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殿堂建筑到金代廳堂建筑(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7359
2022-07-07
3頁
39.53KB
1、唐代殿堂建筑到金代廳堂建筑摘要:現存建筑實例最早不過唐代,亦即中國建筑成熟時期以后直到20世紀初的建筑。唐代以前的建筑,我們只能從專家考古發掘出來的一些建筑遺址,以及各種藝術品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間接資料中知其大略。 /2/view-13090565.htm關鍵詞:殿堂建筑 佛光寺 廳堂建筑 文殊殿一、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特征所謂的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特征,是指從現存中國古代建筑實例中所概括出來的、普遍存在的獨特之處。根據實例論述,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特征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項:1.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中國古代建筑在結構方面盡木材應用之能事,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并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同2、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筑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筑風格。也是正因為使用木材作為中式建筑的主材料,直接導致了建筑物的不易保存,以至現存唐代建筑全國發現僅有兩座。2.保持構架制原則以立柱和縱橫梁枋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特別是“大木作”),使建筑物上部荷載均經由梁架、立柱傳遞至基礎。墻壁只起圍護、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載,所以門窗等的配置,不受墻壁承重能力的限制,相對開門或是開窗形式比較自由,而且一直有著“墻倒屋不塌”之說。3.創造斗拱結構形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橫梁間的過渡構件,逐漸發展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 網和屋頂梁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3、形式。4.重視建筑組群平面布局中國古代一組建筑中的主要建筑物通常是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動場所,這一點可以從形體、裝飾等看出來。中國建筑的完整形象要從組群院落整體去認識。每一個建筑組群至少有一個庭院,大的建筑組群可由幾個或幾十個庭院組成,組合多樣,層次豐富,也就彌補了單體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建筑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左右對稱的原則,房屋在四周,中心為庭院。大規模建筑組群平面布局更加注重中軸線的建立,組合形式均根據中軸線發展(甚至城市規劃也依此原則)。5.靈活安排空間布局中國建筑的室內間隔可以用各種隔扇、門、罩、屏等便于安裝或拆卸的活動構筑物,能任意劃分,隨時改變,使室內空間既能夠滿足屋主自己的生活習慣,4、又能夠在特殊情況下迅速改變空間劃分。建筑組群的庭院,是與室內空間相互為用的統一體,又是為建筑創造小自然環境準備條件。庭院可以栽培樹木花卉,可以疊山辟池,作為室內和室外空間的過渡,以增添生活情趣。二、唐代殿堂建筑佛光寺大殿實例現在知道最早的關于具體的結構形式的記錄,是宋代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廳堂結構、簇角梁結構三種。根據現存實例,可以推斷這三種結構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應用。殿堂結構,全部結構按水平方向分為柱額、鋪作、屋頂三個整體構造層,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疊壘而成。借用梁思成先生的原話:“唐代殿堂,承漢魏六朝以來傳統,已形成中國最主要建筑類型之一。其階基,殿身,屋頂三部分至今仍為中國建筑之首身足。5、其結構以木柱構架,至今一仍其制。殿堂本身內部,少分為各種不同功用屋室之劃分,亦只依柱間間隔,無依功用,有組織如后世所謂平面布置也。” 佛光寺大殿構架特點如下:1.闌額與由額間之矮柱大雁塔石楣石所畫佛殿,于柱頭間施闌額及由額,二者之間施矮柱,將一間分為三小間,為后世所不見之做法。2.普拍枋之施用玄奘塔下三層均以普拍枋承斗拱。最下層未砌柱形,普拍枋安于墻頭上。第二第三兩層砌柱頭間闌額,其上施普拍枋以承斗拱。最上兩層則無普拍枋,斗拱直接安于柱頭上。可知普拍枋之用,于唐初已極普遍,且其施用相當自由也。3.內外柱同高佛光寺內柱與外柱完全同高,內部屋頂舉折,均由梁架構成。不若后代將內柱加高。然佛光寺為一孤6、例,加高做法想亦為唐代所有也。4.明?笥氬?籩?分別佛光寺大殿斗拱上所承之梁皆為月梁,其中部微拱起如弓,亦如新月,故名。后世亦沿用此式,至今尚通行于江南。其在此殿中,月梁僅承平暗之重,謂之明?蟆槳抵?上,另有梁架,不加卷殺修飾,以承屋蓋之重,謂之草?蟆傷問滴鏌嚶忻?笠隕希?另施草?笳擼?明清以后,則梁均為荷重之材,無論有無平暗,均無明?蟛?籩?別矣。5.大叉手佛光寺大殿平梁之上不立侏儒柱以承脊?_,而以兩叉手相抵,如人字形斗拱。宋遼實物皆有侏儒柱而輔以叉手,明清以后則僅有侏儒柱而無叉手。敦煌壁畫中有繪未完之屋架者,亦僅有叉手而無侏儒柱,其演變之程序,至為清晰。三、金代廳堂建筑文殊殿實例遼代建筑7、承唐風;金代為遼宋之結合,秀美纖細、色彩華麗,金代與宋代的建筑特色十分相像,梁思成先生在初次見到文殊殿時,認定“殿建立確實年代無可考,揆其形制,似屬宋初”。文殊殿為佛光寺的北配殿,在寺門內北側,建于金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長的木材,兩架之間用斜木相撐,構成類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減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內空間。面寬七間,進深八架椽,山面顯四間,采用懸山式屋頂,正面當中三間設版門,兩梢間設直欞窗,兩盡間作實墻。背面當心間開門,其余各間無門窗。此殿室內內柱僅四根,即前內柱兩根、后內柱兩根,且不對位。其余內柱皆減掉,由此引起內部梁架處理的若干變化。文殊殿梁架組合關系的變革為室內空間的自由度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中特別是組合梁的使用,表現出當時工匠對結構的創新精神。參考文獻:【1】 蔡軍、張健著工程做法則例中大木設計體系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年【2】 馬炳堅著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03年【3】故宮博物院古建部(王璞子等)編著工程做法注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年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