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筑藝術特點分析(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3619
2022-07-07
3頁
569.50KB
1、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筑的藝術特點分析 14-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對整個歐洲的文藝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建筑藝術作為時代風格的體現,更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藝復興建筑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這時期的建筑藝術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表現了藝術個性。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是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的一種新的建筑形式,15世紀初產生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后流傳到歐洲其他地區。這種建筑的基本特征是追求整體的和諧、穩定,力求對稱,并將設計與美感效果建立在數學和透視學的基礎之上。如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結構;窗戶和門為方形或半圓拱,不再是尖拱形;空間不再用裝飾性圖2、案和鑲邊塞滿,而是讓它空著。它給人以樸實大方、簡潔和諧的感覺。而哥特式風格于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但這種風格主要涉及意大利北部地區(如米蘭大教堂),而對中、南部則影響不大。(圖為羅馬柱式結構和米蘭大教堂)文藝復興之前,哥特式建筑在歐洲許多地區占統治地位,主要表現為修建的教堂是尖拱頂、尖拱門、外墻有許多垂直的線條和尖拱券、鑲嵌著彩色玻璃的花窗,造成一種“仰望天國”的神秘感,并被認為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征。最早使用“哥特式”這個詞的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它有“野蠻的”的含義,是對無規則的建筑的“譴責”。認為“哥特式”建筑是神權統治的象征,在結構上缺乏穩定感3、。文藝復興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富裕的人們開始尋求人們的“天堂”。人們希望有一種更適合人們居住、體現為人服務的建筑。這樣,簡潔和諧的文藝復興風格逐漸壓倒了裝飾繁鎖的哥特式風格。(左圖為哥特式建筑代表)文藝復興以后,在當時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建筑的主題由宗教走向人生。而人文主義者認為,藝術首先贊美的是人的偉大,而不是神的萬能。建筑的首要功能是為人的世俗生活服務,特別是為城市公民生活服務。建筑的最大榮耀在于為城市提供實用之需與現實之美,因此商業利益、軍事防衛和生活日用是建筑服務的主要內容。人文主義者還認為古典建筑,特別是古典柱式構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在多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下,14-164、世紀歐洲,形成了獨特的建筑藝術,即文藝復興時期建筑藝術。2至16世紀的歐洲,主要是宗教建筑,其特色為“高”、“尖”。文藝復興以后,建筑的主題由宗教走向人生,即由寺院變為宮室。建筑風格的特點是追求豪華,大量采用圓柱、圓頂,外加很多精美的飾物。文藝復興時期是意大利建筑最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建筑發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變化,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筑風格取代了歐洲盛行的哥特式風格,古典柱式再度成為建筑構圖的主題,同時追求穩定感。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的特點是推崇基本的幾何體,如方形、三角形、立方體、球體、圓柱體等,進而由這些形體倍數關系的增減創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筑設計及建造中大量采用古羅馬的建筑主題、高低拱券5、壁柱、窗子、穹頂、塔樓等,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建筑物底層多采用粗琢的石料,故意留下粗糙的砍鑿痕跡,有些門窗也采用這種作法。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結構、建筑風格是全新的,突破了風格主義的常規,創造出種新穎而生動的活力。文藝復興建筑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筑,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并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但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師絕不是食古6、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范。不過當時的建筑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并沒有受規范的束縛。他們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筑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筑創作實踐中去。文藝復興是整個歐洲文化最輝煌的一段時期,這時期的建筑藝術獨具特色,歐洲大地上矗立起許許多多經典華麗的建筑。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藝術對后世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如俄羅斯在18世紀建筑的彼得宮等。與今天單一的建筑結構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更顯示出了它的雍容華貴、高貴典雅。總之文藝復興是人類文藝發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這其中更離不開建筑藝術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