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翡翠濱江二、三期-施工現場消防安全與保衛(wèi)方案(待核)(9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6602
2022-07-07
9頁
72KB
1、三臺翡翠濱江仁5、6、7、8號樓及其地下室工程施工現場消防安全和保衛(wèi)方目錄一、工程概況3二、編制依據及說明3三、施工現場的消防管理制度3四、料場倉庫消防的管理4五、木工作業(yè)棚的消防管理5六、電、氣焊消防管理6七、建立施工現場用火審批制度6八、施工現場的消防管理7九、臨時用房的消防管理8十、保衛(wèi)措施9項目概況:本項目規(guī)劃建設總用地面積81569.00 m2 (凈用地 面積81569. 00 m2;總建筑面積358255. 58 m2 (地上建筑面積 289057.48 m2,地下建筑面積6919& 10 m2o本工程由地上9棟建筑(廣9#樓)、1個1層(局部有夾層)地下室組成。17#樓為高層住 2、宅,其中1、4#樓為一類高層住宅(32層);2、3、5、6、7#樓為一 類高層住宅(34層);其中1#樓為一個單元,27#樓為兩個單元;8、 9#樓為3層商業(yè)。本工程為翡翠濱江二、三期工程,本工程地下一層連為一體,地 上分為1、2、3、4、5、6、7、8、9#結構單元。其中8#和9#樓釆用 框架剪力墻結構,地上分別為32層和34層,結構高度分別為98. 250m 和99. 250m;圖中未注明的框架、剪力墻(含連梁)抗震等級為三級。 8#樓采用框架結構,地上3層,結構高度為14. 500nio框架抗震等級 為三級。結構嵌固于基礎頂面。建筑耐火等級為一級;砌體結構施工 質量控制等級為B級??拐鹪O3、防烈度:6度;建筑抗震類別:丙類。二、編制依據及說明根據建筑安全生產條例和安全生產法,為應對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的消防事故能有效的展開救援工作,將產主的人員、財產損失控制到最低,特編制此方案。三、施工現場的消防管理制度1成立以施工負責人為組長,以安全負責人為副組長的消防、保衛(wèi)管理小組,設置組員2名。安全小組聯系電話:職務姓名電話組長高大泉13808012931副組長何鵬博13550205877組員賈光林13551345020李清明15882860033申波15908119452何鵬超152817836242消防管理小組每周日檢查本施工現場的消防器材,以保證消防 的可靠性。3消防管理小組經常檢查現場4、的消防規(guī)定執(zhí)行情況,發(fā)現問題及 時糾正。4消防管理小組每月對職工進行消防教育,提高思想意識,一旦 發(fā)生災害事故,做到召之即來,團結奮斗。5成立以安全負責人為義務消防隊隊長的義務消防隊,下設四十 名消防隊員,對義務消防隊隊員定期進行消防教育培訓,熟悉掌握防 火、滅火知識和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做到能防火檢查和撲救火災。四. 料場倉庫消防的管理1庫存物品應分類分堆儲存編號,對危險物品應加強入庫檢驗, 易燃易爆物品應使用不發(fā)火的工具設備搬運和裝卸。2庫房內防火設施齊全,每25卅布置一個滅火器,且不少于2個。3庫房內嚴禁使用碘磚燈,照明燈具不準超過60W,電器線路和 照明應符合安全規(guī)定。4易燃材料堆垛應5、保持良好的通風,應經常檢查其溫度,防止自 燃起火。5露天油桶堆放場應有醒目的禁火標志和防火爆措施,各種油桶 的堆放之間應保持防火安全距離。6各種氣瓶單獨設庫存放,并在倉庫門口設置滅火器。7施工現場的木料禁止堆放過多,垛之間保持一定的防火距離, 木料堆放區(qū)設置消防設施一組。8易燃、易爆物品的倉庫設在地勢低處,并保持良好的消防通道。9施工現場倉庫內嚴禁吸煙和使用明火,并做到人走斷電。10隨吋清掃庫房內的可燃材料,保持地面清潔。11嚴禁在倉庫內兼設辦公室、休息室等。五、木工作業(yè)棚的消防管理1木工作業(yè)棚采取阻燃材料搭設,并在木工作業(yè)棚處每25m2布置 一個滅火器。2刨花、鋸末、木材加工的廢料要及吋清理6、運出現場,電器閘箱 下嚴禁堆放物料。3防止電線短路,用電設備嚴禁過載運行,經常檢查設備有無漏 油或缺油。4嚴禁在木工棚內吸煙,生火,或點明火。六、電.氣焊消防管理1焊接、切割、烘烤或加熱等動火作業(yè)前,應對作業(yè)現場的可燃 物進行清理;作業(yè)現場及其附近無法移走的可燃物應采用不燃材料對 其覆蓋或隔離。2氧氣瓶、乙塊瓶(罐)工作間距不小于5m,兩瓶同明火作業(yè)距 離不小于10mo3施工現場嚴格執(zhí)行“十不燒”規(guī)定。4作業(yè)前對工人進行書面的防火交底,作業(yè)時備有滅火器材,作 業(yè)后清理熱物和切斷電源、氣源。5施工現場的氧氣瓶、乙烘瓶設置專用房間單獨存放,并配備專 用消防器材和懸掛防火標志,且二瓶嚴禁暴曬、撞擊,7、禁止平放臥倒 使用。6電焊機設置單獨的開關,且裝在防火、防雨的閘箱內,電焊機 存放在防雨棚內,統(tǒng)一管理。七、建立施工現場用火審批制度動用電氣焊、明火事先必須辦理用火申請手續(xù)。