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中對傳統建筑保護的局限性小議(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3850
2022-07-07
3頁
39.92KB
1、新農村建設中對傳統建筑保護的局限性小議摘 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政策推動下,全國上下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及相關機構都對農村展開了在新的歷史時期下的新思考、新規劃和新建設。本文就新農村建設中對傳統建筑保護的局限性的三個問題進行探討。 /1/view-12189535.htm關鍵詞:新農村保護;傳統建筑;局限性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政策推動下,全國上下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及相關機構都對農村展開了在新的歷史時期下的新思考、新規劃和新建設。尤其是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為出發點,從村莊布局、農村環境存在的問題入手,進行了自然村、行政村的規劃編制,并以此為依據搭建城鄉一體化的平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解決富裕起來的農村“有新房、無新村”等問題。在建設的過程中,廣泛分布于鄉村中的各具民間特色的傳統建筑引起規劃設計、建設單位和主管部門的重視,并且對一些重點建筑(村落)有意識的實施了一定程度保護策略和措施。縱觀各地在傳統建筑保護現狀,相關措施的局限性也日益凸顯。1 新農村保護的局限性問題1.1 保護目的的復雜性對于新農村建設中的傳統建筑保護,村集體、規劃設計機構、政府相關部門的初衷難于統一。村集體代表的是廣大村民的切實利益,很多時候對保護問題是從最近、最直接的獲利渠道來打算的,難免存在一些短視的行為,特別是牽涉到土地開發利用、保護資金來源這樣的直接經濟問題時,容易把對文化的保護置于次要位置。規劃3、設計機構則一般從專業角度出發,更多考慮的是對象建筑的文化性、藝術性特征和意義,很難對全局做出完整的、系統的評估。因此,作為政府部門,一方面要綜合考慮傳統建筑、傳統文化保護的長遠意義;一方面還需要平衡所需的資金缺口,甚至還有政績、民意上的考量,那么,在如此大規模、高速度的新農村建設活動中,政府相關部門不得不成為傳統建筑、傳統文化保護的主心骨。然而,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傳統村落、傳統建筑保護仍然存在這樣幾種誤區:誤區一,為了發展旅游業而進行的保護。圍繞旅游觀光業的業態發展需求來整合傳統建筑保護的資源,在保護行為上能在一定程度上創造雙贏的局面,但也存在主觀和客觀的偏差。如果政府相關部門對于傳統村落、傳4、統建筑保護的目的性偏離了正確的軌道,那么實際的保護行為將受制于諸多局外因素而有所偏頗。誤區二,為了爭取到相關資金支持而進行的保護。一些鄉鎮、村落為了獲得“歷史文化重鎮”、“歷史文化村落”的稱號,獲得相應的財政支持,不惜代價挖掘所謂的“歷史古跡”,年復一年地整理材料上報,勞民傷財。如此類似的情況種種,保護目的變得混淆復雜,傳統建筑和文化中真正值得我們去珍惜回味、發展的內容也就淹沒于這樣的混沌之中了。1.2 保護內容的局限性對于一些散布于村莊中的歷史年代久遠、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或有獨特文化代表性的建筑進行保護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幢傳統建筑留存的意義往往不僅僅局限于一墻一瓦的建筑本身,更是和它所在的5、環境是戚戚相關,這里所說的環境既包括建筑周邊的自然環境,也延伸到建筑生存的人文背景環境。建筑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迥異的環境中,至少這樣是不能完全傳遞建筑所承載的意境的。因此,僅僅對建筑本身進行保護的作用相對有限,只有留存建筑物和它所存在的環境,才可能真正完整傳遞傳統建筑所表達的語言。另一方面,建筑包含了一個龐雜的系統,除了墻、窗、門、瓦這樣的物質構件外,它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文化的載體。比如說,在很多古村落中,整個村莊沿地形地勢的座態、溪流水體的走勢、甚至一些喬木的位置形態,都代表著對這片世代依存土地的理解和尊重。個別村莊在新農村建設的重新規劃中,為了實現交通、建設、管理上的便利,往往置原有的村6、莊脈絡于不顧,大拆大建,對個別文保單位甚至祭出“異地復原”的“萬能殺手锏”。試問猶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般完全脫離其存在背景的被保護建筑又有幾分生存的意義?1.3 保護形式的單一性對傳統建筑的保護,不等于簡單的保留,也不能簡單停留在修繕、復原、重建幾種相對單一的模式上。從建筑的本質來看,建筑的存在是因為“有室之用”的功能,但對于很多傳統建筑而言,現階段已不能很好適應新農村的社會生活要求。例如,一些傳統建筑夯土建造工藝落后、不利于節土節地,木構構件取材困難,室內采光通風條件不夠理想。如果仍停留在文物建筑“修舊如舊”的保護標準上,那么首先在對于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并無益處,其次在保護的范圍和力度上就7、受到多重制約而顯得十分有限,從而最終使得新農村建設中的傳統建筑保護成了被動的文物式的“孤例”留存。這對于傳統建筑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并不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傳統建筑的發展不是能依靠保留幾進院落、修復幾處祠堂就解決得了的。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滲透到人們生產活動中的審美習慣、價值體系。一種更積極的保護態度應該是主動認識并發展傳統文化本質中的內涵,使新農村誕生“新傳統”。2 新農村保護的優秀案例沙坪湘繡商業新街位于長沙市開福區撈刀河鎮沙坪社區,東至沙坪老街,南至沙坪牌坊,西至長青公路,北至沙坪路。沿街全長約1公里,沿規劃道路以東進深范圍60200米不等,總規劃面積約5萬平方米(圖1)。沙坪以“中國湘繡8、之鄉”聞名,湘繡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代表之一享譽海內外。通過對湘繡商業新街的全新規劃和設計,利用銷售、全景展示、參與體驗、休閑娛樂等綜合性手段,實現對沙坪小鎮整體規劃思想和營銷理念的深化,將“沙坪風情小鎮”設計成為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獨具魅力的文化旅游景觀帶,促進新農村建設和“湘繡”旅游產業的大力發展。因此,在新街的規劃建筑設計中,單純仿古溯源的建筑形式不足以體現今天湘繡藝術不斷創新的精神;本設計方案試圖從漢字與建筑同構性出發,將漢字元素與建筑融合,體現建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同時呈現耳目一新的別致建筑形式。通過對漢字與建筑在空間、受力、構件等方面具有的同構性運用,使建筑群落呈現獨特的視覺沖擊力和空間體驗。誠然,大范圍地保護廣大農村中的大多數建筑并不現實也無必要,況且,農民更急需的是能滿足新時代生活要求的新建筑。研究歷史、保護傳統是為了發掘傳統文化中一脈相承的精髓,只有跳出對傳統建筑保護認識局限性的圈子,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視角審視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中的傳統建筑保護,才能找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真正答案。參考文獻:1 溫鐵軍.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2 曾福生,吳雄周,劉輝.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協調發展以湖南省為例J.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2).3 季明川,楊萍,袁方曜.循環農業與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