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明代無梁殿建筑藝術的發展(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7332
2022-07-07
5頁
44.65KB
1、探析明代無梁殿建筑藝術的發展摘要 無梁殿是我國磚石建筑的杰作。它不用寸木只釘,無梁無柱,為券洞式,全部用磚石壘砌而成,具有防火、防震的功能。無梁殿的建筑形式流行于明代,由于采用磚石建造,雖然歷經年代久遠,飽經時代滄桑它們卻巍然屹立在中華大地上。無梁殿建筑藝術的發展及其與同時代的磚石藝術形式“古塔”的比較研究,為現代建筑史上少而簡單的無梁殿建筑藝術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貴資料。 關鍵詞 磚石 源起 成就 無梁殿 塔 關系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32一、明代以前磚石在建筑中的應用及成就中國雖然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磚,但磚始終沒有在建筑中成為主要材料。這與中2、國人地面用木建房,地下用磚砌墓的傳統習慣有關,這一習慣或許是受中國古代陰陽之說的影響。由于樹木生長在陽光雨露之中,古人把樹木視為陽性材料,而磚是取地下之土燒造,古人便把磚視為陰性材料。不同性質的建筑使用不同性質的材料,所以在居住和使用建筑上使用木材,在墓穴塔墳中使用磚材,并形成傳統習慣和固定模式。另外從日本有關風水書籍作庭記也能找到一些側面依據,書中認為石是不吉祥的,而日本的風水理論源于中國,這種觀點的形成肯定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國類似理論的影響,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中國古代對石料的不重視,石料只用于建筑的輔助部位,如墻角、柱礎、地面、臺基邊緣、踏道以及陵墓建筑中。與木結構相比,磚石建筑處于次要地位3、,盡管如此,中國古代的磚石結構技術仍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國的拱?結構有自己發展的源流,早期的拱?結構多用于地下陵墓建筑,西漢時期為了克服槨墓易腐朽的缺陷,出現了條磚砌筑的筒券結構墓室,將頂部的荷載傳在兩壁,并成為地下墓室的主要結構形式,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唐宋以來,筒拱結構大量用于磚塔及橋梁。元代以前,城門洞在結構上一般做成梯形,用柱和梁架支撐,隨著軍事上火器的發明,從元代開始,為了防火,城門洞也由木構架轉變為磚砌筒?結構,從半圓形?開始,直至發展到全部采用磚券。二、明代磚石建筑的源起及成就到了明代木材資源越來越缺乏,磚材料開始大量用于建筑中,因而建筑形式隨之也發生了改變。鑒于這種形勢,在明4、代建筑領域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方面是有高度技術成就的木結構體系,另一方面是在一定領域中磚石結構的突出成就,兩者都有很大發展。明代是我國磚石建筑發展的高潮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磚瓦手工業的發展,剌激了民間建造技術的進步,磚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磚不但大量用于城墻,而且還普遍用于民居砌墻。空斗墻砌筑技術的提高,使民居砌墻節省了磚用量,減少了房屋造價,磚墻得到廣泛的普及。磚的大量應用,又進一步剌激了制磚業的發展,磚的質量和加工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用途的磚大量涌現,明代單青磚產品就有方磚、平身磚、線磚、磙子磚和望板磚等多種。瓦的類型也不少,有筒瓦、板瓦、勾頭、滴水、花邊瓦和條瓦等,另外還燒制成各5、種獅、馬、吻獸等形式,磚制品形成了一套品種齊全的標準件。官府制定的官營手工業制度從內容和形式上保證了從業人員的穩定性,也保證了磚的規格和質量,洪武二十六年規定“凡在京營造合用磚瓦,每歲于聚寶山置窯燒造,所用蘆柴,官為支給,其大小、厚薄、樣制及人工、蘆柴數目,俱有定例”。明代拉開磚石建筑發展的大序幕,塔、牌坊、無梁殿、陵墓、城墻等磚石建筑在這一時期大量興建,磚石建筑取得了很大成就。1、塔原本產生于印度,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舍利”用的佛教建筑物。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其類型、結構、用途都有極大的變化。