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云龍古建筑群文化打造云龍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建設(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4291
2022-07-07
3頁
40.22KB
1、圍繞云龍古建筑群文化打造云龍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特色文獻資源建設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標志,是衡量圖書館文化底蘊和社會影響力的集中體現。文章圍繞云龍古建筑文化論述打造云龍縣圖書館特色文獻建設的舉措。 云龍是滇西古縣之一,曾為南方絲綢之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東連洱源、漾濞,南鄰永平、保山,西靠怒江,北接蘭坪,有白、漢、彝、傈僳、阿昌、回、傣等20多種民族。1、云龍古建筑群簡介玉皇閣建筑群:位于云龍縣諾鄧鎮諾鄧村,距縣城約7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維修擴建,清咸豐七年(1857年)部分建筑毀于兵燹,光緒年間陸續修復。現存建筑以玉皇閣為主體,由玉皇閣2、,文、武廟和木牌坊組成。玉皇閣為三重檐樓閣式建筑,建在高2.15米的方形臺基上,歇山頂,閣通面闊13.8米,通進深13.3米,高16.4米。閣兩側有左右廂。文廟在玉皇閣東約30米處。諾鄧玉皇閣建筑群,是云龍縣境內現存最早的宗教建筑群。1988年公布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白衣閣:位于寶豐鄉西面的德隆山,距縣城約13公里。建于南明弘光元年八月(1644年),至隆武元年(1645年)落成。殿內現存五塊碑刻,在殿外約20米處有座普同塔,現碑、塔均保存完好。1987年公布為云龍縣文物保護單位。西竺寺:位于云龍縣諾鄧鎮象麓村,距城約3公里。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明永歷六年(1652年)增修。現存主殿,3、單檐歇山頂,通面闊13.9米,通進深11.3米,前檐廈廊闊3.2米,卷棚式頂,門楹懸“竺國宗風”橫匾,殿內存十八羅漢塑像,保護完好。1987年公布為云龍縣文物保護單位。虎頭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龍縣諾鄧鎮南,因山頂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頭而得名,是以道教為主的古建筑群。據虎山碑記載:“虎頭寺原有一間山神廟,清道光年間陸續建老君殿和財神殿等寺觀。清咸豐七年(1857年)又毀于兵燹,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復并建了張仙祠、王母寺等”。虎頭山山石崢嶸,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寺廟道觀沿山勢修建,有虎頭寺。在寺廟之間有曲徑石廊、石橋相通,在一塊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楊名揚書寫“虎”及“石門八景”的詩碑,虎頭4、山寺廟建筑布局合理,融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每逢節日游人眾多,是重要風景旅游區。1987年公布為云龍縣文物保護單位。秀峰塔:位于云龍縣寶豐鄉東山頂上,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為風水塔,七級圓形石塔,通高5米,徑0.86米,第四、六級各雕一龕,內雕天王像,塔剎寶頂由整石雕成,它聳立于?a江邊峭壁之上,為大自然增添了秀色。飛龍橋望江樓:位于云龍縣功果橋鎮南,距縣城83公里。是清末農民正義領袖杜文秀在瀾滄江上修建的鐵索橋,建成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1965年橋身沖毀,現余兩端橋頭和橋西的望江樓。樓呈方形,分上下層,通高11米,邊長8米,重檐歇山頂,樓下兩側墻內嵌13塊建橋碑記,是研究5、杜文秀起義的重要資料。水城藤橋:位于云龍縣城北面約68公里的白石鎮水城村,橫跨?a江上,因橋用藤子編綴而成,故名藤橋。藤橋是用本地所產的山葡萄藤編織成的吊橋,架在江兩邊對生的老栗樹上,全長25米。橋架設在兩根藤子扭編成的直徑約5公分的長繩上,再在下面懸吊一張用藤子編織成的長圓形網,網底穿進一根寬1尺、厚5寸的木方作為行走的橋面,橋身兩端緊系于作為橋墩的樹干上。云龍縣境內的藤橋是當地白族所架設,是今天研究古代橋梁的重要史料。青云橋:位于云龍縣城諾鄧鎮西約1公里處的?a江上,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為曾任陜西省巡撫的石門井人楊名揚所建。為鐵鏈吊橋,全長36米,寬2.18米。橋底用五根鐵鏈,上6、復木板組成橋面,左右兩邊各有一根扶鏈。