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結構圖示下的建筑涵義(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4340
2022-07-07
3頁
40.91KB
1、文化結構圖示下的建筑涵義【摘要】:中國建筑承載著中國強大的傳統文化,演繹了獨樹一幟的建筑涵義,本文對一些影響比較大的傳統思想作了介紹,看看中國建筑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有了怎樣的不同的呈現。 【關鍵詞】:天人合一五行 易經建筑 文化中圖分類號: TU-092前言建筑是歷史的紀念碑,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建筑就是一部凝固的史書,它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倫理觀念、科學技術等為一體,更確切地說,中國文化的理念在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從建筑的文化本質而言建筑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獨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審美觀念和處世原則。既能夠反映出時代特征又具有濃厚的民族烙印。我們甚至可以2、認為建筑是一種物質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學。下面介紹一些影響中國建筑的主要文化思想,看看在這些文化思想在建筑里的具體體現。一、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這一和諧思想,貫穿了中國哲學并影響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因此在中國的建筑中也帶有濃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諧為一的“天人合一”意識。然而這種“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識在具體的建筑過程中又和具體的儒釋道文化結合起來。因此,儒釋道具體的“天人合一”觀念才對中國的建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我國傳統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釋道“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不欲以自然和人工來竟久存,而是與自然保持和諧的關系。中國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體現出與自然協調的意念。輪廓柔和,曲線豐3、富,在穩重中呈現出一定的變化。碩大的屋頂鋪以漂亮的反曲線和輕巧多姿的翼角,整體看起來象鳥的飛翼,給予建筑一種柔性的適應感,使之與山水林木等自然環境取得了相當的和諧。中國建筑在整體規劃中以群體取勝,注重虛實結合,以內收的凹曲線與依附大地,橫向鋪開的形象特征表達出與自然相適應,相協調的藝術觀念。例如中國北方的傳統建筑四合院,是我國古老、傳統的文化象征。“四”東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的房屋布局是既定的,對家庭成員的居住安排也有嚴格規定,反映出傳統大家庭的等級觀念,“長幼有序”的傳統要求。布局上一般是正房高于側房,面積也比側房大,住房安排上一般是家4、長住在正房,晚輩住在廂房霍澤華耳房,一家老少,從上到下,什么輩分的人住什么樣的房,一切都是按規矩來,沒有可爭議的。這種安排不僅突出了家長的地位,而且有助于家族內部的秩序,強化等級觀念。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臥室。東西兩側的臥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臥室。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此外,5、四合院還內含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院落中的門樓、門墩、照壁、花坊、房檐屋脊和門窗等處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美好、幸福、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門替、門頭上的吉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鵲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四合院的建筑設計正是符合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二、五行學說的運用中國古代的木構架建筑,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從它的產生、發展到完善、成熟,6、最后達到了盡善盡美、爐火純青,可以說在現代建筑出現以前一直擔負著中華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動、行政執法、商業貿易等的空間需求。中國傳統建筑為什么采用木頭作為主要建筑材料?這一問題在五行學說里找到了答案。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中國古代認為這五種常見的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元素,木作為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陽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陽而長,乘地之養育,入陰而生,即陰陽合和之產物。木氣代表四季之春天,屬陽,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長和統一的象征。中國人認為,人為萬物之靈、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為人所居,乃天地陰陽相聚之處,即陰陽之樞紐。故而建筑須得天地之氣7、,選用木頭為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五行還代表方位、顏色和數字,東方屬木為青色對應的數字為三和八、西方屬金為白色對應的數字為四和九、南方屬火為赤色對應的數字為二和七、北方屬水為黑色對應的數字為一和六、中央屬土為黃色對應的數字為五和十。紫禁城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典型,更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精華和杰出代表,其整體規劃布局就暗合了五行學說的規律。紫禁城中央三大殿的臺基是工字形或倒土字形,作為北京城和紫禁城的中心,這個土字形,絕非偶然,也并非建筑型制問題,因為我國古代的地圖方位與今天地圖的方位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看起來正好是一個“土”字,在河圖、洛書九宮中,中央(中宮)也均為五屬土。土為中,象征權8、力,表達了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統治階級至高無尚,這就是“必居中土”的道理。紫禁城建筑為什么用黃色琉璃瓦、白色臺基、紅色宮墻、青綠點金彩畫和紅色柱子?其實,這也是五行所代表顏色的體現,土為中,代表色為黃色,最為高貴,所以琉璃瓦用黃色,其余白、青、黑、赤也為五行所代表的顏色為正色,等級最高。這些現象說明傳統文化和建筑美是并行不悖的,或者說傳統文化是建筑的美學根基。三、易學的運用易經對中國建筑的影響極為深遠。在古代,它以“意”與“象”結合的思維模式,以及陰陽協調的原理,孕育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國古代風水學。同時將其在中國建筑學領域發揮得淋漓盡致。以北京城及故宮為例:明清北京城的平面形狀為什么是凸字形9、,用易學解釋,按洛書九宮圖,上南為九、為乾、為陽、為天,下北為一、為坤、為陰、為地,北京城正是乾天包坤地的格局。且外城南城墻向內呈緩弧形,符合易學中的南為天,內城北城墻為直線,符合易學中的北為地,即古代的“天圓地方”之說的象征。外城東南角凸出,按先天八卦之方位為“兌”,為澤,故補之。內城西北角切去一角,因西北系“艮”位,為山,故切之,這絕不是無道理的隨意或測量技術所致。再者北京城的城門數也符合“河圖”南七、北六之數,南城為陽,開七座門,且正南向為三座,北城為陰,開六座門,正北向為兩座,非常巧妙。所以,應該說整個北京城的規劃是一個很嚴格遵守傳統文化的杰作,是建筑美與環境美的真正結合。其美學根基正10、是傳統文化中“易學”的運用。從構圖看,比元大都、長安、洛陽城(過分規矩方正而顯得呆板)都美的多。紫禁城平面布局采用前三殿、后三宮、東六宮、西六宮的布局模式不僅僅是一個平面構圖和布局問題,在易學中乾屬陽為男代表皇帝,其符號為三(前三殿、后三宮),坤屬陰為女代表皇后,其符號為三三(東六宮、西六宮),二者相互組合很巧妙地解決了平面布局和陰陽平衡問題。而且乾坤又代表天地,寓意天地定位、天地人三才和諧合一。東西六宮之和為十二象征一天十二時辰、一年十二個月和十二地支,東西五所又暗合十天干,日精門、月華門代表日月之精華。左文華殿右武英殿代表著左文右武,北神武門是玄武神的所在地居北方是紫禁城的保護神。四、結語11、任何體系的建筑都是植根于相應的文明,中國傳統建筑的設計內涵離不開傳統文化,文化又借建筑得以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以其獨特的形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各個領域,指導著各個學科的發展,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樸素的、完全不同于西方及現代科學的一支獨特的科學體系,試圖用現代科學去完全破解它是很困難的,其神秘的原因也在于此,中國傳統建筑也不僅僅是以獨特的外觀形式和豐富的空間形態著名于世,更重要的是它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發揚與繼承,值得我們現代建筑師努力!參考文獻:1.易經2.文化 建筑文化 傳統建筑文化,張文和、羅章,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10.113.淺談建筑文化的特征,陳俊峰,附件建筑,2008.12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8
6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