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古民居建筑,豐富幼兒的審美感受(2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3805
2022-07-07
2頁
39.11KB
1、欣賞古民居建筑,豐富幼兒的審美感受摘 要: 我國的民間建筑豐富多樣,由于生活習俗不同,民居住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也有所不同,各具特色。通過引導幼兒從外部造型明顯的古民居建筑入手,系統地感受這種藝術形式,有利于增長幼兒的見識和審美情趣,豐富幼兒的審美感受。本文總結了在引導幼兒欣賞古民居建筑欣賞實踐中所獲得的體會:從欣賞建筑的外形入手,建立整體感受,激起進一步欣賞的興趣;引導幼兒感受建筑的色彩與環境的協調,學習用富有寓意的色彩表現美;了解建筑所蘊含的文化,豐富幼兒的審美感受。 關鍵詞: 古民居建筑 欣賞 幼兒 審美感受建筑是指固定地理位置上造就的生活環境的藝術,它與繪畫,雕塑被稱為三大空2、間藝術,是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還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的藝術形式,具有“堅固、實用,美觀”等特點。它的形式美感,使人產生審美愉悅,造成一定的情緒氛圍,陶冶人的品格。基于中班幼兒具體形象性思維的特點,他們對立體造型的感受趨于敏感,因此我嘗試引導幼兒欣賞感受建筑形式的美。然而,我國的民間建筑豐富多樣,其造型功能各不相同,由于生活習俗不同,民居住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也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因此引導幼兒從外部造型明顯的古民居建筑入手呢,系統地感受這種藝術形式,有利于增長幼兒的見識和審美情趣,但是,第一次全新接觸建筑形式的欣賞,應該從哪個角度入手呢?選擇哪些對象作為步入這一欣賞領域的探路石,幼兒對3、建筑形式的感受處于何種水平?這些是引導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閩南土樓是少有的圓柱形建筑,恰似土中冒出的巨形蘑菇,高高聳立,富有神秘感,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合族聚居性等特點。北京四合院是典型的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子、院內的設施齊全、營造安逸、清靜悠然自得的生活氛圍。蒙古包是特殊的可移動的建筑形式,它既可以展開又可以折疊,搬遷很方便。選擇這三種建筑形式差異明顯、對比強烈的民居建筑作為欣賞的對象,幼兒可以從中領略到多樣的民居建筑風格,了解豐富多彩的風俗習慣和建筑所賦予的文化內涵,增加幼兒的審美體驗,從而培養審美情趣,擴大審美視野。在引導幼兒涉足這三種建筑形式欣賞實踐中獲得了以下體會。一、4、從欣賞建筑的外形入手,建立整體感受,激起進一步欣賞的興趣第一次引導幼兒欣賞古民居建筑,如何讓幼兒對這種特殊的欣賞對象產生興趣?首先從感受外形介入,這適合幼兒的感知特點,幼兒能夠比較直觀地說出自己的感覺。如:通過俯視的角度感受土樓、北京四合院、蒙古包的整體造型,能夠給幼兒完整的視覺感受,充分展示了這些建筑外形的典型特征。幼兒通過對比的方式能夠較快地領會它們建筑風格,通過對建筑外形的想象和描述,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審美感受力,增強幼兒表達的意愿,提高語言的豐富性,這對進一步欣賞建筑的不同風格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讓幼兒觀察土樓的鳥瞰圖,老師問:“這座房子的樣子像什么?”幼兒們說:“像柱子、像水桶、像一5、個大洞、像蘑菇”讓幼兒觀看四合院的俯視圖,幼兒們說:“這座房子像正方形、像箱子、像盒子、像口字”讓幼兒觀賞蒙古包的遠景,他們說:“這座房子像鉛筆、有點像土樓、像帳篷”老師問:“它和土樓有什么不同?”幼兒回答:“土樓從上面看有個洞,而它的屋頂是尖尖的”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聽著老師講蒙古人經常搬家,所以選擇這種可以折疊、搬遷很方便的房子作為他們的家。當孩子們對各種造型的建筑充滿好奇時,再引導幼兒思考古時候的人們為什么要把房子建成這種樣子?這種造型的房子有什么好處?這一系列的問題能夠激起他們的興趣。有了對三種造型民居建筑外形的感受,在讓幼兒用不同的材料建構不同的建筑時,有的孩子選擇用盒子建構四合院,而有6、的孩子選擇用縐紋紙做蒙古包的墻,多數幼兒已經能夠恰當地表現建筑的外部造型。可見,幼兒對立體造型有了直觀、深刻的感受,就能創造性地表現出建筑的不同風格。二、引導幼兒感受建筑的色彩與環境的協調,學習用富有寓意的色彩、圖案來表現美美妙的建筑與環境融為一體是民居的一個特點,由于就地取材,所以建筑的色彩和周圍的環境十分協調。在欣賞活動中我采取幼兒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導幼兒領略了這一藝術感覺,如在欣賞蒙古包時,我打出一幅草原的遠景圖,一排白色的蒙古包佇立在碧綠的草原上,讓幼兒觀賞,請幼兒說說圖中“白色的蒙古包和綠綠的草地,給你什么感覺?”“如果你生活在這里覺得怎么樣?”“紅色的蒙古包看起來怎么樣?”幼兒通過對7、比能夠說出“很安靜的感覺、很涼爽,很開心”“紅紅的蒙古包很熱鬧,新娘子結婚了很熱鬧、很高興”“很遠很遠就能看見蒙古包,小朋友就不會忘記回家的路了”等久的話,雖然很稚嫩,但幼兒用稚嫩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建筑色彩的理解。北京四合院的內部選擇了以亮麗的紅色和綠色為主調來裝飾,欣賞時老師引導幼兒:“四合院墻壁用了哪里漂亮的顏色來裝飾呢?”幼兒回答:“有紅色、綠色。”老師再問:“用這么多紅色和綠色給我們什么感覺?”幼兒說:“很熱鬧、很漂亮”從觀察中,幼兒知道了鮮艷的色調可以帶給我們溫暖的感覺。建筑可以通過裝飾不同的顏色來改變人們的感受。使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快樂、很舒服。在參觀閩南古厝后的寫生活動,幼兒能大膽地運用鮮艷的紅色、綠色裝飾作品。另外,幼兒欣賞過一些民間作品,對民間作品的裝飾風格也有所了解,并且知道了龍、鳳、魚、竹、桃等的代表意義。在中國的很多古代建筑中也會出現一些這樣的裝飾圖案,而這些圖案都比較復雜,在表現美的過程中,幼兒的繪畫技巧難于支持他們完成這種表現,于是他們用稚嫩、簡單的手法去表現樸實的愿望和美好的祝福。比如:他們用金黃色的星星表現開心;用彎彎曲曲的線表示熱熱鬧鬧的場面,在盒子做成的四合院的墻壁上畫紅色的魚,在縐紋紙圍成的蒙古包上粘貼紅色的圖案,這樣的作畫手法雖然很簡單,但可以看出幼兒已具備初步的表現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