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現代主義建筑在中國近現代的發展路程(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7288
2022-07-07
4頁
41.74KB
1、探析現代主義建筑在中國近現代的發展路程摘要: 在現代主義作為分期術語的概念基礎上進行討論,現代主義建筑在中國的發展路程。分析現代主義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影響因素,其主導是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之間的激烈斗爭。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journey of modernist architecture in China based on the modernism as the concept of installment terms.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modernism in Chi2、nas development process were analyzed, and the dominant is the intense struggle betwee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關鍵詞: 現代主義建筑;中國近現代Key words: modernist construction;Chinese modern time中圖分類號:TU-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5-0075-020引言現代的概念是極其廣泛而復雜的,有關現代性的問題自六十年代起就有西方許多學者爭論不休,詹3、姆斯宣稱現代建筑已經死亡了,而后現代主義大師哈馬貝斯則提出“現代性一項未完的事業”。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我有必要在研究中國現代主義發展路程之前,對于現代性、現代化、現代主義這幾個極易混雜的概念進行區分。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現代主義進行了一個比較狹隘的定義:現代的概念是以現代主義作為分期術語的基礎上進行討論的。現代主義作為西方20世紀上半葉的革命性思潮,常用在建筑上,現代主義建筑所指代的是西方是以新技術新材料為始發起,理性主義為基本,注重功能、建筑空間,著重真實的表現材料。因此,我將在下文中著重于現代主義建筑在我國近現代80年代以前的發展路程。1現代主義建筑在中國近現代的發展路程與西方現代建筑發4、源地相比,中國接受現代建筑并不算晚。改革實用藝術的新藝術運動,在中國二十世紀初就有了先兆建筑1906年建于哈爾濱的中東鐵路管理局。在中國的近現代前期,中國的西方建筑文化首先是由西方人帶入的。隨著洋務運動,西方建筑文化首先從工業建筑傳入。后至殖民文化的侵入,西方建筑師在中國開業,他們在商業建筑方面設計了大量的西方古典主義建筑。在二三十年代,陸續有了一批中國留學生留洋學習西方建筑。但這批留學生大多留學美國,當時美國大體還在走折衷主義,而現代主義發于歐洲興于歐洲。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中,有半數在學院派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就學,如梁思成、楊廷寶等,學的多是西方古典主義建筑。學院派最注重建筑的形式、風格和歷5、史式樣,這也許對于后來中國建筑的發展在風格樣式上糾纏不清有著直接的影響。這些留洋回來的中國建筑師,因為學習了科學的西方建筑,對其先進之處極為推崇,在開業初期也多設計成西洋古典風格,如呂彥直在1924年設計的上海銀行工會大樓。這些都直接影響了現代主義在中國的發起。其后,民族主義精神的興起,出現了“中國的文藝復興”思潮(這里也包含了外國傳教士、建筑師的推動,如墨菲)。這種民族情緒極大地推遲了中國現代化的到來,甚至在以后的歷史階段中延緩了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進程。中國木結構與石結構極其不同,但卻與鋼、鋼筋混凝土結構有相似之處。新技術所塑造的建筑空間(除大跨度建筑外),與中國古代靈活“間”的組合空間方式6、也有品質上的相似。同時混凝土的可塑性可以滿足木材的形態表達,舊形式與新材料之間可以圓滑地結為一體。這與西方新技術引發新的建筑空間革命不同,而且這種技術給建筑形態上的沖擊也不如西方來得大,因此由新技術、新材料為始引發的現代主義建筑最初未能在中國迅速發展,除了長期以來為民族主義所阻礙之外,舊形式與新材料之間的沖突不足以引發建筑革命恐怕也是因素之一。中國資本主義的疲軟以及工業的落后也促成了中國現代主義建筑發展的滯后。現代主義建筑開始傳入中國,首先是以一種風格式樣傳入。現代主義理論傳入中國重要的一年是1933年,它的傳播還是由外國建筑師林朋始作俑者。理論中的功能主義、理性主義以及對真實形式的追求給流于7、形式主義的中國建筑界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中國各大報刊雜志開始刊登現代主義理論的譯著及介紹,至1934年逐漸達到高潮。在這段歷史時期,出現了一批中國現代建筑,如奚福泉的上海虹橋醫院,李錦沛的上海廣東銀行,莊俊的上海大西路產婦醫院,華蓋建筑事務所的首都飯店、大上海大戲院。1936年廣東省立襄勤大學建筑系的一些學生創辦了新建筑,這是一份在中國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現代主義的重要刊物。它旗幟鮮明地提出:“反抗現存因襲的建筑樣式,創造結合于機能性、目的性的新建筑。”它成了中國現代主義者推崇現代主義精神的舞臺,對復古思潮進行猛烈抨擊的第一前線。但是我們仍然未能說中國建筑從此進入了現代主義階段。首先是在工業化的生產8、力基礎上不能符合現代主義發展的要求,而且現代主義的“國際化”與民族情緒相抵。與此同時,德、意、日、英等國帶有強烈民族復古傾向的建筑思潮大量傳入國內,助長了傳統復興思潮。現代主義建筑理論先鋒雜志新建筑也因中國當時正處抗日時期,新建筑的倡導者不得不大力研究防空,之后合刊,內容重點不再是建筑。現代主義思想在中國近代史中未能成為一種革命性的建筑運動。