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歷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轉變進步狀況(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3768
2022-07-07
4頁
23.48KB
1、研究歷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轉變進步狀況1概述歷史建筑具體反映了一個城市在某個時代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及歷史特征,是人類的共同財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對建筑產生了新的要求,許多優秀的歷史建筑被無情地拆除。顯然,這種消極的改造方式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應當采用一種更為積極的保護方式,即結合歷史建筑本身的特點對歷史建筑做適當的改造和功能置換,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潛能,使它們能夠符合現代生活的要求。比如:年久失修的老住宅被改建成博物館、美術館;廢棄的廠房被改造成展覽館和藝術中心等。2相關概念定義歷史建筑的定義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對歷史建筑的定義為:具有一定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反映城市歷史文化和2、地方特色的建筑物。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紀初,并且目前仍處于較好的物質結構狀態。再利用的定義美國著名景園大師勞倫斯最先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環”理論:“再循環不同于保存或修復,再循環是功能的改變,是將其內部組成再重新調整成為人能接受的”。1965年,勞倫斯在美國舊金山市吉拉德里廣場的改造中實踐了再循環理論,將一個意大利家族的巧克力工廠改造為當地具有特色的綜合性休閑娛樂場所。3歷史建筑再利用研究的發展概況國外發展概況從20世紀開始,對于歷史建筑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的理念在世界范圍內經歷了多個階段的升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國際組織通過了一系列憲章及建議,確定了保護的原則。1933年,雅典憲章的頒布提出3、了對于歷史古跡保護的框架和建議。1964年,通過的威尼斯憲章明確了歷史建筑的概念,要求必須利用一切科學技術保護和修復歷史建筑。1979年,在澳大利亞通過的巴拉憲章首次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在改造的過程中盡量使對結構的改變降到最低限度,賦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用途。這些文獻為各國的歷史建筑再利用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在建筑再利用實踐方面,在20世紀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在第一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以及一系列新材料、新技術的涌現,一批建筑師開始大膽地將新的建筑修復理念融入到再利用的實踐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先固有的修復思維。1928年,在巴黎的一棟老式公寓的改造中,法國建筑師首次運用了新材料和4、新工藝,在已有的建筑中插入一個裸露的鋼結構,并將外墻改為玻璃磚墻,以充滿想象力的手法創造出了適應現代生活要求的寬敞空間,也就是著名的“玻璃屋”。在第二階段,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歷史建筑的保護已經和整個城市的建設聯系在一起。由于新建建筑將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對一些舊建筑進行再利用會是更為經濟的方式。70年代中期,位于波士頓的昆西跳蚤市場由于當時的經濟危機已衰敗不堪,建筑師對其進行了功能改造,拆除部分隔墻和屋頂,原有帆布棚被改建成玻璃廊,使其成為娛樂休閑中心。這一實踐的成功改變了以往大拆大建的觀念,并在之后的類似建筑功能調整工程中被多次借鑒利用。在第三階段,歷史建筑再利用在西方城市建設中得5、到大規模普及,保護的規模和力度也進一步加大,出現了一大批成功的舊建筑、舊城區的改造實例。人們對于歷史建筑再利用產生了空前的熱情,產業類建筑的再利用開始大量普及,越來越多原先被遺忘的廢棄工廠被改造成博物館、藝術中心和休閑娛樂場所。例如,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座煤氣廠被改造擴建成商業中心;原先生產螺旋槳的德國蔡瑟工廠被改造為漢堡媒體中心等等。我國在歷史建筑保護方面的發展概況我國作為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各個時代均有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歷史建筑。20世紀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各城市快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對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1930年頒布的古物保存法,將有價值6、的古物列為保護對象。1982年國家通過了文物保護法,該法是文化部門的第一部法律,為我國的歷史建筑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1992年,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頒布。我國在歷史建筑保護方面的法規雖然有不少,但其在保護理念上存在一種潛在的將保護與再利用對立的意識。因此,我國的建筑保護和城市建設理念與西方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還有很多理論及實踐的工作可以做。我國對歷史建筑進行整體改造實踐起步較晚,大致始于本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盛行的改造性再利用的新理念在國內僅有少數應用的實例,這些實例的規模較小,改造方法也不夠完善。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值得一提的出色之作。例如,上海著名的“新天地”改造工程,設計者在分析了建筑物原7、有的結構特點后,進行了改建技術上的分析,采用內框架的結構形式形成內部大空間,同時拆除部分原有結構,完成了使用功能的置換,使其適應現代化的娛樂、休閑以及商業等生活形態。另一個例子是位于xxxx路的“1933老場坊”創意園。該建筑原使用功能為上海工部局宰牲廠,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在設計上將東西方特色元素巧妙融合,主體結構外方內圓,方、圓樓之間通過26座上下交錯的廊橋連接,別具特色。該建筑還采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傘形柱無梁樓蓋”的結構形式,是建筑藝術與生產工藝完美結合的典范。在改造前,由于長時間被空置已經面目全非,成為了城市的死角。2006年對其進行了改建設計,設計采用保護性再利用的策略,通過對水泥8、飾面的打磨保留了神秘的特色廊橋,同時在細部加入了金屬和玻璃的元素,使建筑更富有現代感。改造修繕為該建筑注入了創意產業的新功能,許多設計創意公司、餐飲、工作室遷入其中,成為了時尚創意新地標。然而,相對于國外歷史建筑再利用實踐的佳作頻出,我國目前的實踐還處于初級階段,設計主要參照西方的成功經驗,在改造手法上也比較質樸。已有的少數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滿足我國歷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社會需求,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來總結經驗,因地制宜,考慮建筑的歷史性、空間特性、結構特征和周邊環境等因素,發掘歷史建筑中的有利因素,從而使之在城市建設中發揮新的作用。4結語歷史建筑是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和年代沉淀下來的珍貴寶藏,也是凝結了無數建造者智慧和心血的文化結晶。對歷史建筑進行功能調整轉換研究可以使不同特點的歷史建筑發揮其作用,展示文化的多樣性,并創造出新的使用功能,更好地適應于現代社會的發展。應該以不損壞歷史文化遺產為大前提,力求從物質層面上使歷史建筑的功能得到延續,在有限的使用壽命內體現出盡可能多的價值。研究歷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轉變進步狀況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