能是由于我國建筑行業價值鏈分割嚴重,導致門檻過低,價格過度競爭所致吧)。就國13、際化而言,我國建筑公司的戰略、結構和競爭還都很難適應國際工程市場競爭的要求。五)、機遇。波特認為一些偶然性事件或機會有時也會對一國的產業競爭優勢產生影響。偶然事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會打破原有狀態,提供新競爭空間,使原來競爭者優勢失效,而且為能夠適應新形勢的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提供機會。例如,30年前的“魯布革”事件催生我國建筑業關于項目管理的大討論,帶動了我國建筑管理模式的改革。六)、政府。波特認為政府的首要任務是去創造一個支持競爭力不斷提高的環境。比如政府應制定合理的行業產品或服務規格標準,影響客戶需求狀態。政府本身也常常是本國市場的主要客戶之一。這些角色可能是產業發展助力,也可能是障礙。另外14、,政府應在開發高級要素和專業要素方面發揮政策導向作用。中國建筑業受政府影響較多。我國現行建筑管理體制比較落后,既脫離了建設項目客觀規律,又不利于產業國際競爭優勢培育;還有國內地方保護主義、行業壟斷的現象仍相當普遍,真正的“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還沒有完全形成。另外,我國國內市場保護過于嚴重,與國外市場隔離,國內承包商很難感受到國外承包商競爭壓力,長此以往也會影響我國建筑業競爭力。三、啟示與借鑒從第二部分的分析看,我國建筑業的國際競爭優勢目前還不明顯,國際市場競爭力比較低。當然,我們大可不必為此而悲觀。波特認為,鉆石體系雖然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優勢,但它并非在一開始就以完整的面貌出現,15、競爭型產業的誕生與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在發展中國家,產業的最初發展往往是靠初級要素以及特殊而強烈的本地需求。憑借有利于生產率增長的政策,通過持續地改進和創新,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就可以不斷得到提升。通過鉆石模型分析,在如何提升中國建筑業國際競爭優勢方面我們可得到如下啟示與借鑒。一)、中國建筑業的國際化優勢最終來自中國本土建筑業的競爭優勢。沒有具有世界領先競爭力水平的中國本土建筑業,我們將無法在海外市場取得持續成功。中國建筑產業走向海外的根基在于國內市場。二)、一家公司的國際化競爭力不全部是由公司內部要素決定,在很多方面來源于公司所在的國家、地域和產業群。因此,公司應以此作為行動指南,和政府積極互16、動、共同創造合適的投入要素、信息和基礎設施等,打造產業競爭力。三)、在要素條件方面,要加快高級要素和專業要素培養。從政府到企業層面都制定長期的適應國際市場的人才培訓計劃。另外應加快我國建筑技術和規范體系推廣工作,讓它們盡快與歐洲規范或者美國規范接軌。四)、中國政府兼具政府管理和提供客戶需求的雙重角色,是提升中國建筑業競爭優勢關鍵所在。政府管理部門應盡快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制度創新。尤其是創新產業需求模式(組織模式),要與國際接軌。五)、利用好“機遇”。目前正在實施的城鎮化建設計劃以及新疆等西部開發等都將為建筑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這些產業活動帶來的不應僅僅是GDP的增加,也不應僅僅最終產品的形成,還應追求一個更節約和更集約化的過程。這些都是我國建筑業實施產業升級、提高產業競爭力的時機。六)、加快推動建筑承包行業的相關產業走出去,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群。一方面要推動建材,機電設備和承包商等下游產業走出去,另一方面要推動設計,咨詢,銀行和投資等上游產業走出去。后者對于建筑業國際化的發展更為重要。
建筑施工
上傳時間:2024-10-29
16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