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筑(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4192
2022-07-07
3頁
22.75KB
1、xx南北朝時期的建筑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筑,主要是繼承和運用漢代的成就。但由于佛教的傳入,其間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建筑,即佛教建筑,特別是建造了佛教寺院和高層的佛塔。隨之而來的印度、中亞一帶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也使我國在石窟、佛像、壁畫等方面有了巨大發展。這種情況對中國的建筑藝術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使漢代比較質樸的建筑風格變得更為成熟和圓淳。佛教在東漢就已傳入中國,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由于統治階級的大力提倡,以致興建了大量寺院、佛塔和石窟,并使其成為這個時期最突出的建筑類型。梁武帝時,建康佛寺達五百多所,僧尼十萬多人。地方各郡縣也都建有佛寺。現存的棲霞山千佛巖就是南朝齊、梁時的王公貴族施舍所造。十2、六國時期后趙石勒崇信佛教,興立寺塔。北魏統治者更是不遺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山西大同)時,就大興佛寺,開鑿云岡石窟。遷都洛陽后,又在洛陽伊闕開鑿龍門石窟。到北魏末年,北方佛寺達三萬余所,其中洛陽有一千余所,可見佛教建筑之盛。北魏佛寺以洛陽的永寧寺為最大,按洛陽伽藍記所記,中間置塔,四面有門,塔后為佛殿。經近年發掘證實,其平面布局與文獻記載是一致的。初期的佛寺布局與印度相仿佛,仍以塔為主要建筑物,置于佛寺中央,而以佛殿為輔,置于塔后。北魏洛陽有許多佛寺是由貴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所謂“舍宅為寺”,就是把前廳改為大殿,后堂改為講堂。于是,佛寺進一步中國化,不僅把中國傳統的庭院式木架建筑應用于佛寺,而3、且使私家園林也成為佛寺的一部分。這些佛寺也往往是市民游覽活動的場所。這在洛陽伽藍記中有較詳細的記載。佛塔本是埋藏舍利供佛徒禮拜而作,傳到中國后,把它縮小變成了塔剎,并與東漢已有的多層木結構樓閣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木塔。永寧寺培是該時期一座著名的木塔,方形、九層。除了木塔以外,還發展了石塔和磚塔,北魏時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磚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佛塔。這種塔與樓閣式木塔不同,采取密檐式,僅作為禮拜的對象,而不供登臨游眺。其來源是公元三世紀時印度出現的高塔形佛殿,即后來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所記的“精舍”。除上述兩種塔以外,從壁畫和石刻中得知,當時還存在第三種塔單層塔。石窟寺是在山崖上開鑿出來的洞窟型佛4、寺。漢代已掌握了開鑿巖洞的施工技術,佛教傳入后,開鑿石窟寺的風氣在全國迅速傳播開來。最早是在新疆,如三世紀起開鑿的庫車附近的克孜爾石窟,其次是甘肅敦煌莫高窟,創于秦苻堅建元二年,其后甘肅、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遼寧、江蘇、四川、云南等地的石窟相繼出現,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等。這些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佛像都由皇室或貴族、官僚出資修建。窟外還往往建有木建筑加以保護。石窟保存下來的歷代雕刻與繪畫,是寶貴的古代藝術珍品。從建筑功能布局來看,石窟可分為三種:一是塔院型,與初期佛寺以塔為中心相同,這種窟在云岡石窟中較多;二是佛殿型,窟中以佛像為主體,相當于一般5、寺廟中的佛殿,這類石窟較為普遍;三是僧院型,在印度稱毘訶羅(Vihara),主要供僧眾打坐修行之用,窟中置佛像,周圍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坐,敦煌第285窟即屬此類。此外還有一種小窟,分布在一、二類窟的周圍,也屬打坐用的禪窟。石窟的壁畫、雕刻、前廊和窟檐等方面所表現的建筑形象,是我們研究南北朝時期建筑的重要資料。中國自然風景式園林在這一時期也有若干新發展。北魏末期貴族們的住宅后都往往建有園林。園中有土山、釣臺、曲沼、飛梁、重閣等。同時,疊石造山的技術也有所提高,如北魏洛陽華林園、張倫宅及梁江陵湘東苑,或重巖復嶺,石路崎嶇,或深溪洞壑,有若自然,即其例證。魏晉以來,一些士大夫標榜曠達風流,愛好6、自然野致,在造園方面,聚石引泉,植林開澗,企圖創造一種比較樸素自然的意境。這種風尚無疑對當時園林和苑囿的建筑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民族大融合,這時期室內家具陳設發生了若干變化。一方面,席坐的習慣仍然未改,但傳統家具有新的發展。如睡床增高,上部加床頂,周圍施以可拆卸的矮屏。起居用的床加高加大,下部以壺門作裝飾,人們即可以坐于床上,又可垂足坐于床沿;床上出現了倚靠用的長幾、隱囊和半圓形憑幾(又稱曲幾);兩折四牒可以移動的屏風發展為多折多牒式。另一方面,西北民族進入中原地區以后,不僅東漢末年傳入的胡床逐漸普及到民間,還輸入了各種形式的高坐具,如椅子、方凳、圓凳、束腰形圓凳等。這些新家具改變了人們的起居習慣與室內的空間處理習俗,成為唐代以后逐步廢止床榻和席地而坐習俗的前奏。見xxxx記。見xx御覽。 3 / 3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