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綜合教學樓綠色建筑設計之淺見(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3947
2022-07-07
3頁
39.86KB
1、學校綜合教學樓綠色建筑設計之淺見【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蓬勃發展,帶動了高校教育理念的轉變給高校綜合教學樓的功能和空間設計方向帶來新的創作思路。本文選取國內某高校的教學綜合教學樓建筑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從綠色建筑出發,介紹了高校綜合教學樓的特點,并利用建筑設計基本理論,從功能與交通組織、外部空間和環境和美學特征方面進行具體分析,以便為今后高校綜合教學樓的設計提供參考。 /1/view-7018482.htm【關鍵詞】綜合教學樓;建筑設計;特點;原理1.綠色建筑設計觀我國城市化進程十分迅猛, 每天都有無數建筑物在設計建造, 我們不能等一切都研究好才開始實踐。但是, 在建筑設計中, 建筑師2、的觀念卻可以影響建筑的最終形態和生態環保效果。因此, 應該倡導建筑師在建筑創作時具有明確生態環保目標并利用建筑手段部分或全部達到這個目標。由于建筑設計僅僅是綠色建筑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 全局中的一個局部, 在綠色建筑系統其它各環節還不能有效配合的情況下, 這樣的建筑還算不得真正的綠色建筑。本文權且將這樣的建筑稱為準綠色建筑。建筑師樹立準綠色建筑觀十分必要, 有研究證明, “ 在概念設計階段, 把建筑作為整體系統設計并注重各子系統的相互關系可以比一般建筑節省50 %一7 0%的能量。” 這說明了建筑設計這個環節在整個綠色建筑設計系統中的重要地位。通過積少成多, 可以大大減少資源能源的損耗, 這在3、我國目前思想意識、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的國情環境中是切實可行的。準綠色建筑設計要求充分考慮建筑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 利用建筑手法, 不同程度地解決、利用地形、節能材料、自然采光通風、營造冬暖夏涼室內環境等問題, 盡量減對人工環境和動力機械的依賴, 達到降低建筑綜合造價和能耗的目的。同時, 創造性地利用地域建筑中傳統有效的地方材料、生態節能方式和建筑形態, 延續和發展城市和建筑文化特色。1.高校綜合教學樓的特點1.1綜合性綜合性是學科建設的新需要,教育結構多元化、交叉學科之間的交流以及在培養學生處理研究復雜問題等方面都提供良好的空間氛圍,同時綜合性教學樓使得資源集約化利用。集中式的教學建筑遠4、比分散式的建筑成本低,同時其效率和使用便捷性提高。因此,集約式和開放型的建筑環境成為新型教學樓建筑的主要特征。1.2開放性校園建筑從以前的只重視教學功能而忽視活動交往功能的做法,轉變為強調整體校園氛圍的空間營造。當代大學校園的建筑設計在重視內部空間營造的同時,也強調與環境的融合,重視空間的開放性與可交往性,強調校園與社會交流的方便,使空間布局社會化、開放化。1.3信息化特性信息的網絡化使知識的傳播由老師向學生單向線性灌輸轉變為師生的互動,計算機、網絡、虛擬現實技術改變了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方式,這促使高校教學樓設計更注重智能化。具體而言,教學樓都配備多媒體教室、多功能階梯教室并建有計算機5、中心,在教學樓的入口都有電子液晶顯示教室的安排使用情況。此外,各教室都配備空調電氣設備,還有攝像頭等電子設備作為教學樓的安防系統。1.4可持續發展性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高校學科內容更新頻繁,教學科研設備不斷更新,因而要求高校建筑能適應未來的發展變化。例如,底層架空的交往空間可作為今后停車之用,而柱網的設計也應考慮未來空間的適應性。總之,在教學樓設計時應注重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性。2.高校綜合教學樓的設計原理分析2.1功能與交通組織國內某大學教學樓以中心庭院來聯系南北兩側的2幢教學單元樓(見圖1)。交通樓梯在平面中均勻布置,注重入口門廳空間、樓梯廳、聯系走廊和空中活動平臺空間的氣氛營造。同時也利用6、底層空間架空來獲得彈性空間和作為活動交往空間,半地下層考慮停車與設備的布置。關于教學樓的功能設置,對普通教室、多媒體教室和多功能教室都有考慮,即將大空間布置在教學樓的端部,小教室集中布置在教學樓的中間,功能分區明確。同時,利用底層架空和錯層的處理,巧妙地安排停車空間,用樓梯的錯半層將兩棟樓的不同分區聯系起來,只需上半層就可以到達不同層高的教學區間,這樣不僅縮短了學生交通路線,也使空間變得活躍起來(見圖2)。2.2外部空間和環境1)場所化的外部空間應考慮主入口和大部分教室保證有開敞的視野和良好的景觀朝向,且主要入口有便利的交通。此外,內部庭院、中廳空間布置有開闊的廣場、碧綠的草地,方便學生在此小7、憩,使之成為校園中重要的交往場所。3)開敞的行為界面作為建筑內外空間之間的過渡區域,建筑的界面也是建筑設計師關注的焦點。教學樓強調界面的開敞性、通透性和可停留性。沿建筑單元的外面設置不同凹入深度的過渡性灰空間,例如通高的柱廊、玻璃雨篷、平臺、天橋、庭院等。這樣的空間區域一般具有半露天性質,但又能遮風擋雨,既有開放的視野,又具有領域歸屬感,與直接通過大樓梯或雨篷直接連通走廊、教室的設計相比,其增加了建筑空間的層次,形成了人性化的空間構造。例如,該教學樓從主入口到門廳前的“U”形廣場,再到門廳的開敞空間都是通透的界面,而且站在門廳空間中,有類似“影壁”的大理石壁畫作為與中心庭院空間的分隔,但空間在8、視線上隔而不斷,使空間層次顯得很豐富,且門廳空間兩側是兩處開敞的剪刀樓梯,而且樓梯每隔兩層向門廳開敞,學生上下樓時均可欣賞外面的景觀。2.3美學特征將建筑美學與建筑符號學結合在一起,體現出高校建筑特有的文化特征。例如,在建筑構件細部的造型上,教學樓樓梯底層臺階構處理及欄桿柱節點,體現出西方古典典雅主義的造型手法;庭院中的入口平臺花池與排水的滴漏,讓人馬上聯想到中國園林中的典型造型元素。其次,在空間的塑造上,從主入口空間到庭院空間再到地下停車空間的景觀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園林的造園手法欲揚先抑、對景與框景等手法,同樣在空間處理上,也應該體現出造園思想的“圍”與“透”的理念。結 語21世紀高等教育教9、育理念的轉變,給大學校園的規劃以及教學樓設計帶來了新的思維,因而高校教學綜合樓的建設也呈現出新的特征。選取兩所高校的教學綜合樓為研究對象,相信闡述其特點,利用建筑設計原理分析其功能和交通組織、外部空間和環境以及美學特征,以此為今后高校綜合教學樓的設計提供幫助。參考文獻1葉彪.高校教學建筑發展趨勢及影響因素以清華大學第六教學樓創作實踐為例【J】.建筑學報,2004,5(2):52-53.2鄧曉紅.教育建筑綜合體新世紀高校教學樓建筑發展趨勢【J】.新建筑,2003,10(1):18-19.3張曉非.符號學在建筑理論研究中的應用:南北方園林造園手法的比較【J】.建筑師,2004,4(2):32-34.4李捍無,尚幼榮.現代高校教學樓設計理論研究【J】.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3(4):5-6.5顧孟潮.解讀建筑理論【J】.華中建筑,2006,24(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