尤其后來印度的塔傳到了中國,塔的功能比印度塔更復雜了。它除了保存高僧尸骨、舍利外,還有6、在寺廟、城郊制高點或河流轉彎處、海濱港埠之巔建造的具有軍事、導航、城市標志和觀賞風景等功能的塔。此外,塔的造型也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筑形式,如在中國早期出現的樓閣式塔,其作為表相的塔剎部分具有印度“?堵波”的形象;作為供奉佛像的主體建筑塔身,除了原有的復缽式喇嘛塔造型外,還出現了反映中國傳統建筑特點的樓閣式塔身形狀;其后,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和佛教本身內容的變化,又發展出密檐式塔、花塔、金剛寶座式塔、過街塔等等類型。例如,河北正定縣的廣惠寺花塔,花塔的出現標志著古塔的建筑造型和裝飾手法發展到登封造極的地步。(河北正定縣的廣惠寺花塔)2、牌坊俗名牌樓,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征,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7、禮數的,它是一種門洞式的、紀念性的獨特的建筑物。根據不同的功能分為標志性牌坊、紀念性牌坊、大門式牌樓、裝飾性牌樓等,在封建社會,建坊必須有皇命。于是,建坊成為當時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例如徽州古牌坊,原來有一千多個,現存百余個。3、陵墓磚石建筑在西漢時已經少量使用,到東漢時墓室開始普遍采用磚石結構,早期磚石墓為梁柱結構,稍晚則為磚石穹窿、拱券結構,西漢磚墓常以空心磚來造墓室,有些空心磚表面還塑有花紋和裝飾圖案,東漢磚墓多為實心磚,表面也雕刻風格獨特的花紋和裝飾圖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畫像石(磚),唐墓主要特點“以山為陵”,宋代帝后陵形制為:上宮、下宮、方城、神道等,明清帝陵則繼承了前代以神道為導引8、空間的做法,并將唐代依山為陵,與宋代地宮上做方錐形夯土陵臺相結合,形成新的制度。4、城墻。由于明代奉行“高筑墻”的國防政策,各地大規模地修筑長城,明代的長城分屬九鎮,各鎮所屬長城長達5660余公里,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長城,其中山西、河北境內長達兩千余公里的長城就是此時砌筑的,大多用青磚構筑,單此一項,磚的用量可達數億塊,表明了明代制磚業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出于軍事防火的需要和施工的便利,明代長城許多敵樓用磚墻承重,而用木屋蓋結頂。明中葉以后,在一些不十分重要的建筑中也采用這種磚木混合結構,一些城樓、鐘鼓樓的上部采用木構,下筑磚臺,或木構屋頂直接支撐在四面用厚磚砌成的承重墻9、上。一種新的建筑形式“硬山式”建筑被廣泛采用,同樣使用磚墻承重,用木過梁和木斗拱解決受彎和懸挑問題。在對磚石材料的大量運用中,古人認識到磚的特性是耐壓,于是最適合磚石材料性能的結構方法拱券技術得到了發展,又隨著石灰灰漿的普便使用和磚結構砌筑技術的提高,一種新的建筑形式無梁殿應運而生,成為明代建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三、明代無梁殿建筑的發展鑒于木構建筑的易燃性,隨著磚石技術的發展,一些防火要求高的建筑改用磚石筒券建造。據史載,明代在北京修建皇室藏書之地“皇史?”時,為了防火,采用磚石建造,但也沒有采用完全不同于木構建筑的樣式,只在檐口部分用石構件模仿木結構。明代佛教逐漸世俗化,佛教的三寶之一“10、法”又成為重要的崇拜對象,明代曾開展過幾次大規模的刻經活動,各大寺廟都以獲得皇帝賜予的藏經為榮,并專門修建藏經樓或藏經閣存放經書。明代以前,藏經一般都附于佛殿,到明代,藏經閣完全從佛殿中獨立出來,成為中軸線上最后一處大殿。歷史上古人曾對佛經的保存作過許多防火的努力和嘗試,但效果不大,直至無梁殿的出現和其所具有的防火性能和堅固耐久等特點,才使無梁殿成為理想的藏經之處,無梁殿的無梁又恰好與佛教寺院中供奉的“無量”諧音,為無梁殿又蒙上了一層神秘的佛教色彩。無梁殿能夠在明代得到發展,除了政治、經濟方面的因素外,技術方面的原因也是很重要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明代解決了大跨度的支模技術問題,能11、夠建造跨度達10米的大券,完全可以滿足使用功能的要求;第二,由于石灰膠泥的普遍應用,增強了券筒結構的強度;第三,建筑材料的發展帶動了建筑結構的發展,較為經濟實用的黏土磚的大量生產,是無梁殿能夠在明代發展的先決條件。