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建筑同世界現代建筑運動的主流依然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當時活躍的中國建筑師主體仍是留洋歸國的,建筑環境也是一個開發的系統。在短短的三四年間,建造起不少具有鮮明現代特征的建筑,它們功能合理,平面流暢;造型簡潔、不尚虛飾;施工方便,建造經濟,9、如北京的和平賓館,上海同濟文遠樓,武漢醫學院附屬醫院,重慶勞動人民文化宮等,也有以“花園城市”為理論設計的上海曹楊新村。但是蘇聯主張社會主義內容,提倡民族形式。梁思成在1953年的中國建筑學會上作了建筑藝術中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問題的專題報告,并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化”“詞匯”理論。民族主義思潮再次興起。隨后,由于政治環境的影響,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使得現代主義建筑在中國更無立足之地。雖然如此,現代思想仍然縈繞著中國建筑師。如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后,引起建筑界的設計思想爭鳴活動。1956年第六期建筑學報發表了清華大學建筑系學生蔣維泓、金志強的我們要現代建筑。但這次學術思想爭鳴是短暫的,令人痛惜不10、已。1958年中國開始了“*”運動,雖然在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下,中國建筑師和工程師努力探索新技術、新結構條件下的新建筑,形成了中國現代建筑史上的一個閃光點。對新技術的攻堅,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標準化與裝配化,二是薄殼結構;三是懸索結構;四是構筑物的新結構。在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中國發起了“反浪費運動”,提出了“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口號。這是一個充滿著工業美、機器美或技術美意識的年代,建筑師和工程師極其關注建筑技術、建筑工業化以及材料的節約,關注建筑本體自身,反對浪費的裝飾。這與現代主義建筑的精神相契合。歷史又給了中國一次走向建筑現代化的機會。但是建筑界長期將建筑方針與建筑理論混為一談,教條11、地機械地用方針代替理論,導致了低層次的實用主義傾向。反浪費運動可以有兩種導向,一是積極地邁向現代,一是消極地向簡陋建筑過渡,不幸的是,在我國出現了后一種情況。 在十年動亂中建筑學術思想領域的一切學術成果基本被否定,但建筑師在各地的工作領域中仍然完成了一些好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嶺南派”建筑,廣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從港澳間接吸收了現代建筑的信息,成為了現代主義的先鋒實驗點。除了其地理位置,嶺南建筑學教育界也功不可抹。在抗戰結束后,嶺南建筑學界就由新興的夏昌世、陳伯齊、龍慶忠所領導,夏昌世、陳伯齊留洋于德國,是包豪斯教學體系的堅定推行者。嶺南建筑學界始終以現代主義為主流,而且一開始就擺脫了現12、代主義摩登樣式的“現代形式主義”,并以現代主義為武器,反抗舊有因襲的傳統。由于外貿工作需要,在廣州70年代前后連續建起了一組交通、旅游賀展覽建筑。如廣州交易會大樓、東方賓館、友誼劇院、礦家別墅、廣州新火車站等。這些新建的廣州建筑,破除了中國傳統形式的束縛,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彩和質感,注重人的比例和空間尺度的比例,同時具有革新性質的是巧妙的結合了傳統風格的優秀方法,如序列組合、流動空間、借景滲透等庭園手法。至此,我們能否說,現代主義從此扎根中國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種探索(現代主義中國化)是初步的,小范圍的,而在80年代以后的中國建筑又走到了“后現代”符號語言學迷途中去。中國的現代主義在中國13、的土壤里從未很好地成長過,我們可以形象的稱之為幼苗。既是幼苗,何謂扎根。2反思縱觀現代主義建筑在我國近現代的發展路程,其實就是一部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的激烈斗爭史。這種矛盾是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肯尼斯弗蘭普頓在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中引用了Paul Ricoeur的二元論:“要走上現代化的道路,是否必須拋棄作為民族存在的根基?這是個進退兩難的矛盾,一方面文化必須立足于過去,扎根于自身的土壤里鑄造民族精神,在殖民文化特征面前顯示出精神上和文化上獨立自主的要求。但是要加入現代文明的行列,還必須同時注重科學、技術和政治上的合理性,這些往往要求簡單徹底地放棄整個文化淵源。”。需要強調的是,現代性的概念14、是一個歷史的概念,現代運動不象傳統風格,它沒有現成的結果和法式,它仍然具有強烈的富有創造精神的生命力。作為分期術語的現代主義在中國并沒有扎根,而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仍在進行著。參考文獻:1賴德霖“科學性”與“近代性”近代中國的建筑價值觀上/下建筑師,62/63期 P48-58/ P58-74.2趙國文中國近代建筑史論建筑師28期 P72-102.3劉廷當代建筑思潮1949-1964建筑師,35期 P92-114.4竇以德歷史的腳步中國現代建筑歷史研讀筆記之一建筑師,35期P116-138.5戴念慈論新中國的新建筑及其他建筑師,41期 P01-14.6鄒德儂隔而不絕 交而待融中外建筑文化交流50年世界建筑,111期P16-23.7蕭默50年之路當代中國建筑藝術回眸世界建筑,111期P24-28.8美肯尼斯弗蘭普頓.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9美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務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