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城墻的建筑特色及其價值體現(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4362
2022-07-07
4頁
319.50KB
1、西安古城墻的建筑特色及其價值體現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古代的城墻貫穿了其傳統城市的整個發展歷程,并對城市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給古代中國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古城墻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顯著特征之一。古城墻具有鮮明的建筑特色,它的發展過程也吸收并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本文主要對西安古城墻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價值進行研究,展現古城墻的重要性。 一、 古城墻的建筑史 在中國古代,自有城市的那天起,城墻就存在了。據記載,城墻起源于中國古代原始社會的中后期。城墻的作用不僅是圈定中國古代社會城市的涵蓋范圍,同時也規劃了中國古代城市的基本面貌。在中國古代,城墻的最初作用就是用于2、軍事防御,為古代社會城市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勞作提供安全保障。正因為城墻的軍事防御功能使其被古代的統治者重視,成為了古代城市發展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成為歷朝歷代社會發展的主流。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墻在古代的生命力也越來越旺盛,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也是體現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建筑物之一。在城墻的建筑過程中也耗費了許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建筑時不僅要考慮它的實用性,也要考慮它的審美性,這也就造就了古城墻的獨特建筑特色。 二、 古城墻的建筑特色古城墻的興建一般都具有以下特點: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建筑用料和合理的建筑結構。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以砥洎城古城墻為例。它的地理3、位置有兩大優點:砥柱中流可以防災擋禍、城墻三面環水,景色優美。建城者選用巨大的磐石作為城墻的堅實基礎,不僅能在雨季阻擋洶涌澎湃的洪水,避免洪水侵襲城墻附近的居民,還能阻擋外敵的進攻。它的興建也利用了“寧隔千山,不隔一水”的原則,巧妙的運用水勢易守難攻的特點,給入侵者造成自然的心理畏懼和地理障礙。唯一易攻的一面(南面),也可以利用炮火或是加強兵力進行防守。所以,砥洎城古城墻的興建利用其地理位置發揮了最大的防御功能。因其三面環水,形成了一幅城水相依的天然風景畫。 (二)獨特的建筑用料 以西安古城墻為例。西安古城墻的建筑用料可以概述為:就地選材、因地制宜、獨具一格。西安的古城墻最初是用黃土分層夯打建4、成的,在城墻的最底層則用石灰、土和糯米汁混合在一起夯打建成的,城墻異常堅固。后來,又在城墻的頂部及內外側都砌上青磚,城墻的頂部每隔40-60m就有全青磚砌成的一道水槽。而青磚本身就是建筑上的常用材料,作為興建城墻所用的青磚更加厚實且大,這就使得西安古城墻更加堅實牢固,保存時期也更長,成為了中國現存的一座最完整的的古城墻。 (三)合理的建筑結構 以西安古城墻為例。西安的古城墻在明代時期被擴建,擴建后的西安城墻高12m,底寬和頂寬分別是15-18m和12-14m,周長約為13.7公里。城墻的內部還修建了敵臺,凸顯在城墻的外圍,敵臺的頂面與城墻面齊平。這樣的設計結構有助于對爬墻的敵人進行射殺。并且敵5、臺之間距離(120m)的一半剛好在弓箭有效的射程內,有利于防守者從側面射殺侵略者。同時,城墻上的敵臺有98座之多,每一座敵臺都建有駐兵的敵樓,這樣就能及時發現是否有敵人入侵。另外,城墻的設計還有四座城門,每個城門都有正樓、閘樓和箭樓,它們的共同作用都是為駐守城墻和抵御侵略提供安全防護。由此可見,古城墻的建筑結構設計不僅合理,還能發揮城墻的重要作用。 