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之間(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4107
2022-07-07
5頁
16.50KB
1、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之間 中國傳統建筑乃一獨立的建筑形態。其歷史悠長,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并譽為東方建筑的代表,是國人值得驕傲的文化遺產。她包含了中華民族的自然哲學觀念,體現一種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時空觀念。 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有著哲學的辯證關系。傳統文化代表過去,但從發展的觀點看,傳統文化又是過去的現代,現代的古代,現代是由古代發展而來,又是未來的古代。所以,現代建筑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在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現代建筑總會不同程度受到傳統建筑文化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新材料,新技術對建筑的影響極大,現代建筑正逐步走向國際化。目前國內某些地區盲目追求現代,割裂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以至于城2、市建筑失去可識別性,形成“千城一貌”的尷尬局面。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并通過現代的技術手段,使傳統的建筑文化重新活躍起來,傳統的建筑文化正逐步轉化成適合現代建筑的建筑文化。 我國對建筑設計中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歸納為以下的幾個主要方面: 第一,全面再現傳統建筑文化。這個時期主要是對年久失修的宗教建筑或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進行修復或復建,空間布局、外觀、細部裝飾等都按照古建筑的法式再現出來,是一種簡單的歷史重現的手法。但這種做法在業界并沒有得到認可,往往被譽為是“假古董”。 第二,早期的民族形式追求。上世紀20年代以前,是新功能建筑民族形式不自覺的摸索時期。主要創作模式有“新功能、舊形式”,“洋式門面3、中式裝飾”,“中國式教會建筑”三種。上海浦東教堂,圣約翰學院是為代表。 第三,繁榮期民族形式創作。19201930年,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一批留學生,致力于在新建筑中體現民族形式,創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首都(南京)計劃”對民族形式給予了大力提倡和支持,中國營造學社對創作民族形式作了有力的學術推動,曾一度壟斷建筑市場的外國建筑師和教會主持人也注意在現代建筑中要用 中國民族形式。這一時期出現了復古式、古典式、折衷式等特征的近現代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廣州中山紀念堂是為典型代表。 第四,建國后民族形式新探索。20世紀50年代初,民族形式的建筑有了新的發展,當時所謂“復古主義”學習蘇聯的創作方針4、,具有政治色彩的“民族風格”受到特別強調。大部份“古典式”建筑規模比二、三十年代變大了,且成組群建設,形象更為突出。我們可以稱之為新古典主義。20世紀60年代,廣州一批帶嶺南園林特色的建筑對民族形式的某些方面有了更大的推進,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五,到了21世紀,建筑的發展趨向多元化的時期。海外建筑師及留學歸國的建筑師們帶來了很多新的思路,出現了許多具有強烈時代特征的建筑,其中有一部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精彩作品,他們的設計充滿激情讓人振奮。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萬科地產的 “第五園”都是一些成功的實例。它們從材料到建筑的表現形式都是時尚現代的,骨子里卻植根中國的傳統。給人看到時代發展、科技5、進步的成果,而傳統的元素并沒有阻礙時代的步伐,反而使其具有更豐富的內涵。 現通過溧陽古城墻遺址公園規劃及建筑設計項目,探討一種結合中國傳統建筑意味的現代建筑設計的方向。 溧陽古城墻遺址公園規劃場地位于江蘇省溧陽市中心老城區中。據當地文獻記載,基地內原有一座四層的文昌閣濱水而立,南面是溧陽的護城河,周邊為以文昌閣為中心的私塾、牌坊等當時的文化建筑,東邊是一段城墻的遺址。四層高的文昌閣更是當時該地域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象征意義。 