第四,在對無梁殿的建造中,對拱券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探究了結構受力的合理性,將明初半圓形筒拱改為雙心圓或三心圓的尖拱狀,拱線比較圓滑,承重墻體變薄,室內多設龕,承重墻有向承重柱發展的趨勢,對擴大建筑的室內空間非常有利。但是由于受木結構形式的影響,無梁殿一般在外觀上模仿木構房屋的形式,從外墻到檐部都出現了程式化的磚構仿木手法,異形磚構件增多,加大了砌筑和拼接的難度。在內部空間設計方面12、也盡量與坡屋頂的外觀相適應,以減少不必要的構造體量,所以可以認為在某些程度上,無梁殿的設計受傳統木結構建筑觀念形式的制約,包含著建造者的獨到匠心。 磚石建筑無梁殿在金代已出現,到了明代由于磚石的大量生產及使用,促進了磚石結構的發展,使無梁殿建筑達到了發展成熟期。明代無梁殿現存實物有洪武至嘉靖年間建造的南京靈谷寺無梁殿,永樂十八年(1420)建造的北京天壇齋宮,嘉靖十三年(1534)建造的北京皇史?,萬歷十四年(1586)年建造的山西中條山萬國寺無梁殿,萬歷二十五年(1597)建造的太原永祚寺無梁殿,萬歷三十三年(1605)建造的江蘇句容寶華山隆昌寺無梁殿,萬歷三十四年(1606)建造的五臺山顯13、通寺無梁殿,萬歷二十八年(1600)建造的峨眉山萬年寺無梁殿,萬歷三十六年(1608)建造的蘇州開元寺無梁殿,另外還有建造年代不詳,但專家鑒定為明末的安徽滁州瑯琊山無梁殿和明末清初的無錫保安寺無梁殿等。從建造時間上看,大多集中在明萬歷年間(1573-1620),從分布地域看也比較廣,這些無梁殿無論從形制、技術還是式樣上都隨建造時間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四、明代無梁殿建筑與塔的關系1、磚石古塔的砌筑技術為無梁殿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從古塔的建筑材料演變可以看出,磚石塔建筑藝術自宋遼時期已達到發展高峰,磚結構砌筑技術水平已相當高,再加上拱券結構的大量運用和石灰漿的普遍使用及明代政治、經濟的相互作用,促14、使一種新的建筑形式無梁殿產生了。2、無梁殿建筑藝術在模仿木殿堂的手法上與塔的演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無梁殿與塔在使用建筑構件及其裝飾上的一致性從歷代古塔造型及裝飾風格來看,塔模仿木樓閣磚石藝術成熟起來。中國磚石古塔建筑從北魏中期開始出現了模仿木塔式樣的石塔,并且塔身上賦有少量的裝飾,表現手法雄渾豪放;經過隋唐的健康發展,并隱起柱枋、斗拱等建筑裝飾構件,建筑裝飾簡潔,表現手法豐碩圓潤;到宋遼時期中國磚石塔仿木樓閣建筑樣式達到發展的高峰,表現手法清秀典麗;至金元時期古塔的建筑造型和裝飾手法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乃至明清時甚為盛行以磚石仿木構造建塔,表現手法繁復華美。無論塔在建筑材料上怎樣變化,中國古塔15、的主流始終沿著仿木結構樓閣式這條軌道發展。無梁殿建筑藝術與塔在模仿木殿堂的手法上,主要表現在其建筑裝飾藝術的一致性。在裝飾藝術上其外觀、細部都模仿木構建筑樣式,在轉角部位都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額枋的表面都可以雕刻紋樣,斗拱和各種構件仿木結構亦顯得十分精致等。塔與無梁殿運用建筑裝飾題材上的一致性塔與無梁殿的裝飾題材基本一致。古塔與無梁殿裝飾題材,大多與佛教文化有關,歸納起來有三種類型:第一類為佛教造像,這是古塔裝飾最多的類型。佛像造型千姿百態,其形象有諸佛、菩薩、羅漢、天王、力士、飛天等。諸佛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等,是佛國世界的最高果位;菩薩有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是僅次于佛的16、第二果位;羅漢有迦葉、阿難、十八羅漢等,是釋迦牟尼在世時的優秀大弟子,都是獲得“阿羅漢”果位的大和尚;四大天王、金剛力士、飛天等是佛門的護法神。第二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裝飾紋樣,常見的有祥禽瑞獸、云紋氣浪、忍冬蔓草花紋、寶相花紋等。這些花紋均圍繞著佛像裝飾,使建筑更為絢麗。如山西洪洞縣的飛虹塔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漸變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輪廓。同時模仿木構建筑樣式,在轉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額枋的表面雕刻花紋,斗拱和各種構件亦顯得十分精致。