三、古城墻的文化價值 (一)古城墻蘊含制度文化 在中國古代社會,城墻的興建也就圈定了城市的范圍,限制了居民的生活和勞作范圍。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加強軍事防御而擴大城市規模,城墻內城市的發展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勞作水平也都得到了不同程6、度的提高。同時擴展較大的城市也會吸引更多的居民定居,當統治者急需兵力的時候,還可以鼓勵百姓參軍,進而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在史記中也有記載:“臨淄之中有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于遠縣,而臨淄之卒已二十一萬矣”。這是當時蘇秦對齊宣王所講的一段話,從這段話中也可以看出擴大城市面積,吸引更多居民,鼓勵居民參軍,確實可以增強一個國家的軍事防御能力。但是在秦漢以后,大規模的城市除了都城之外就很少見了。都城的規模發展越來越大,相應的也有更多的居民移居都城,這樣的發展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都城的經濟、文化發展,也提高了都城居民的生活和勞作水平,所以,也就有“天子腳下,繁榮昌盛”的說法了7、。歸根究底,這也都是統治者所頒發制度的結果,所以,古城墻的發展也蘊涵著中國古代的制度文化。 (二)古城墻蘊含農業文化 早在秦漢時期,秦始皇和劉邦就十分重視城墻的修建,城墻興建所涵蓋的范圍也就圈定了城市里居民的生活和生產范圍,這就使得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與城墻之間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中國本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文明的觀念在古代居民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再加上居民長期生活在有城墻的城市,日常的農業勞作也與城墻掛鉤,這就使得居民形成了一種城墻是區分農業文明和其他文明的標志的思想意識。同時,當時的統治者出臺的“里坊制”政策,使居民的勞作空間更為狹小,這樣的“里墻”加“外墻”限制了居民的交易、勞作等,8、還減弱城市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這樣的情況不僅限制了私人工商業的發展,還使得封建統治的思想在人民的心里更加深刻。但從另一種角度而言,城墻也體現出了中國古代統治者所推崇的“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農業文化思想。 (三)古城墻展現四方文化 古城墻的興建因城市的布局規矩特點而形成了“四方城”的形態結構,這與古代勞作人民的“天圓地方”概念也吻合,這樣的結構對古代的建筑物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古城墻的興建也充分利用了城市的地理環境位置和當地的自然條件,這也展現了古城墻建筑的“因地制宜”的建筑思想。古城墻的興建也會因為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而存在差異,所以南北方城墻興建的形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現了儒家的文化9、。在中國古代,城市的興建也要考慮如地形、交通條件等因素,其中水陸交通是建城要考慮的首要條件,便利的水陸交通對城市的發展有促進作用。所以,在不同城市興建城墻也會因該城市的地形、交通條件等不同而興建形狀、結構、城門設置方位等都不同的城墻。如在中國古代的北方地區因地形平坦、平原廣布等特點,就決定了北方城墻的興建應以方形城墻為主;而南方因河流眾多、地勢險峻等特點,也就決定了南方的城墻多為不規則的形態。所以,不同城市的城墻修建是由該城市的地形特點決定的,同時城墻的興建也是該城市文化、經濟等的體現。但是,不管城墻的興建是采用何種材料、形狀或是根據何種地形、經濟等,都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四方觀念”的體現。10、 四、古城墻的現代價值(一)地鐵標識西安地鐵標識以城墻為主要符號,其主色調為中國紅和白色,看起來有點類似一枚“城墻章”。標識整體形象采用方形,設計中城墻和地鐵隧道相扣,將西安標志性建筑城墻與地鐵隧道的元素有效結合起來。“城墻章”的設計采用方形,打破了國內原有地鐵標識設計中大多采用的圓形和不規則形的設計,屬國內首創。方形滲入了中國古代印章的涵義,在某種意義上蘊含著地鐵為市民服務的一種承諾。