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結構的發展史(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4009
2022-07-07
4頁
631.01KB
1、西方建筑結構的發展史2012-3-16 15:23| 發布者: JOAN.chen| 查看: 490| 評論: 0摘要: 伴隨著社會進步,建筑結構技術的創新推動了建筑形式的新的進程。本文通過聚焦于西方建筑結構形式和建筑形式,從建筑結構技術的進步推演到建筑形式的推陳出新,而建筑師的奇思妙想同時又促進了建筑結構技術的發展。將 . 伴隨著社會進步,建筑結構技術的創新推動了建筑形式的新的進程。本文通過聚焦于西方建筑結構形式和建筑形式,從建筑結構技術的進步推演到建筑形式的推陳出新,而建筑師的奇思妙想同時又促進了建筑結構技術的發展。將建筑技術研究、設計、生產同新技術相結合起來是建筑形式的發展道路。建筑的形2、式美源自于結構技術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建筑的形式也發生巨大的變化,當一座新建筑穿著華麗的外衣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我們駐足、流連于建筑形式美給我的心靈的印記,世人對于建筑的評價往往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當建筑師苦苦的求索尋找新的美學形式但仍然黔驢技窮時,我們的設計者應該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什么?我認為形式美的源泉是功能的需求、結構的技術。所以功能、技術與藝術作為建筑的三要素是辯證統一的,建筑象人體一樣是作為一個系統而存在的,它是系統的整體的而非孤立的局部的。當下業者對于形式美的理解是由偏頗的,在這種設計思想的指導下,也必然會阻礙建筑的發展和進步。建筑結構是指將建筑物自身及其在使用中所產3、生的荷載傳遞給地基的一種設施。古往今來人們就是在不斷的利用新的材料創造著新的建筑形式。1.原始社會的建筑原始社會的住屋形式是巢居、穴居、以及在北美的印第安人的帳篷屋,是人類基本生活的需求。原始人使用木材生土當地的建筑材料建造窩棚。2.奴隸社會的建筑奴隸社會隨著人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強建筑的類型建筑的規模以及建筑的形式出現巨大的變化。在古代的埃及人們利用石材建造神廟和陵墓,建筑的結構形式是梁柱體系,古希臘同樣繼承埃及的梁柱體系,同時由于地域文化的發展演變希臘人將梁柱發展成具有美的形式,出現古典的三柱式,以及女像柱,兩者的形式不同但結構的核心是一致的以石材作為基本材料的梁柱體系。由于石材4、本身的力學性能是抗壓能力強于抗彎的能力。所以我們看到埃及、希臘的古建筑的柱距是如此的小,建筑空間也是狹小的。建筑作為單體強調的是外部空間或者建筑的內部狹小空間的神秘化。在希臘建筑往往是作為雕塑來處理的。在古羅馬文化時期,隨著領地的不斷擴張各種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羅馬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新的結構形式拱券結構。羅馬人利用混凝土這種新建筑材料創造一種新筒形拱形工交叉拱、十字拱解決了大跨度屋蓋的結構形式,繼而獲得了連續的復合的建筑空間。建筑也就成為了真正的意義的建筑,正是在古羅馬時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現推動了新的結構形式的產生進而獲得新的較大的人類活動的室內空間。就功能決定形式而然,以上的變化必然帶來建5、筑形式的新的突破。我們在研究建筑歷史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在羅馬的建筑上仍然有希臘建筑的影子,羅馬人在建筑形式上仍然沿用希臘的柱式,出現古羅馬五柱式,羅馬的柱式已經沒有了希臘柱式結構上的意義,柱式已經成為了壁柱。成為一種裝飾,同時由于羅馬建筑的體量、建筑的層數的增大希臘的柱式又在羅馬時期演變成券柱式、連續券、巨柱式等多種形式。從古羅馬的建筑形式生成之初,它是在古希臘時代的建筑形式范圍內發展,直到找到適合新技術的建筑形式的出現。我們常說光榮屬于希臘、偉大屬于羅馬。希臘和羅馬創造了古典建筑的文明開創歐洲建筑形式的先河。在繼承與發展中結構技術的創新領先于建筑形式的創新。3.中世紀的建筑歐洲的中世紀是神學6、統治的社會,建筑的類型以教堂為主,高聳的教堂留給我們更多神性的表達,建筑風格更趨于美觀,由其是以哥特時期的建筑最為典型高聳的向上建筑風格直指上蒼表達著與神的交流與對白。形式的表達繼而帶來的神性化的想象賦予了哥特建筑的神性的神秘感。我們剖開哥特建筑的形式尋找帶來這種形式美的根源在于中世紀結構技術的發展,在中世紀時期繼承了羅馬的十字拱的技術,在此基礎上將羅馬的十字拱發展成為四分類骨拱,同時將單圓心的拱變成雙圓心的拱形成了框架式的雙圓心的尖拱,同時拱頂所產生的側推力由新力學構件飛扶壁傳到外側的橫墻上,這樣整個結構體系就變成了框架整個的受力過程屋頂的荷載傳遞給尖的肋骨拱柱子(豎向的力)基礎地基完成,而7、拱所產生的水平向的推力傳到側墻傳到基礎地基。