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古建筑的巨匠神工(2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7437
2022-07-07
2頁
40.10KB
1、透視古建筑的巨匠神工荒遠的村落民居,恢弘的古代庭園,幽雅清新的古寺20年來,李乾朗教授行走中國,通過手繪古跡建筑剖面圖的圖稿,帶領人們體驗一個又一個中國古建筑的奇幻旅程。 【CNT對話】考察古建的過程中,是否會發(fā)現(xiàn)一些有趣的文化差異?臺灣有一種蓋房子的方法很有意思,修建一座寺廟,通常會請一個木匠負責左邊,而請另一個木匠負責右邊,使兩邊互相競爭,便不會偷工減料,頗有點競爭與合作的味道。所以我們經(jīng)??吹接行┙ㄖm然尺寸、結構一樣,但是左右兩邊的雕刻細節(jié)不太一樣。這種方式我在福建和浙江也發(fā)現(xiàn)了,叫“劈作”。中國北方很少見到這種方式,一般都是一個木匠主導,因為北方靠近皇權,皇帝有一個嚴格的監(jiān)工制度,大2、家都按照這個規(guī)矩來,匠人們不敢偷工減料,而南方天高皇帝遠,必須另外想辦法。現(xiàn)代人對古建的價值是否已有充分認識?人們通常認為古老的建筑屬于舊式的文化,不需要懂太多。其實,古代建筑和環(huán)境非常協(xié)調(diào),非常注重生態(tài),會以“綠色建筑”的精神蓋房子,把自然通風、采光等都考慮在內(nèi),是最尊重地球和自然的,這恰恰是當代提倡的理念。而現(xiàn)代人倒頗有點作繭自縛,比如要安裝各種空調(diào)和地暖。今天的建筑師還在向古代建筑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多可以繼承的遺產(chǎn),對現(xiàn)代的新創(chuàng)造有很多助力,不可小覷。 讀建筑的人1968年進入臺北文化大學建筑學系學習,李乾朗發(fā)現(xiàn)很多業(yè)內(nèi)人士熱衷于模仿日本和美國的現(xiàn)代建筑,獨獨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追尋。3、“對于一片土地,如果矗立其上的建筑喪失了自己的文化色彩,在中國的土地上蓋了一堆西洋建筑,那豈不是像殖民地一樣?”他深感中華五千年的文化被忽略,于是開始了探訪中國古建筑的旅程。二十多年中,他走南闖北,多次前往新疆、東北、山西、中原、四川、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考察,對于少數(shù)民族的建筑也沒有遺漏,“旅行要全面,一定要行萬里路,才不會只看到一個面,才能有比較而出真知?!崩钋收J為,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和書一樣,同為思想的結晶,在行走過程中,他很留意文化對城市和建筑物布局、設計的影響。拿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來說,如果想解讀中國古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要多看看儒家的建筑四合院住宅的布局,正房側(cè)房等設計,正體現(xiàn)4、著人與父母、朋友、子女的關系;如果想解讀中國古代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多看看道家的建筑比如武當山的道觀,善于用流動性建立平衡關系,建筑結構通常不是對稱的,于變化、運動中實現(xiàn)內(nèi)外的平衡;如果想了解中國人與自己內(nèi)心的關系,那么應該去看佛教的建筑物,像五臺山文殊道場、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等,除了包含強烈的宗教符號,這些建筑也會通過內(nèi)部結構、光線的運用,潛移默化地改變你的心,行走在這些建筑之中,像是經(jīng)歷一次不自覺的修行?!鞍盐兆∵@三種建筑,就能把握住中國古典文化中的精華。”建筑會說話,它能演繹很抽象的文化。在對古建的研究中,李乾朗發(fā)現(xiàn),以前自己對中國傳統(tǒng)書法只是一知半解,而古建筑看得多了,竟然能補上這一課。5、他認為中國古建的屋頂和梁柱,就是在表現(xiàn)中國書法的線條。