(二)國際馬拉松賽西安城墻國際馬拉松賽創辦于1993年,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主辦,西安市體育局等單位承辦,每年11月份舉行。西安城墻國際馬拉松賽路線從永寧門城樓東側200米處出發,經文昌門和平門長樂門朝陽門解放門安11、遠門尚武門玉祥門安定門含光門永寧門城樓西側終點處,全程13.7公里。西安城墻國際馬拉松賽已吸引了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馬拉松愛好者參賽,隨著賽事的逐漸成熟,民眾的知曉度和關注度也逐年提升。(三)城市價值西安是一座城市,這座城市和某一位具體的個人一樣,也有記憶,有著從胚胎、童年、興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這么一種完整的生命歷史。一代又一代的西安人創造和發展西安歷史的艱苦而卓絕的過程,全都默默地沉淀在它巨大的城市肌體里,形成了豐富而深刻的城市記憶。承載這些記憶的既有物質的遺產,也有口頭的非物質遺產。城市最大的物質性遺產,是一座座和人的生命歷程無法切割的建筑物,尤其是像西安城墻這樣的作為城市醒目標志的12、建筑物。這些物質的歷史遺存縱向記憶著城市的史脈與傳衍,橫向展示著它寬廣而深厚的閱歷,而縱橫交錯編織出來的,就是西安這座城市獨有的個性和身份亦即它的歷史人文特征。那么西安城墻都凝聚著西安人怎樣的城市記憶呢、在城墻的東北角,耄耋長者會回憶起二虎守長安時發生在這里的慘烈搏殺;在城墻任何一個有過防空洞的地方,古稀老人能感受到當年在日寇飛機的呼嘯聲中,城墻所給予他的可靠庇護;大躍進時期城墻滿目瘡痍的慘景,上個世紀80年代市民義務勞動整修城墻的場面,城墻馬拉松比賽中的你追我趕,環城公園里的鳥語花香不管是喜、是悲、是苦、是樂,所有這一切,都會深深鐫刻在一代又一代西安人的心版上,并通過口口相傳成為非物質文化遺13、產,同物質文化遺產的城墻緊緊地粘合在一起,感動并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西安人。有道是歷史和文化才是一座城市長盛不衰的魅力與個性,所以,越是現代化的社會,越會將自己的傳統和歷史文化奉若神明。因為正是由于它們的存在,城市的發展才具有了歷史的延續性和連貫性,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市民才能擁有同一份記憶,才能讓情感聯系得更為緊密。(四)旅游價值我們在游覽西安古城墻的過程中,看到了許多有意思的活動。例如,在古城墻上,有租賃自行車的,可以在古城墻上騎自行車,享受不一樣的騎行快感;還有城墻一側的幾個茶館,在樓頂打出了別樣的招牌,供游客們拍照。近些年來,西安古城墻的開發和保護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來此參觀。我們在古14、城墻上不僅見到了許多外地游客,同時還有許多當地居民,他們只是來此坐坐,聊聊天,喝喝茶,不需多么壯麗的景色,只抬頭看看云卷云舒,便已十分愜意。古城墻可以經久不衰地吸引這么多游客,其旅游價值也可見一斑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古城墻的軍事作用逐漸被現代化的軍事科技取代,尤其是中國步入近代社會以后。現今,許多的古城墻已經被人們拆除,很難再尋覓到當初古城墻的痕跡。但是,古城墻作為中國傳統社會城市發展的重要象征和標志,蘊藏著中國古代深奧的傳統文化;再加上古城墻獨特的建筑特色也給現代的許多建筑師帶來了設計靈感,設計出了許多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精美外觀的建筑物。所以,古城墻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推動了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它所具有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價值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和收藏的。參考文獻: 1王強.淺析中國古代城墻體現的傳統文化J.中國市場,2010(48) 2潘玥.西安城墻景觀文化機制的開發與利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3張家慶.砥洎城古城墻的建筑特色及文化價值A.山西省陽城縣砥洎城文物保護所,2012 4 商子雍.西安城墻的文化意義,20155天冷不下雪.西安古城墻為何能六次逃脫被拆除的厄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