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寺院建筑造境的浪漫主義特征(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4243
2022-07-07
5頁
919.25KB
1、 五臺山寺院建筑造境的浪漫主義特征郭秀印 10建筑學1班 201004030116摘要五臺山寺院佛教氣氛之所以這樣濃厚,就在于一座座佛教建筑依借一個個造境元素,同自然、現(xiàn)實之景觀緊密的結合,以及在此基礎上調動人的主觀情感、內省體驗或直覺“頓悟”,因而又融入浪漫主義格調。關鍵詞五臺山 寺院 建筑造境 浪漫主義“淡煙飄渺隔仙臺,混沌鐘靈始鑿開。 霜葉半林紅露寺,石碑一片綠封苔。”這是一首詠五臺山鎮(zhèn)國寺的詩,從詩學講,詠寺而不直言寺,以其外景環(huán)境烘托之則含蓄。從寺院造境看,寺藏于山中,霜林圍而露之,外借淡煙之隔,內靠鐘聲隱沒,則空靈。從心里上逐次誘發(fā)宗教之情,于不覺中“頓悟”佛境之深。這種寺院環(huán)境,2、天然人工各半,是對天然環(huán)境的充分認識和精巧創(chuàng)造。以下從三個方面論述五臺山寺院建筑造境的浪漫主義特征。一、“淡煙飄渺隔仙臺” 利用云霧的“隔”、“斷”、“虛”、“出”這也是五臺山諸峰最典型的自然特色。五臺山缺乏驚險峻拔,系俯聯(lián)成片的一個個山包。特征按說在這樣的圓緩山頭,很難造就出其他名山的那種曲離幽邃境界。但五臺山的天然氣候清爽,時有飄渺云氣彌漫空中。云煙霧靄將平圓的山影橫向沖開,剪斷山寺,令其如懸空中。山頭云氣或濃或薄,時明時暗,含含蓄蓄。整個山包就這樣鎖在云霧中,山色濃綠淡青地變化著,山頂忽隱忽出,即所謂“半陵虛”“云斷峰”“出青螺”,而建筑設計者充分利用這種自然美,僅于山頂建一小寺,晴天時3、居于高岑,云氣重時則奧妙無窮。這一“隔”,一“虛”,一“斷”,一“出”,造成視覺上神奇變幻,山欲飛去,佛在召喚,這就在心理上誘發(fā)了“佛教之情”。明代趙夢麟游五臺絕頂詩就“頓悟”: “安得凌虛生羽翼, 憑高咫尺到蓬萊”.正反映了這種意境或宗教功能。 “佛教功能”要求寺廟體現(xiàn)其“避世”、“脫凡”精神,營造者也在可以追求。但這從反面刺激提高了人們認識、利用自然美得能力,他們能巧妙借用雨雪陰晴變化來造就建筑環(huán)境。五臺山中屬于此類造境手法者,有五個臺頂(尤以東臺望海寺、北臺靈應寺為佳)、臺懷附近的黛螺頂?shù)取V劣谄兴_頂,營造者把它送上臺懷最高岑,且背依北臺。晴空下,菩薩頂威然超俗,北臺飛雪時,天空灰蒙一片4、,從臺懷鎮(zhèn)遠觀,菩薩頂好似“空中樓閣”。天山一色,掩去了其四周山綠,唯見金黃廟宇漂浮,似有僧客往來上下,強化了其宗教氣氛,真有“僧棲云外樓”之感。二、“霜葉半林紅露寺” “藏”、“露”之辯證藝術依然是南臺這首詩,詩中描寫的詩:淡煙飄渺,隔斷虛出,循著綽約可聞的鐘聲尋找廟宇,卻阻于一林霜葉。疑惑探奇之中,猛然在林木叢隙發(fā)現(xiàn)隱于翠微的佛寺也許樹干間露出紅墻丹楹,可能枝葉上托起翼角,抑或是叢綠半掩朱門佛蟠此刻心靈之探奇,頓作無盡之虔誠(見圖1,圖2) 這里,有視覺對比,有色彩對比,有點面對比,它體現(xiàn)了寺院與山林的密切關系,是有藏有露,藏然后露的辯證藝術法。從建筑環(huán)境看,這是營造者利用自然特點所創(chuàng)造的5、“意境“,它調動人的直覺和內省體驗,追求一剎那間的“頓悟”。 五臺諸寺,以鎮(zhèn)海寺為此手法之最優(yōu)代表,它地處丫型地面南端,三面環(huán)山,坐西向東,東臨大路。香客自路北南行,轉過西側石壁,便見山勢奇秀,林木遮天,遠近松柏無數(shù),山前山后,林濤陣陣,肉眼難尋佛容。在心理上先給人一個“壓抑性”,令“自漸凡胎”。惶恐中香客會沿北山腳伸出的一條曲徑挪步而上,繞了兩三個彎子,才見佛寺真容,紅墻紺殿,在林色一片掩映下,好不誘人。此刻人的心理為之一驚,興嘆不已,先自領悟了佛境之深,卑卑微微,恭恭敬敬地來到沙門前。在此俯視來路,沒于縱橫交錯之林,逼得人只顧向上看,松枝襯青天,有超凡脫俗之境。看山門內,拱洞森然,不知院落6、幾許,但覺寺后山威。這一步步使人濾洗心塵的安排,皆為最終令人俯首誠拜。前面講過,營造者利用雨雪陰晴變化來造境,在鎮(zhèn)海寺,之所以敢用“霜葉半林紅露寺”手法,也還在于考慮了季節(jié)變化,即此處松林柏葉,皆常綠植物,春夏秋冬,蔚蔚青青,保證了這種環(huán)境氣氛之久。