這時配合肋骨拱柱子也形成了束柱的形式,擺脫了古典的柱式,達到中世紀哥特式教堂的結構與形式的完美結合。4.資本萌芽與絕對君權時期的建筑在這段歷史時期主要包含文藝復興建筑,法國古典主義建筑巴洛克建筑在這段歷史時期建筑的結構形式并沒有較大的改變,設計師在考古等領域的發展的帶動下形成了對古典文化建筑的熱衷與模仿,創造了具有特設的文藝復興建筑,法國古典主義建筑巴洛克建筑從早期的對古典建筑的模仿,創新到晚期的巴洛克建筑的推器繁瑣變形,反映出形式主義的已經走入到了末端,設計師不顧及形式美的產生的動力在于結構技術的變化,這個時期的人們試圖創造出新的形式無奈由于結構的8、不改變所以形式的變化是表面的是化妝術,不會出現脫胎換骨的變化。伴隨著186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生,建筑界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種變化時由于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現,也就是伴隨著機械化時代工業發展提供的大量的人工材料。由質地純正的、經實驗鑒定的、用一定原材料生產的人工材料代替質地混雜的、不可靠的材料,例如,型鋼和更加新的鋼筋混凝土都是計算的純粹結果,它們精確地、充分地利用材料。由此帶來了建筑形式的新變化,體現到了大框架的建筑上面。伴隨著新材料,考慮到墻和窗子的構造,最終的結果是一米厚墻上的天然優質石頭被輕質的煤渣空心薄墻壁等取代。鋼和鋼筋混凝土對機械化時代現代建筑的發展有著極重要的影響,鋼結構9、的材料和結構特性與木結構頗多相通之處,而混凝土卻與此不同,其構件在連接(澆筑)之后,融為一體,是化學式的連接。鋼構件通常也非常適于線性地使用和表現“線的構成”。除了鋼和鋼筋混凝土材料以外,合成樹脂、塑料、金屬等作為基本材料與由玻璃纖維等作為增強劑制成的復合建筑材料在機械化時代也日漸普遍,而且其性能也越來越好,用這些材料制成的型材、線材等工業組合建筑制品,也能給人以超越技術美而升華為科學美的審美感受。5.現代建筑形式的迅猛發展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建筑材料將變得日益復雜,集成技術用于建筑材料是數字化信息時代材料科學發展的基本趨勢,納米技術也為材料的集成化提供了技術基礎。但是,到目前為止,這種集成化的材10、料還沒有發展成熟,準確的說現在這種材料是以“構件系統”的方式表現的。現代建筑的經典作品中,不少也是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產生的建筑形式美,采用玻璃墻的西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從建筑平面和立面上來看都具有濃厚的古典廟堂的氣氛,但是與帕提農神廟等古典廟堂截然不同的是它所使用的材料鋼材而非石料,于是建筑以相似的形式給人以完全不同的審美感受。采用光電幕墻技術的英國利物浦基礎物理研究院、德國哈姆爾城市大廈滿足了惡劣天氣對幕墻的所有要求,也滿足建筑的物理需求,比如阻燃、保暖、隔熱等,而且可以把光能轉換成電能。光電幕墻加裝了光電模板后,可代替拋光的自然建材,并且在光電幕墻的生產、使用直至報廢都可以實現對環境的無污11、染。光電板成分中沒有有毒物質,不會在建筑物起火時出現任何諸如釋放有毒氣體等危險。而采用氣凝膠玻璃板的巴伐利亞的建筑事務所可以使日光均勻分布于更大進深的室內,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眩光。可以推測,一旦某種建筑材料集中了多種功能,建筑形式也將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以上兩種材料作為建筑外墻材料以后,建筑外墻形式變得更加輕盈、通透,整個建筑形式也跟隨著發生了變化,給人以一種全輕質、高強和多功能的建筑材料所帶來的必然是靈活多樣,構造精致的建筑形式。各個歷史時期,結構技術影響了建筑形式,運用于建筑中的技術的發展與技術本身的發展并非同步的,而且在建筑中各類技術相互結合的程度也不同,在對建筑的形式的決定作用中所占比例也不盡相同。目前,數字化技術正在向建筑領域滲透,建筑形式所涉及到的技術內容將變得比以前任何一個時期更加豐富,更新的速度也更加迅速。跟最新的科學技術結合起來,跟最先進的生產力結合起來,這是建筑發展的大方向。本文通過強調建筑形式與技術的密切關系,是期望通過對技術對建筑形式客觀作用規律的肯定,使建筑設計師充分認識到技術對于建筑形式創作的重要意義,在實踐中關注技術的動態,將建筑技術研究、設計、生產同新技術相結合,以發展為目標,探索用于建筑的新技術,鋪筑建筑形式的發展道路,撰寫人類建筑史上新的輝煌。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8
63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0-26
17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