形制與結構都體現了明代磚塔的典型作風。該塔外部塔檐、額枋、塔門以及各種裝飾圖案(如觀音、羅漢、天王、金剛、龍虎、麟鳳、花卉、鳥蟲等),17、均為黃、綠藍三色琉璃鑲嵌,玲瓏剔透,光彩奪目,形成絢麗繁縟的裝飾風格,至今色澤如新,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又如江蘇句容寶華山隆昌寺無梁殿立面全部用垂蓮柱,柱端兩旁有雀替、華版、額枋及斗拱等仿木構件,各構件上均以磚雕雕刻各種精美的圖案。雙無梁殿的題材內容也都采用了中國傳統裝飾紋樣,題材內容相當豐富,平板枋、大額枋及欄板上題材內容主要以龍紋、鳳紋、麒麟、錦鳥、鷺鷥、鹿紋、虎紋、如意紋、祥云紋、各種吉祥花草紋及帶有宗教意義的文字紋等為主,表現形式多為單獨式和帶有吉祥寓意的組合式構圖,磚雕工藝細膩,形象雕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第三類是與佛教有關的裝飾紋樣,如佛八寶、佛七珍、兩鹿聽法、佛教法器及蓮花等18、。其中以佛八寶為多,佛八寶是器物圖案,常以石雕、磚雕、木雕等形式,飾于須彌座、塔壁、塔脊及內外檐等處。少量塔構件上的特殊裝飾與無梁殿的一致性無梁殿與塔在脊飾上也有一致性。我國少量塔的塔脊上還裝飾了瑞獸,瑞獸像在無梁殿屋脊裝飾上常用,完整的瑞獸有九個,分別是仙人騎鳳、龍、鳳、天馬、押魚、狻猊、獬豸、斗牛,有吉祥的意蘊,運用在塔脊上的一般為35個,給古塔增添了幾分神奇的色彩,如北京白云觀道教墓塔等。塔的建筑裝飾比無梁殿更加模式化相比而言,塔的建筑裝飾比無梁殿更加模式化。按塔的組成部分來研究,地宮,是埋葬舍利的地方,此部分少有磚雕裝飾。塔基,覆蓋于地宮之上,是整個塔的基礎,也是整座佛塔的重點裝飾部位19、,集中了大量的磚雕。磚雕題材以佛教題材的動植物花紋、佛教造像及情節生動的佛教故事等為主。塔身,塔結構的主體,是塔劃分不同形制的主要依據,形式隨塔結構的變化而變化。塔剎,是塔最高的組成部分,也是磚雕相對集中的部分,由剎座、剎身、剎頂和剎桿組成。剎座是塔剎的基礎,建筑在塔頂上,多砌成仰蓮、忍冬花葉形,包裹住剎桿;剎身是套掛剎桿的圓環,成為相輪,是塔的一個重要標志;剎頂,全塔頂尖,在寶蓋之上,一般雕刻成仰月、寶珠狀或火焰;剎桿,通貫塔剎的中軸,將塔剎的各個部分逐一串聯起來。3、無梁殿與塔在使用功能上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無梁殿與塔在使用功能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現在藏經、供奉佛像上,但佛塔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埋葬舍20、利,還用佛經、袈裟、或者是有重要意義的佛教文物作為紀念,因此塔是一種紀念性的建筑,為寺院的一個重要項目,這也是佛塔在使用功能上區別于無梁殿的主要意義。五、結語無梁殿又稱磚殿,是盛行于明清時期的一種特殊建筑樣式,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其歷史發展探源的研究及與同時代的古塔建筑的比較研究可以更為廣泛的認識它的建筑及裝飾特點,從而更好的定位無梁殿的歷史地位,另外,由于至今研究無梁殿建筑的文章少且簡單,也想以此為導引,進一步帶動對無梁殿建筑的研究與探討,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文化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參考文獻1 錢澄宇. 江蘇的五座無梁殿.江蘇地方志,2006(2):36-372 左國保,李彥,張映瑩.山西明代建筑.第1版.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3 王老誠.北京的無梁殿.上海消防,2002(1):86-874 張馭寰,陶世安.走進中國古建筑.第1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5 徐華鐺.中國古塔造型.第1版.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6 朱小平,朱丹.中國建筑與裝飾藝術.第1版.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作者簡介王雪芹,女,1977年出生,籍貫:山東,學歷:碩士,南京鐘山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陶瓷藝術設計方向(中國古建筑、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