大凡名山古剎,在建筑造境上皆講究“藏”的意趣。藏,使佛寺遠避“塵俗,顯出佛境高深。而有藏必露,這是一對矛盾統(tǒng)一的概念或手法。“霜葉半林紅露寺”詩幫助我們認識了鎮(zhèn)海寺這種半露半藏手法,五臺山內尚有另兩種藏露之法:(1) 先抑后揚,先藏后露;以佛光寺為例,在山門前靠松柏照壁、門券作了兩次狹窄藏;山門中半露半藏,到中庭則大露,收到心理上強烈對比效果。但營7、造者并未止步于此,大露之后,依據(jù)山勢布置三層迭上臺基,其拱券門洞、裊裊佛香都有所掩,有所“虛”,人站在云殿之前和遠在中庭觀望一樣,都只會感到自身之渺小而“佛力無邊”。(2) 欲藏先露,藏而有引;以明月池為例,南北大路上,兩側山色清冷,山腳飛泉作鳴。如果粗心,會以為禿山無物。然細觀其上,一個小塔秀立山脊,塔下尚有石路依稀可尋,幾位香客人影的透視變小,都烘托出山高路遠長,盡處有佛香。上得山來,旖旎幾道彎,觀海寺方才顯露出來。小塔即是寺之前引。欲將寺院深藏山內,先于山端布置一個特征物,作為“前引”,如一條曲蹬云梯,或一塔相呼 三、“取高”“求靜”的寺院內部空間建筑“造境”諸元素前面講的大筆觸風格,“8、隔”“虛”“藏”“露”多是著力于寺院外部環(huán)境,而寺院內部,也要體現(xiàn)清凈無為,去欲之精神,其佛教功能是“造靜”。其手段一是取高,一是求靜。 取高是受自然景觀的影響,寺基越高,越能像山頭那樣聳入云空,越能獲得悠悠然“佳致”,脫開腳下紛繁世俗,從而洗滌心灰,如以一百零八大臺階徒然而起的菩薩頂,俯視臺懷群寺,平視-青山一色,仰視-清天無塵。求靜是利用各種因素,來“靜”化寺院內部空間。主要有以下三種:(1)“萬壑松濤覺海音” “松聲在殿庭”-植物美的利用 植物配置歷來是一門藝術。臺山寺院、植物美被精巧利用。這里長松落落,挺立孤高,林濤怒吼,有如海音。寺院營造者認識并欣賞這一自然美,充分借用其優(yōu)美造型、色9、彩來宜染建筑環(huán)境。譬如鎮(zhèn)海寺“霜林”半露、松濤陣陣,視覺上遮掩,聽覺上悠悠。佛光寺山門前古柏、云殿前雙松,對意境刻畫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又如菩薩頂大雄寶殿院內,方方臺基上很“莊重”地生有古松兩株(見圖3)枝蟠然,陰翳天日,蓋得本不大的院子陰沉沉,冷清清;風起時樹枝低搖,直壓人身,正所謂:“云氣穿窗牖,松聲在殿庭。”在這種環(huán)境下,難怪香客會有“天心高莫測。佛力廣無垠”之感。(2)”鐘鳴知寺近,只隔數(shù)重松。” 鐘,是佛寺召集僧人的工具。在香客心目中,有鐘必有寺。 鐘,與松木、碑石、佛香不同之處,優(yōu)在聽覺。鐘聲牽引香客“向心”,敲破佛寺寂靜,而正在這破了寂靜的同時,寺院益顯其靜,明代山中雜吟: “天10、畔數(shù)聲鐘,聽之清思發(fā)。 細路何盤折,重輕碧蘚封。 鐘鳴知寺近,只隔數(shù)重松。 樹起不見山,云生不見樹。”按詩境中意境,寂靜山林,幾聲樊鐘飄過,引人清思,卻又讓細路盤折、樹起重重阻擋視線,只憑聽覺去“摸索”。無疑增加了環(huán)境之幽秘。虔誠之徒聞鐘聲而知寺近,鐘聲便似佛在召喚,由于松高林重,只能循著泥苔小徑向“耳邊”的佛國凈土走去。鐘聲出色的烘托了山寺氣氛,完成了山寺藏與露的功能,使山寺幽上加幽,靜中又靜。(3)“曲泉旁引一泓幽”-泉水之造靜 泉水是聽、視覺兼具的造靜元素。山泉清澈,與佛土潔凈無塵相符,能直接激發(fā)人的宗教之情,自覺洗滌心中塵慮。寺院營造者開泉理水,引泓通幽,用心改創(chuàng)山寺環(huán)境。“削壁副聯(lián)千11、嶺秀,曲泉旁引一泓幽。”這水曲而幽,多少也補濟了叢林的幽邃。 把這一泓之幽引入寺內,效果更佳。鎮(zhèn)海寺上有松濤陣陣,下有泉水低流淙淙,給人的印象很深刻。南山寺山腳,一片楊林遮天;一條溪水蜿蜒流長,穿繞林徑,隨地勢高下而分支,局部乃成小瀑布。人在大路上看到的高居山頭的寺院,進了林徑竟一點“不經眸”,也只能沿著叮咚溪水走出老遠,才看見山上雙闕及其下“禮拜之路”。寺院造境手法并非孤立存在、單獨運用的。對于一個寺院,“藏”“隔”于外,“靜”于內,其佛教氣氛是多種造境元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五臺山這種浪漫主義藝術思想極大的豐富了中國美學特別是宗教美學的內涵。參考文獻:中國建筑史 中華古建筑 梁思成 林徽因講建筑圖1圖2圖3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