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央文化區P-3-K-4a地塊建筑設計說明(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4320
2022-07-07
5頁
19.26KB
1、武漢中央文化區P-3,K-4a地塊建筑設計說明三、項目概況1、用地概況:武漢中央文化區項目總用地約120公頃,由沿河文化商業街、大型商業綜合體(萬達廣場)、高級酒店、劇院、甲級寫字樓、超高層湖景豪宅、底層商鋪及配套小學、幼兒園等功能組成。2、項目位置:武漢中央文化區項目位于武漢市武昌區,P-3,K-4a用地范圍東至中北路,西鄰P-2b地塊,南鄰中北領秀,北至樂業路。3、建設規模:本次設計內容為P-3,K-4a地塊員工公寓,辦公,底商及展示中心,占地面積約11289.2平方米,容積率為3.79,總建筑面積48210.06平方米。五、總平面設計1、區域城市設計原則:武漢中央文化區P-3,K-4a項2、目注重項目本身的獨特區位,建筑形象追求完整協調,營造具有整體文化特色和歷史文脈的城市空間環境。2、規劃理念:1) 利用地形的不規則性,合理安排辦公、商業及員工公寓的關系。2) 立面細節采用不規則排列方式,簡潔大氣,韻律感十足。3) 有效利用空間,降低建設成本,提高投資效益。3、總平面布置1) 本地塊由辦公、員工公寓及底層商業組成。2) 通過日照、朝向、視線的綜合分析,采用合理的布局方式,使各個單體都能得到開闊的視野和良好的日照條件。4、交通組織:本地塊位于中北路與樂業路交界處,各自在恰當位置設置主次要出入口,并考慮和商業空間的有效結合以及商鋪的集中經濟效益和考慮人車分流設計。同時,將道路設計與3、廣場空間、綠地空間及建筑空間相結合,共同塑造戶外空間景觀。并且將道路設計與基地內景觀設計相結合,強調軸線與秩序,共同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空間景觀。地塊內道路結合地下停車庫,盡可能減少對中心綠化環境與步行系統的影響,達到局部人車分流的目的。5、日照與朝向:考慮到周邊現狀,基本不影響周邊建筑的日照采光要求。6、景觀綠化:地塊內綠化以整體綠化率最大化為原則,綠化以地面植被為主,提供良好的步行環境。通過對大片綠地的利用,可以進行相對高大樹木的種植,創造富有空間層次感的園林環境。各景觀節點自成一景,景點由次要道路和步行游憩系統串通,形成草地、硬地和小品等。六、立面設計建筑立面的設計原則是特點鮮明、協調統一。4、底層局部商業采用Art-deco建筑風格,采用簡潔的豎向線條結合局部收分的手法。展示中心采用現代手法,簡潔大氣。項目整體感強烈,輪廓清晰,注重文化和藝術內涵的表達,及對品質感的極致追求。立面上運用真石漆、玻璃及金屬等多種材料的組合,強調真實的對比,體量之間的穿插,從而創造出豐富有機的建筑立面。空調機位百葉作為立面設計的元素之一,有機的結合到建筑立面設計中間,使其成為建筑立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七、剖面設計底商室內外高差為0.15米,高層員工公寓及辦公樓室內外高差0.6米,展示中心室內外高差0.25米。高層員工公寓高為3.3米,高層辦公樓層高為3.6米,展示中心高為5.4米,商鋪層高首層為4.55、米,二層為4.0米。地下室層高滿足相應停車高度要求。八、建筑消防設計1、基地內每棟高層建筑四周或沿長邊設消防通道,消防登高場地與消防道路和消防登高面相結合,并可以與直通室外的疏散樓梯和消防電梯相通,登高場地內均為硬質地面。2、樓梯為防煙樓梯間,消防電梯合用前室面積大于6平方米。消防電梯和疏散樓梯在首層可直通室外,樓梯梯段凈寬大于1.1米。3、底商樓梯間設置和疏散距離均滿足關于小型商業用房的消防具體規定。4、地下室設自動噴淋。地下停車庫防火分區按不大于 4000平米設一個防火分區,非機動停車庫防火分區按不大于500平米分設一個防火分區,設備用房防火分區單獨設置,具體地下室各層防火分區詳見地下室防6、火分區圖。5、防煙樓梯間及前室為乙級防火門,封閉樓梯間為乙級防火門,防火墻的防火門為甲級防火門,管井檢查門為丙級防火門,設備用房為甲級防火門,地下室樓梯間,在首層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0h的隔墻與其它部位隔開并直通室外,隔墻上的開門為不低于乙級的防火門,所有防火門均開向疏散方向。