中國文化不喜歡直線,喜歡曲線,喜歡順應,認為曲則全,傳統(tǒng)的中國建筑,屋頂很少有直線或者三角形,而彎曲的美感也一直是中國書法所追求的。江南的亭臺樓閣都有著很尖的鉤心斗角,就如同宋朝之后流行的瘦金體,每一筆畫都用中鋒書寫,邊角很翹很尖。而北方的宮殿建筑則會運用比較微弱的線條,著力表現(xiàn)渾厚穩(wěn)重,與楷書、隸書的風格極為相似。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烙印,在古書里可以讀到一半,在傳統(tǒng)建筑里可以讀到另外一半。 最美的時刻要領會一座古建之美,不僅依賴一時一刻、對一柱一瓦的觀察,更需要調(diào)動五官與心機,“眼睛所見是直線的,但古人懂得運用會拐彎的味覺和聽覺,讓一座林中古6、寺在沒有到來之前,便以繚繞的鐘聲鈴響和檀香,引人深入。”李乾朗對一座古建筑的觀察,多始于對當?shù)厝松畹挠^察,這個房子提供給他怎樣的生活節(jié)奏?清晨他會在一種什么樣的光線中醒來?24小時他都在做什么?他還留意觀察四季中的生活變化,春天多雨,就觀察雨檐和排水系統(tǒng)是什么樣的;夏天會看房屋是怎么考慮通風的,南方的房屋通常很小,因為小的空間反而通風很好,所謂“窄巷生風”;秋天要考慮秋收、晾曬等功用,會看是否有大的庭院;冬天則考慮要如何取暖??疾扉L久無人居住的古建,他甚至會帶著干糧在屋檐下靜觀,體會早晨、中午、傍晚的光線變化,體驗古人生活在這里的感覺?!耙惶熘行蕾p古建的最佳時刻,通常都是夕陽西下,水平狀態(tài)的7、光線下,中國古建的線條是最美的。”2006年,李乾朗去河南嵩山嵩岳寺探訪中國最古老的佛塔,時值正午,整個佛寺就只有他一個人,和那個北魏時代的寶塔在一起,簡直就像是進入了一個空靈之境。 透視墻壁李乾朗繪制的古建筑圖案被稱為“神一樣的手繪圖稿”,他最初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一次希臘之旅。他在希臘看到一本古羅馬建筑書,其中有一頁是古建筑廢墟現(xiàn)在的照片,只剩下斷壁殘垣,但前一頁是一張透明印刷的復原圖,廢墟的墻壁、屋頂與結構能立體顯示出來,讓人深感震撼。李乾朗想到,也可以用一張剖面圖把中國建筑里最復雜、最精妙的設計解析清楚,讓普通人也能看懂建筑的奧妙。每一張古建剖面圖,通常要經(jīng)過兩三次的繪制和修改。在現(xiàn)場,如果8、陽光太大或者下雨,或者手繪的線條不夠直,就會有誤差,不夠精確。通常李乾朗會先在現(xiàn)場畫一張,然后回到落腳的旅館再畫第二張,或者在原圖上進行修改,最正式的圖則是在臺北家中靜心繪就的,用比較好的紙張,還要調(diào)配合適的顏色。第一版手繪的草稿李乾朗也會留下,雖然歪歪扭扭的,不那么好看,但是現(xiàn)場最珍貴的第一印象。有一次在陜北畫窯洞,為了看到數(shù)個窯洞的全景,李乾朗頂著烈日爬上對面的山頭,天氣炎熱,陽光直射,畫出的線條很歪,畫面上還有汗水,現(xiàn)在看起來那頁手稿皺巴巴的,紙也不好,但是瞬間就能把他帶回當時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場。繪畫古建的時候,尺寸問題是最難把握的。像地面、柱子這樣位置比較低的部分,李乾朗會掏出皮尺簡單測量,對于高高在上的屋頂就無能為力了,需要四處搜尋建筑的測繪圖,有時候,為了畫一幅畫要買很多本書,嚴謹?shù)匕盐崭叨?、寬度比例。雖然西洋建筑很早就有這種透視方式的繪畫,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很少以這樣的方式呈現(xiàn)。梁思成等建筑大家會用平面圖、透視圖等專業(yè)的方式來描繪古建,但那是給專家們看的,李乾朗想把那些專業(yè)的語言“翻譯”一下,讓普通中國人也能看懂,從而引發(fā)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并從中獲得更多熏陶和滋養(yǎng)。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0-25
240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3
13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8
16份