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4191
2022-07-07
3頁
16.50KB
1、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 文藝復興時期是指14世紀到16世紀西歐與中歐國家在文化思想發展中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歐洲的各大國家日益強大,宗教思想和行為也都發生了變化。文藝復興原意是在古典規范的影響下,藝術和文學的復興。文藝復興建筑(Renaissancearchitecture),是歐洲建筑史上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的一種建筑風格。十五世紀產生于意大利,后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筑。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在文藝復興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繼承并發展了希臘、羅馬雕塑藝術的傳統,使雕塑藝術達到了高度繁榮。同樣也是對于我們了解學習歐洲建筑史和雕像還有世界建筑、2、雕像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文藝復興建筑是歐洲建筑史上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的一種建筑風格。十五世紀產生于意大利,后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 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筑。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在文藝復興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藝復興時期具有代表性意義(同時也是開山之作)的建筑是美第奇宮和圣母百花大教堂,這兩座建筑都有布倫涅斯基主持建造。它們顛覆了羅馬帝國滅亡之后建筑傳統,特別是以哥特式的高聳入云的尖塔為代表的建筑風格(可以對比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美第奇宮是布倫涅斯基在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的支持下建造的,當時他的建筑理念得不到任何人的贊同,只有科西莫德美第奇支持他獨特的建筑風格。14世紀初,美3、第奇宮建成,在這座建筑的庭院中,羅馬式列柱成為支撐房體的主要結構(而不僅僅像巴黎圣母院那樣是外觀裝飾的一部分),這在當時是一種“復古的新理念”。 圣母百花大教堂是布倫涅斯基的傳世杰作。通觀整個教堂,它的房體部分并沒有使用列柱,這是因為在布倫涅斯基之前幾十年,教堂的房體已經完成。而布倫涅斯基完成了教堂的穹頂(這個穹頂幾十年來一直是建筑師們難以攻克的難題),他在佛羅倫薩萬神殿(古羅馬時代的作品)的建筑結構上獲得了靈感,采用了角度一層一層漸變的方法,并在內部用大理石建造了一個穹頂架,使穹頂十分牢固。當時的人形容大教堂的穹頂:“它好相處到了天空,把他的陰影投降了整個托斯卡納”。總的來說,圣母百花大教堂4、是中世紀建筑向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過度的作品,但已經體現出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特點。 文藝復興時代建筑代表有:比薩大教堂、羅浮宮(意大利文藝復興向法國滲透的典型代表)、杜伊勒里宮(意大利人凱瑟琳德美第奇成為法國王后后在文藝復興思想的影響下建筑了這一宮殿,1871年部分毀于火災)、圣洛倫佐大教堂、烏菲茲美術館(列柱的大量使用)、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岡)。 這一時期的建筑特點是大量使用羅馬式列柱作為支撐、巨大的穹頂、復雜華麗的裝飾和內部彩繪等等,文藝復興(1417世紀)式建筑不斷華麗化、復雜化的產物是巴洛克風格建筑,這種建筑以鮮明的色彩、華麗的裝飾、宏大的氣勢聞名,集成了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特點,注重列柱和5、穹頂的使用,內部采光條件也比中世紀的教堂建筑有了提高。 文藝復興建筑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筑,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并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范 。不過當時的建筑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并沒有受規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6、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筑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筑創作實踐中去。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類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師在創作中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總之,文藝復興建筑,特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筑的開端。而關于文藝復興建筑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筑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 十八世7、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于文藝復興建筑時期。另一種看法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后轉為巴洛克建筑風格。 意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建筑的形成和延續呈現著復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筑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筑的性質和延續時間并無一致的見解。盡管如此,建筑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筑,對以后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的建筑風格都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其它建筑風格及流派巴洛克建筑、法國古典主義建筑、哥特式建筑、功能主義建筑、古典復興建筑、古羅馬建筑、浪漫主義建筑、羅曼建筑、洛克克風格、文藝復興建筑、現代主義建筑、后現代主義建筑、有機建筑、折衷主義建筑(1) 8、哥特式建筑風格。 盛行于眾世紀1050-1550,以宗教建筑為多,最主要的特點是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縟的裝飾,形成統一向上的旋律。亞眠主教堂、科隆主教堂、巴黎圣母院等是其典型代表。 (2) 巴洛克建筑風格。 1600-1760,他是幾乎最為講究華麗、裝飾的一種建筑風格,即使過于繁瑣也要刻意追求。 (3) 洛可可建筑風格。耶蘇會教堂 1750-1790,主要起源于法國,代表了巴洛克風格的最后階段,主要特點是大量運用半抽象題材的裝飾。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 (4) 拜占庭式建筑風格。 興盛時期(4-6世紀),主要是按古羅馬城的樣子來建設君士坦丁堡。在69、世紀出現了規模宏大的以一個穹隆為中心圣索菲亞大教堂。 中期:(7-12世紀),由于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建筑減少,規模也大不如前。其特點是占地少而向高發展,中央大穹隆沒有了,改為幾個小穹隆群,并著重于裝飾,如威尼斯的圣馬可教堂。 后期:(13-15世紀),十字軍的數次東征使拜年占庭帝國大受損失。這時建筑既不多,也沒有什么新創造,后來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損無存。 (5) 羅曼建筑風格 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筑風格。羅曼建筑原意為羅馬建筑風格的建筑,又譯作羅馬風建筑、羅馬式建筑、似羅馬建筑等。羅曼建筑風格多見于修道院和教堂。羅曼建筑的著名實例有:意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筑群、德國沃10、爾姆斯主教堂等。 (6) 法國古典主義建筑 繼意大利文藝復興之后,法國的古典主義建筑成了歐洲建筑發展的主流。古典主義建筑是法國絕對君權時期的宮廷建筑潮流。丟勒里宮、魯佛爾宮等。 (7) 折衷主義建筑風格 折衷主義建筑是十九世紀上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筑風格。折衷主義建筑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筑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折衷主義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劇院,羅馬的伊曼紐爾二世紀念建筑,巴黎的圣心教堂。 (8) 浪漫主義建筑風格 浪漫主義建筑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筑風格。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筑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國議會大廈、倫敦的圣吉爾斯教堂和曼徹斯特市政廳。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