九、無障礙設計為了滿足無障礙設計要求且體現人性化設計,所有建筑出入口均設有輪椅坡道和扶手,侯梯廳和電梯轎箱的設計尺寸滿足無防礙設施規范規定;商業部分出入口和也滿足無障礙設計要求。十、建筑環保節能設計:為努力創建一棟綠色環保節能建筑,使之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的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節約能7、源,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成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為此我們在設計中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1、節地與室外環境:1) 項目選址在已開發成熟的城市地段,充分利用城市已開發資源;地下室不設室外用消防水池,室外消火栓直接從市政管網取水平;不設應急發電機房,市政提供來自不同區域的兩路供電。2) 建筑用地適度密集,土地集約化利用,充分發揮了周邊的配套公建設施的作用。3) 場地交通組織合理,各組團四周布置商業街。4) 高效利用地下空間,設計了兩層地下室,布置人防、設備用房、地下停車庫、自行車庫,根據各自不同的使用功能及對層高的要求,相互利用交錯布置,提高了建筑空間的使用率。5) 室外綠化選擇種8、植鄉土植物,少維護、耐候性強,減少日常維護費用。室內也廣泛種植盆栽植物,改善居住環境。同時采用生態綠地、屋頂綠化、空中體綠化等多種形式,對喬木、灌木、攀緣植物、盆栽植物進行合理配置,構成多層次的復合生態結構,起到遮陽、降低能耗的作用。6) 地面停車采用透水地面,使雨水能回收再利用,結合綠化為車輛遮蔭。2、節能與能源利用:1) 總圖設計時,合理考慮建筑朝向和樓距,視線和景觀;裙房采暖房間居中,可減少熱能的損失; 此布局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開冬季主導風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風。2) 提高建筑維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本方案按夏熱冬冷地區的熱工參數時行設計。員工公寓,辦公樓及底商外墻部分采用200厚加氣混凝9、土砌塊,外貼30厚擠塑聚苯乙烯泡沫隔板;戶內墻采用輕質隔墻,展示中心幕墻為雙層中空Low-e玻璃,框料均采用斷熱鋁合金型材。屋頂保溫隔熱層采用40厚擠塑苯乙烯泡沫隔熱板。冷橋處包50厚巖棉保溫。3) 平面設計時合理的布置設備用房,使設備盡量在高效區工作,減少管線的長度和交叉也就減少了能耗。4) 設備采用用能調控和計量系統。5) 商業、餐飲等功能空調、水電設備共用,根據用能負荷動態變化,采用合理的調控措施,錯開使用尖峰值,充分的利用峰谷,達到節能。6) 考慮對太陽能及風能進行一定的利用。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1) 采用節水系統、節水器具和設備。避免管網漏損,空調冷卻水采用循環水處理系統。2) 采10、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統,有利于污水處理和雨水的回收再利用。3) 對雨水進行收集處理用以綠化灌溉及景觀用水。4) 總圖高程設計時,合理的考慮地表水的走向,降低地表徑流,增加雨水的滲透量。4、節材與材料資源:1) 主樓采用框架核心簡潔結構形式,核心簡平面緊湊,空間完整,使用率高,滿足結構抗震要求,施工方便,節省鋼材。2) 建筑體型方正,造型要素簡約。3) 設計時均考慮了模數協調原則,減少了施工廢料。4) 外墻保溫材料選用的是蓄能低、耐久性好節能建材。5) 充分利用自然光,分組設計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采用高效節能原光源、燈具、器件。6) 土建設計時充分考慮裝修工程,避免二次裝修時不必要的拆除造成的浪費。7) 室內裝修材料均選用綠色環保建材。8) 盡量采用本地生產的建筑材料。5、環保設計垃圾通過貨梯(兼消防電梯)送至地下室垃圾收集間分類暫時存放,夜間從地下室運出。廚房設隔油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