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建筑學的可能性:新自然風格(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3575
2022-07-07
5頁
27.50KB
1、一、 一種新建筑學生成的可能性1、新藝術運動的存在依據:當傳統已墮落為折中主義時,人們別無選擇,只有轉向自然作為重新獲取活力與意義的普遍源泉。于是無花果樹的種子成為沙利文論文中所有裝飾形式的最終源。達西湯普森1917年生長和形態 On Growth and Form成為20世紀最具潛伏和啟發意義的書籍(分析了有機形態轉換)。2、當房間、房屋和城市的空間布局是為人在物質、心理和精神的愉悅而規劃設計時,這就是有機建筑。B.賽維:走向有機建筑1949年3、當房間、房屋和城市的構筑是以“自然、自在”為終極理念,從而統帥了功能、空間、結構、形式、機能等建筑要素,使建筑成為作為歷史與文化重塑的人與自然之間2、的一種相互關照、對應的關系物時,這就是有機建筑。筆者的定義4、文化與意義的消解,以自然的力與美。5、萊特:與自然和諧共生、由內而外的整體性6、使建筑更人性化意味著更好的建筑,意味著一種比單純技術更廣泛的功能主義,這一目標可通過建筑學的方法實現通過把許多不同的技術性實物用最有利于人的和諧生活的方式加以創造和組合。7、反紀念性8、批判性的有機建筑:自然是一種可以拯救現代文明的新文化。不是把仿照、臨摹、照搬自然物的結構與形式,而是基于把自然視為現代文化的救贖,返回自然,重新獲得活力與意義,獲得文化性,自然是一種比我們所有創造的文化更高級的文化與文明。9、自然人人造物文化自然10、沙利文的種子與A.阿3、爾托卵與鮭魚11、A.阿爾托注重地地域自然要素在建筑中的轉化應用,以及鄉土化自然情節的營造,開創了以自然為源泉的設計新風。12、可持續發展的角度13、壓力與張力14、里柯建議,在未來要想維持任何類型的真實的文化,就取決于我們有無能力生成一種有活力的地域文化的形式,同時又在文化與文明兩個層次上吸收外來影響。有機建筑是在西方占據主導話語權的現代建筑語序中通過導入東方文化DNA從而生成一種新建筑學的最大可能性;15、賴特是在接觸并有所接受日本文化后,才開始了有機建筑的思考于實踐,真正開始了從工藝美術運動到草原風格的偉大轉變;賴特自己亦承認,其有機性與深扎在東方的根是分不開的,這個根除了顯性的日本文化4、,更重要的是老子的哲學思想。16、有機建筑:作為古典型于鄉土性之間的區別中的一種戰略替代物;作為“另類傳統”的有機建筑經過100年的探索與嘗試,已經具備成為發展建筑學新的分支的能量;二、中國文化之再闡釋1、中國文化強調于自然的緊密相連,與自然同構、同感、共鳴。所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2、格物致知。心學大師王守仁從一片竹葉上,就可以參悟出自我、人生、社會的全部奧秘。3、崇尚自然的道家自不必說,即使是崇尚功名利祿的儒家,亦是達則兼濟天下,退則隱居山林。可以說自然是國人終極意義上的人生庇護所,最后的精神家園。4、“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李白。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通過建立我自然的相互關照,從而走向永5、恒與和諧。在世界文化與哲學領域里,只有中國文化可以做到這一點。5、金木水火土。皆為自然元素,平凡之極,卻在哲學上相生相克,演繹出無窮無盡的宇宙萬物。6、從批判的角度看,西方的結構、解構、符號、類型、建筑現象學.等等,都是文化的文化學,而不是人的文化。