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現有古民居建筑的調查及保護對策研究(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4021
2022-07-07
3頁
39.87KB
1、孝感市現有古民居建筑的調查及保護對策研究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國家新農村建設的快速推進,導致許多古民居建筑出現重開發輕保護的現象。文章介紹了孝感地區古民居建筑保護的現狀以及當前孝感地區古民居建筑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保護對策。 關鍵詞:古民居建筑;破壞;保護;開發我國的民居建筑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結合自然、氣候、地形、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因素,積累了豐富多彩的建筑經驗,產生了眾多特色民居,它們具有豐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世界建筑藝術寶庫中珍貴的文化遺產。湖北省內相當數量的歷史小城鎮的傳統格局至今依然保留較為完整,并且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與風俗習2、慣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較好的延續。然而近年來許多歷史小城鎮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往往忽略了其自身的巨大歷史文化價值,采取除舊建新的破壞性發展模式,忽略了對歷史文脈的科學保護,對歷史小城鎮的傳統風貌造成了不同程度不可挽回地破壞。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因經濟利益產生的短期行為使越來越多的古民居建筑資源開始受到嚴重破壞,其中一些甚至毀于一旦。因此,探討保護古民居的對策及措施,對于保護正在消亡的古民居具有重要意義。1 孝感地區現有古民居建筑概況孝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有著大量古建筑,以明清古建筑居多。通過對孝感地區古建筑的實地調研,孝感地區大部分古建筑保存尚好,但是也有很多建筑在城市化進程中以及新農3、村建設過程中遭到了破壞。調查發現,孝感地區境內現有門板灣、夏家寨、禹王城、楚王城等古遺址460多處,古墓葬200多處,古建筑40多處,古塞堡180多處,還有許多古景觀。漢川市養魚鋪老街古民居、孝南區西湖橋、云夢楚王城、安陸市孛畈鎮柳林村九重天老屋、孝昌縣小河鎮明清一條街、應城孔廟、大悟縣雙橋古鎮等都是孝感地區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筑。此外還有漢川市南河鄉柏樹村林虹南古墓、漢皇恩寺遺址,孝南區西湖橋、余氏祠堂、云夢縣楚王城、泗洲寺,安陸市白兆山李白故居、孛畈鎮柳林村“九重天老屋”,孝昌縣花園鎮“老街”、小悟鄉鳳砦村古民居,大悟縣宣化店鎮鐵鋪村的百年民居八字溝等。孝感地區的古建筑大多經過維修、改建,保存4、狀況也有一定差異,有的保存較好,還在正常使用,有的屬于危房,亟待改建,有的殘破不堪,已經廢棄。1.1 余氏宗祠余氏宗祠位于孝南區東南部,古建筑余氏宗祠規模宏大,它集徽派與孝感本土文化于一體,以其強烈和獨特建筑風韻,屹立在中國古代建筑之林。古民居規模宏偉、結構合理、布局協調、風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裝飾在門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雕刻藝術別具一格,雕刻主要采用浮雕、透雕等表現手法,雕刻工藝精湛,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1.2 云夢泗州寺泗州寺座落于云夢縣南部水鄉下辛店鎮離鎮二公里的白水湖濱圣壽山上,為湖北省內唯一一座元代風格古建筑,被列入全國450座大型寺廟之一。據清光緒云夢縣志記載,寺院始建5、于梁,唐朝修建,元朝泰定四年重建。古寺坐北朝南,由大殿,鐘樓,鼓樓組成品子型,重檐歇山式。建筑四周沿院廊房為僧舍客屋。1.3 養魚鋪老街古民居養魚鋪老街古民居位于漢川市馬鞍鄉養魚鋪村,現存古民居建筑6棟,分布在南北長約200m、東西寬3.5m的老街兩邊。清代作坊、西式教堂、土磚瓦民房、民國初年商鋪民房,時代特點鮮明,建筑風格迥異。1.4 小河鎮明清一條街孝昌縣小河鎮明清一條街全長約1600m,寬34m,建于明代,興盛于清朝和民國初年。街上民居基本保持明清時代風格,多為2層磚木結構閣樓,前有2m左右的廊檐,一律用石磉礅托杉木柱子,最深的房屋有7重,6個天井,近百米深。街北端東側有東岳廟,還有一座6、磚木結構戲樓,院中可容納觀眾近萬人。街北城門樓西側有藏經樓,北街建有善堂一座,房屋高大,旁有一小巷通菜園村,名善堂巷。2 孝感地區古建筑保護存在的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城市化建設步人加速發展階段,新農村建設也步人了正常的軌道,在這一大形勢下,我國幾千年豐富的民居建筑及其環境保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孝感市,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及群眾對古建筑保護意識淡泊,對古建筑不加重視,缺乏對這些古建筑價值的定位和判斷,導致像漢川市養魚鋪老街古民居、孝昌縣小河鎮明清一條街這樣的古建筑被隨意破壞、拆除。另外,由于當地居民普遍缺乏文物保護的意識,加之經濟能力、技術水平有限,他們不可能主動對自己居住的古建筑進行保護7、性維修,很多古建筑由于資金匱乏,長期得不到維護、修繕,隨著外界惡劣環境的侵蝕,慢慢破損、倒塌,直至完全破壞。3 孝感地區古建筑保護措施3.1 增強古民居建筑的保護意識孝感地區的古建筑眾多,其歷史價值不容忽視,這些歷史年代久遠的古建筑承載著當地的風土人情,傳承著民俗文化。在古建筑的保護工作中,要加強地方政府官員古建筑保護意識,使其充分認識古建筑的價值,拿出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和開發利用方案,制定古民居建筑保護的相關政策。古建筑保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需要廣大的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特別是古建筑所在地的居民。因此必須加強當地居民的古建筑保護意識,通過宣傳、教育的手段,增強當地居民對古民居建筑的保護意識。8、3.2 加大古民居建筑保護的資金投入政府應盡快依法設立古民居保護基金,通過多元化、多渠道的籌資模式,建立起國家、社會、集體、個人共同出資的機制,加大保護資金的投入。除了文物保護經費以外,國家還應在新農村建設財政專項資金上分出一塊,明確其作為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專款專用。還應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入,制定和完善有關社會捐贈和贊助的政策措施,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參與到古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事業中來。3.3 以開發促保護堅持開發與保護并舉。古民居建筑的保護可以借助旅游開發的力量,將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與古民居的發展結合起來,通過保護促進旅游,旅游進一步帶動保護。如孝感市可以對明清古建筑一條街,大悟的雙橋古鎮實行保護性開發,發揮鎮內的人文、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在保護古民居建筑與經濟效益之間建立起互動關系,實現一個良性循環。參考文獻1 李獻土.新農村建設中古民居的保護J.絲綢之路,2009,20(165).2 黃惠娥.我國古民居開發與保護的法律問題探析-以福建土樓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9).3 何圭雄,楊子江.孝感地區古建筑保護與開發利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1).:王?t琳(1993- ),女,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學院本科在讀,土木工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