鐵鏈通過橋頭的石柱固定在兩邊橋亭臺基內的“石牛”之上。青云橋是云龍縣古代的重要橋梁,現保存完好。通京橋:俗名大波羅橋,現名“解放橋”。位于云龍縣城北長新鄉大波羅村,橫跨江上,距縣城38公里。.通京橋建筑奇巧,雄偉壯觀,是今大理州境內的同類橋梁中跨度最大的古橋。彩鳳橋:位于云龍縣城北74公里的白石鎮順蕩村,橫跨?a江之上。始建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后歷代均有維修,到光緒年間的最后一次維修時把西面的橋亭改建閣樓,名“童子閣”。惠民橋;位于云龍縣城南寶豐鄉南新村,距縣城21公里,架于?a江之上。惠民橋始建年代不詳,原橋在清咸豐七年(1857年)毀7、于兵燹,現橋重建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順蕩村大慈寺火葬墓群;位于云龍縣白石鎮順蕩村南大慈寺東側,總面積1.5萬平方米。現存火葬墓近千冢,梵文經幢二座,完好的梵文碑71塊,殘碑20多塊,碑除一塊明成化二年(1466年)銘文為漢字外,余均為梵文經咒; 經幢為四方形三重檐,頂作圓形寶頂。順蕩火葬墓群是元末至明代中期白族墓地,是目前我省保存最完整的火葬墓群。2、圍繞云龍古建筑群歷史文化打造縣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建設文獻資源建是依據文獻信息服務機構的服務任務與服務對象以及整個社會的文獻情報需求,系統地規劃、選擇、收集、組織管理文獻資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藏書體系的全過程。云龍縣圖書館要根據云龍古建筑8、群的歷史發展,結合地方歷史文化和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的打造縣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特色文獻資源體系建設首在規劃。面對變化的社會環境對圖書館的影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地區大開發,經濟大發展對地方特色文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更高層次的搞好地方特色文獻工作,為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首先要抓好規劃的制訂。內容包括:規劃的目的意義,規劃的前期論證工作,規劃方案的制訂。特色文獻資源體系建設必須向不同載體深化和延伸。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聲像技術、計算機技術、光盤技術的發展使得文獻的載體日益豐富,音像CD、VCD、光盤、多媒體、數字化文獻信息越發直觀、生動、深9、入,讓地方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地方的需要也使得地方信息更豐富也更見于不同載體不同文種文獻中。地特色文獻資源體系建設應該通過協作協調幫助實現。內容包括:轉變觀念,從“占有”走向“擁有”。 文獻的廣博性,多樣性也要求圖書館的特色文獻資源概念要拓寬,而且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文獻知識的機構不僅只是圖書館一家,圖書館不可能也沒必要占有多領域多專題的所有原始文獻。社會發展要求圖書館轉變傳統的狹隘的“占有”資源觀念而向廣博“擁有”的領域發展,即要向如何去獲取這些文獻的能力、手段、方式、方法方向發展。圖書館應主動與檔案館、地方史志辦、博物館、新聞出版等單位接洽,建立合作關系,互通有無,相互提供文獻資源。建設高質10、量的地方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高質量的的地方特色文獻資料數據庫建設包括:地方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要重視文化內涵的挖掘;多層次、系統的建設地方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多方位、多載體健全地方特色文獻數據庫。地方特色文獻資源體系建設需要有一支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專業隊伍隊伍建設包括:一是文獻采集人才;二是文獻整理人才。三是信息開發人員;四是計算機專業人員。區縣圖書館進行地方特色文獻建設,是一種非常可行的工作,但也存在著許多困難,區縣圖書館的地方特色文獻工作沒能引起當地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呈繳制度不完善,主動宣傳不夠,館領導不重視等,專業隊伍有待充實,區縣圖書館對地方特色文獻的開發利用,也大都停留在編制館藏書目索引、題錄等層面或者根本沒有進行這方面的工作,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值得我們在今后工作中引起重視。(:云龍縣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