三、現代建筑1960年以來的發展脈絡1、現代建筑在經過60年“革命”式的鼓吹與奮進后,因為柯布(前期)、密斯、賴特(一直介于被主流與被邊緣之間)等支柱式大師的能量與與日遽增的影響力,建造起了現代建筑新的殿堂;2、國際風格成為普世文化的代表,已經入侵全世界各個國家;2、但在1960年之后的發展事實來看,正日益面臨發展的困境,及產生巨大的內在矛盾與外在6、分歧;3、1960年以后的發展脈絡:4、文丘里首先以“裝飾化的棚子”為旗幟批判了現代主義,后又以“象拉斯維加斯學習”的全盤否定手勢指引下發展了大眾文化的建筑流派;拼貼手法可以既視為對大眾文化的服從,又是對大眾文化主義的嘲諷,盡管極其軟弱;5、與大眾主義相反的是精英意識形態的不服,傾向于重新于古典建筑中需找現代建筑的補償,從而引發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新理性主義的傾向;但是因為美國缺乏歷史與古典建筑文化的基石而無法更進一步在更大范圍內取得發展;其貢獻是啟發性的;類型(學)轉變在新理性主義的理論方向上提出了更好的設計手法,直至現在也發揮著影響力及指導著更多的建筑實踐;從關照當下中獲取建筑形式6、高技派:7、繼承了現代主義的“產品技術”的建筑表現思想,在高科技應用的光環下繼續引吭高歌,其實質是產品主義,把建筑視為產品本身就是反建筑學的,其發展方向的正確性值得懷疑;事實上,看下倫佐.皮亞諾近期的作品體現了對產品主義自身狹隘的自覺修正;從關照未來與技術發展中獲取建筑形式7、開放性地域主義從關照傳統中獲取建筑形式看來似乎人類在成批的趨向一種基本的消費文化時,也成批的被阻擋在以低級水平上。保羅里柯普世文明與民族文化,1961年場所創造與建筑形式的地形特征通過在現代建筑中植入鄉土性,通過普世文化的同化與地域文化的個性之間的對比與張力,從而生成一種新的建筑形式。安騰可以視為日本最具地域意識的建筑師之一。以內向8、的墻和光線試圖恢復人與自然及傳統文化之間的親密性。基于文化的同構,以及日本在上世紀20年代即已開啟現代建筑之路上,以及發展至今所獲取的世界范圍內的承認,日本的建筑發展之路可以作為中國建筑復興的借鑒與參照。8、后現代主義現代建筑發展中的短暫調整1980年威尼斯雙年展的“過去的存在”主題展示,揭示了后現代主義在全球層次上的涌現。后現代主義顯然是對現代主義的理論局限性及結果不滿,但又缺乏一個針對根本的解決提案,無法并進而放棄了在構造、結構、社會文化層面上的實質性的改進,而局限于形式的反抗,這種反抗如果結合一個社會現實科技以進步的名義、以消費主義的手段挾持了全部的社會生活來看,更多意義上是一種不滿現實9、卻又無力扭轉的逃避;后現代熱潮的中心人物在波特蘭大廈及其后的作品中,其全部聰明都體現在“一個物件上所上的油漆”。其建筑行為已經遠離建筑學,而更多的應該被視為藝術的行為;基于建筑師的軟弱及大眾文化的強勢,建筑正在淪為提供一個有誘惑力的面具,而更多的部分取決于開發機構及官僚體系;正是在這種淪陷中,一種新的內生的力量正在集聚、激蕩、尋求突破,一批反思性的建筑實踐正在世界范圍內涌現,一種新的建筑學正在思考與生成.我們處于一條隧道中,一頭是現代教條主義的黃昏,另一頭是新建筑文化的拂曉!四、理論核心建構(一)全部的人類史試圖證明人類可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其意識形態是人高于自然、凌駕于自然;近代以來,人類10、以科技的力在變本加厲的實踐著征服自然,山川夷為平地、填海造田、森林被成批的砍伐,城市呈無節制的蔓延,人口超千萬的特大都市很快將超過50個,摩天樓的高度以抗拒地球引力的傲慢姿態即將突破1000米.隨之而來的:全球性的能源危機,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每天數以千計的物種在走向滅絕,環境污染加劇,水資源面臨枯竭.等等等等;更重要的是:人類在被挾持性的摩爾定律每12個月的科技翻倍更新里除了短暫的新鮮與快感,生活品質卻在下降,幸福指數在降低,而亞健康在城市流行,地球末日的預言一再流行.人類走進發展的死胡同;正是基于以上事實,我們必須在文化與意識上進行反思:1)、人可以凌駕于自然,把自己的意志以科技進步與文明發展的名義強加于自然,任意性的改變蹂躪自然嗎?2)、新的共識正在達成:人原本就是自然的產物,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無權(也最終無力)按照自己的意愿隨意的處置自然,否則將面臨自然遲到的懲罰;因此,自覺的把人類和自然歸于平等,尊重自然,自覺的把自我歸于自然的生物鏈與自然體系中,遵從自然規律,人才能擁有自我,實現自我,達到“自在”的狀態。自然之道,是建筑學的最高法則。 轉自abbs建筑論壇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1
1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