一切用火必須 經主管部門同意,主管領導審批,否則不準使用。電氣焊用火應執(zhí)行 “清”(清理易燃物)、“接”(接住火花)、“澆”(不能清理的可燃物 用水澆滅)“看”(設專人看火)、“檢”(焊前檢查周圍環(huán)境,焊后進 行詳細檢查)、“嚴”(嚴格執(zhí)行防火規(guī)章制度規(guī)定),切在施工區(qū)域要 設置滅火器。八. 施工現場的消防管理1施工現場內應設置臨時消防車道,臨時消防車道與在建工程、 臨時用房、可燃材料堆場及其加工場的距離不宜小于5m,且不8、宜大 于40in;施工現場周邊道路滿足消防車通行及滅火救援要求時,施工 現場內可不設置臨時消防車道。臨時消防車道宜為環(huán)形,設置環(huán)形車 道確有困難時,應在消防車道盡端設置尺寸不小于12n)X12ni的回車 場。臨時消防車道的凈寬度和凈空高度均不應小于4m。2在施工現場的明顯部位設置防火宣傳標志牌,并在施工現場的 主要部位設置足夠數量的消防設施。3室外消防栓的設置3. 1臨時用房建筑面積之和大于1000m2或在建工程單體體積大 于10000m3時,應設置臨時室外消防給水系統(tǒng)。當施工現場處于市 政消火栓150m保護范圍內,且市政消火栓的數量滿足室外消防用水 量要求時,可不設置臨時室外消防給水系統(tǒng)。39、. 2施工現場臨時室外消防給水系統(tǒng)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給水管網宜布置成環(huán)狀。2、臨時室外消防給水干管的管徑,應根據施工現場臨時消防川 水量和干管內水流計算速度計算確定,且不應小于DNIOOo3、室外消火栓應沿在建工程、臨時用房和可燃材料堆場及其加 工場均勻布置,與在建工程、臨吋用房和可燃材料堆場及其加工場的外邊線的距離不應小于5mo4、消火栓的間距不應大于120m。5、消火栓的最大保護半徑不應大于150m。3. 3在施工現場的消防栓處要懸掛消防栓標志牌,消火栓周圍5m 范圍內不準堆放易燃物和材料物件,并保持道路的暢通,夜間在消火 栓處應安裝紅燈標志。3. 4施工現場嚴禁吸煙,在施工現場的10、明顯部位懸掛禁煙標志牌 及防火標志牌。3. 5堅持施工現場安全消防檢查制度,保證消防器材設備完好,發(fā) 現隱患,及時消除,防止火災事故的發(fā)九、臨時用房的消防管理9. 1宿舍、辦公用房的防火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建筑構件的燃燒性能等級應為A級。當采用金屬夾芯板材 時,其芯材的燃燒性能等級應為A級。2)建筑層數不應超過3層,每層建筑面積不應大于3001112。3)層數為3層或每層建筑面積大于200m2時,應設置至少2部 疏散樓梯,房間疏散門至疏散樓梯的最大距離不應大于25mo4)單面布置用房時,疏散走道的凈寬度不應小于l0m;雙面 布置用房時,疏散走道的凈寬度不應小于1.5mo5)疏散樓梯的凈寬度11、不應小于疏散走道的凈寬度。6)宿舍房間的建筑面積不應大于30m2,其他房間的建筑面積 不宜大于100m2。7)房間內任一點至最近疏散門的距離不應大于15m,房門的凈 寬度不應小于0.8m;房間建筑面積超過50ni2時,房門的凈寬度不應 小于1. 2mo8)隔墻應從樓地面基層隔斷至頂板基層底血。92發(fā)電機房、變配電房、廚房操作間、鍋爐房、可燃材料庫房 及易燃易爆危險品庫房的防火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建筑構件的燃燒性能等級應為A級。2)層數應為1層,建筑而積不應大于200m2o3)可燃材料庫房單個房間的建筑面積不應超過30m2,易燃易 爆危險品庫房單個房間的建筑面積不應超過20m2o4)房間內任12、一點至最近疏散門的距離不應大于10叫房門的凈 寬度不應小于0.8nu9. 3其他防火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宿舍、辦公用房不應與廚房操作間、鍋爐房、變配電房等組 合建造。2)會議室、文化娛樂室等人員密集的房間應設置在臨時用房的 第一層,其疏散門應向疏散方向開啟。3)防火間距應符合GB50720-2011的要求。十、保衛(wèi)措施1所有進入施工現場的人員都要佩帶出入證。安保人員佩帶值勤 志 O2項目部負責人及安全員要及時了解現場人員的思想動態(tài),對可 能發(fā)豐的矛盾進行分析化解工作,必要時報公司領導,以防事態(tài)擴大。3嚴禁賭博、酗酒、傳播淫穢物品和打架斗毆。4做好成品保護工作,防止被盜,破壞等事故的發(fā)生。5對重點項目,應加強要害部門的管理,指定專人負責人重點管 理。6現場設專職保衛(wèi)人員負責現場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并負責交通出 入口的指揮,確保行人、車輛的安全。非施工人員未經許可不得入內。 7加強門衛(wèi)管理,將現場保衛(wèi)工作納入所在片區(qū)公安部門的治安 管理范疇,確保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