隨著時代的變遷,文昌閣建筑已不復存在,周邊是一些破舊的民居。通過古護城河及殘余的古城墻遺址還依稀能體現她的曾經存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文6、明、對中華歷史文化的追求不斷提高,城市的記憶、城市的文脈應被喚醒。于2007年,溧陽市啟動歷史文化街區的計劃,該項目是作為歷史文化街區的起點率先啟動設計。 根據歷史文化街區整體的規劃要求,本地塊的整體定位是文化休閑展示區,打造成為弘揚溧陽文脈、地域情感場所,成為溧陽人感情回歸的場所。本案中要求在保留現有的城墻遺址并加以表現其歷史的內涵,再有一個重要的元素是復建一“文昌閣”以體現歷史的時空意義。 文昌閣在古代是一種特有的文化建筑類型,很多地方都有自己地域的文昌閣的建筑,寓意該區域文化昌盛,表達了人們對讀書的一種追求及向往。由于文昌閣具有這樣的歷史及社會意義,故當時的文昌閣建筑往往是當地的一個標志7、性建筑物。在本項目中文昌閣建筑的設計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焦點。有當地的專家認為,既然作為歷史街區的起點,她應該傳承中國古典建筑的傳統營造法式,按照原來文昌閣建筑的形制來建造,力求發揮建筑作為歷史文化載體的作用,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的建筑智慧。另外,有的專家則認為過去的東西現在已經失去了她原有的功能需求,原本的復制一個“假古董”并不是一種文化的發揚,這個時代應該有這個時代的建筑特征和建筑文化。 在本次的設計中我們采取了一種相對折衷的思路:嘗試綜合的、完整的生態設計方法,塑造文化生態;利用現代的藝術造景、現代的施工技術及現代的材料運用,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于一身的文化公園空間。置身其中,老者可以在這里找8、到回憶;青年人在這里感受到時尚。使文化的脈絡在此再生、延續。 整體規劃以文昌閣建筑為核心,整體布置場地的空間元素,構建“一縱一橫多節點”的規劃結構。-縱軸是主要的文化體驗的空間軸線,順著古護城河由前區城市休閑景觀區、文昌閣建筑及文化展示景觀區組成。順著該空間序列行進,人們可以感受到從現代城市空間慢慢過渡到歷史空間的時空的變化。文昌閣建筑的設計是關鍵。 中國古典建筑是以木材為主,此結構原則乃為“梁柱式建筑”之“構架制”。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牽制成一“間”;梁可數層重疊稱“梁架”;每層縮短如階梯,逐級增高稱“舉折”;左右兩梁端每級上承長槫,直至最上為脊槫;每兩槫之間密布節蓖并列之椽,構成斜坡屋頂9、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墻體只是起維護的作用,并不承重。 文昌閣的設計是以宋營造法式中的古典建筑樣式制度為基礎,以現代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為手段,相互結合而成的產物。鋼型材是現代工業時代的重要產物,型材的出現改變了建筑的形態鋼結構建筑形體簡練、時尚、具有時代氣息。而型鋼與木材在受力性能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參照古典建筑中閣樓式建筑的建造制式,以h型材去構筑大木作中的元素。以不同尺寸的型材設計成鋼柱、鋼梁、鋼額枋等等,形成一組鋼制梁架的結構體系。該鋼梁架的形制及空間尺度是沿襲舫的形制,在具體的構造做法上卻運用現代鋼結構的構造特征去設計,并非盲目copy一個柱子,copy一組斗拱等;相反,梁柱10、的特征完全是現代鋼結構的合理及常用的構造,她是徹頭徹尾的現代建筑的體現。其中的關鍵在于運用了隱喻的手法:比如,梁柱交接處采取了加強處理的造型是鋼結構中的特有節點,這點隱喻傳統建筑中柱頭的盧斗;出挑的鋼梁頭造型便是簡化的一組斗拱的設計。屋頂的設計是一個關鍵的地方,它在中國傳統建筑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古建筑中形體造型的主要表現元素。導致一段時期凡是設計民族風情的建筑時就一律加頂,而沒有 太多考慮整體的關系,形成當時的“頂式文化”。屋頂采用了“重檐十字歇山頂”的形式進行演化。為了使建筑更現代更時尚,屋頂面材選用了深灰色玻璃替代了傳統的瓦屋面。玻璃加剛的運用富有現代建筑的氣息和超強的表現力,把傳統建筑精神得以充分的表現。而維護結構我們選擇了具有親和力的木材,以傳統的門窗形式,傳統的加工工藝進行制作,把傳統的建筑空間特征充分表達。 同樣的設計理念和手法運用到遺址公園的景觀空間的營造,把整個園區作為一個建筑空間來進行設計,務求打造具有強力文化張力的場所空間。 溧陽古城墻遺址公園規劃設計是對傳統建筑傳承的一個嘗試。在西方文化不斷擁進的信息時代里喚起人們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 重視與傳承,使民族的建筑在當今現代的社會中得以再生,煥發新的生命,體現其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